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健康中国是一个创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中国以大健康为中心,要求促进健康服务供给的多样化;以共享发展为逻辑基础,肯定人人享有健康权、要求实现底线公平;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准则,要求提高健康服务的成本效益。合理界定健康服务供给中政府和市场边界,创新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式,促进健康服务业态、商业模式创新,建立多层次健康服务供给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9):158-166
共享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安排要求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比较城乡医疗卫生物力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配置水平与效率,发现:从供给层面来看,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现象同时并存;从需求层面来看,农村居民医疗卫生需求意愿与表达渠道弱于城市居民;从利用效率来看,医疗卫生资源紧缺与资源浪费现象同时并存。鉴于此,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合理划分政府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事权、建构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机制、运用财政奖励机制引导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向农村地区合理流动、规范医疗卫生资源财政供给决策机制成为当前我国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共享发展的客观选择。  相似文献   

3.
新社会风险视角下,后工业化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与传统社会保障风险不同的新型风险。当前,典型的社会保障新风险包括:社会保障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失衡、养老结构变化与老年保障不足的矛盾、失业与就业结构改变对就业服务的新需求、医改成效不彰与医疗服务需求旺盛的矛盾。以公共服务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改变社会保障供给理念与方式,发展养老服务,完善就业服务,健全医疗卫生服务,可以实现社会保障新风险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情况出发,指出了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单向供给模式的弊端,提出要从"需求侧"发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需求侧模式,以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建设依据,通过机制构建、活化内容、尊重主体来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还体现在对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回应与引领.因而,新供给经济学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就不应该只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控手段,也是一种带动精神文化领域变革的思维方式.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度、虚假供给泛滥等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从供给主体、内容、方式以及环境多方面入手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医疗供给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反过来讲,只有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才能推动医疗机构的发展。如果医疗供给与医疗需求错位,必然会出现供求失衡。从目前看,医疗机构的效率指标呈下降趋势。1997年同1989年相比,卫生部门县及县以上平均每医生每日诊疗人次由5.5下降到4.6;住院床日由2.1下降到1.4;病床使用率由88.7%下降到67.4%。  相似文献   

7.
人民健康事关人民福祉、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围绕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疫情防控等健康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全民健康的目标导向、健康中国的治理方略和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深厚的思想内涵,为践行健康优先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助力实现中国梦等提供了实践指引,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8.
正《家庭科技》恭祝读者朋友新春快乐牛年大吉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提倡春节假期非必要不流动,有利于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让人民群众度过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节。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保证各项社会事业的胜利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医疗卫生战线担负着救死扶伤、急难抢险、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任务,全心全意办好医院,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所在,更是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要求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的体现。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十个方面的基本关系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口号越来越被人民群众广泛响应,人们对于卫生服务水平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传统的医学模式已经被“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所取代,因此,全科医学教育在社会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发明显。同时,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以专科医生为支柱的医院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及全科医学教育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发展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场馆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性障碍主要表现为:供给主体单一化,产权结构创新不足;供给模式欠缺市场活力,投融资渠道单一;供给制度不完善,配套保障政策缺乏。实施"公私相混"的场馆所有权改革、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供给模式、减少政府直接干预与出台扶持性政策并行等应成为当前改革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2.
医疗卫生事业关乎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一直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应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医疗机构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医疗机构的立法思考。  相似文献   

13.
肖松生 《南方论刊》2013,(10):78-7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的论断,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奋斗目标,不仅深刻揭示了医疗卫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始终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深化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医院逐步实现了由传染病专科医院到"强专科、大综合"医院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7,(4):160-166
血防之初,长期遭受"瘟神"摧残的疫区人民,对新政权血防能力心存怀疑,认为新政权同旧政权一样,不可能医治好"华佗也难医"的血吸虫病。党和政府则把血吸虫病隐喻成"反动旧政权",将血吸虫病的蔓延归结为旧政权反动统治造成的结果 ,把"消灭血吸虫病"作为展示新政权优越性、建构新政权合法性的重要途径。血防运动中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优良作风,为新政权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新政权消灭了给疫区群众带来巨大灾难的、旧政权无可奈何的血吸虫病,极大地提高了疫区人民的健康、生产和生活水平,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政治合法性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5.
提高法律意识 防范医疗纠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由于社会上一些人对医疗卫生事业抱有一种为社会福利事业型的成见,在诊疗治病过程中稍有不满意就往医疗卫生单位闹事,引起医疗纠纷。本文从学习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入手,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防范医疗纠纷,做到以法律管治医院,为人民群众创建一个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为全面、更为完善、更为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可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还存在不和谐因素,暴力伤医事件还时有发生。通过对暴力伤医事件进行数据分析,认为暴力伤医事件呈现下降或缓和趋势。尽管如此,暴力伤医事件仍需要得到社会重视,因此笔者分析了暴力伤医事件困境的触发因素,根据广州市番禺区民生卡的就诊实践经验,提出以民生卡为核心的新型医患关系模型,以期实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7.
郭丽红 《理论界》2000,(4):60-60
改革开放 2 0年来 ,我国卫生防疫事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制定卫生防疫政策 ,给卫生防疫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防疫事业的工作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防病灭病了 ,而是要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保障人民的生命质量 ,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上下功夫 ,这已成为新时期卫生防疫事业的工作重点。但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 ,环境污染加重 ,各种新的危害健康的因素在不断增加。作为卫生防疫部门 ,如何实施正确对策 ,有效地解决这一新的问题 ,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卫生战线医德医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医务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卫士,又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窗口。医德医风好与不好,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是关系到党和政府威信的大事。在医疗卫生战线上,广大职工能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医德原则和规范,在平凡而又  相似文献   

19.
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专业文化引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现象。随着四个文明建设在茂名市的发展,广场文化成为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广场群众文化的范畴、形式、功能进行了探讨,结合我市广场文化的现状,探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策略,旨在引导广场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冕 《南方论刊》2022,(12):14-17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过程。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具体现实,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仍面临着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对失衡;城乡精神生活供给和精神需求仍存在差距等问题。我们必须从本质上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具有的极为深刻的时代意蕴,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为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使国家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