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柏拉图正义观是“分工即正义”,而分工是依据人的先验天赋进行的,因此与平等无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分工是社会生产的结果,并且分工将会固化社会等级,因此分工并不必然是正义的,只有平等的和自愿的分工才是正义的.由此,马克思(经过亚当·斯密)实现了对于柏拉图的扬弃.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上实现了分工的平等和自愿,但是体制上的建设仍需加强,包括扩大职位开放、通过竞争实现社会流动、反特权,以及建立在物质上和价值观念上的“底线公平”.以此为基础,分工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孙婧毅 《学术论坛》2012,(6):97-101
亚里士多德从财产论、禀赋论、闲暇论三个方面,论述了奴隶制是自然的、合法的制度,奴隶制下的奴隶作为被统治者从事劳作、奴隶主作为统治者从事管理正是社会分工的要求。亚里士多德"主奴"分工理论有一些深刻和有益的思想,但也有如下的错误:没有分清分工与等级的差别;他的禀赋论不仅为现代生理学所否定,也不足以为奴隶制辩护;他的"主奴"分工论还开创了种族主义的先河,更与现代文明观念背道而驰。奴隶制下"主奴"之间人格不平等的分工恰恰是落后的,现代文明社会的先进分工方式是建立在主体间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思想是连续的还是断裂的,一直存有争议。广松涉指出唯物史观真正建立的标志是,在如何解释私有财产的问题上,马克思放弃异化理论转向了分工理论。广松涉从异化劳动无法合理、自洽地推论出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主体的抽象性、非历史性等角度批评异化论,并认为分工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广松涉论述失之简略,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内容的重构,论证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从异化到分工的转变。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只有完成这一转变,我们才能合理说明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近代人本主义的超越,并科学地说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现实的运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反映了特定时期国际贸易分工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解释了各个时期出现的贸易分工现象,每一种新的理论都是对原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产品内贸易分工理论的发展则是国际贸易分工新实践的内在诉求。当代国际贸易分工业已呈现出产业间贸易分工、产业内贸易分工和产品内贸易分工三位一体的多层次格局。  相似文献   

5.
毋庸置疑,异化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更是跃升为一种主导的批判话语,具有理论总纲的性质。实际上,马克思最初有关分工的论述也都是在异化这一总体框架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异化构成了马克思分工思想初始论域。总体上看,在这一论域中,马克思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在追问异化劳动的根源时发现了分工;另一件是在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中阐明了分工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出发,唯物主义地说明了异化或私有制的起源问题,因而,分工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分工理论中隐含着两条使人的生存状况异化的理论线索,一是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另一则是生产的技术方式层面上的。这两个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未被清楚地分开,但却是以后马克思这方面思想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基础,因而值得给予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从技术、历史、价值三重向度的整体性视野审视分工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影响和作用机制,构成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基本逻辑架构。把握这三重向度所构成的对分工发展演化的整体性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认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理论实质和理论影响,也有助于科学勘定和探明建构其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旨趣与理论特性。  相似文献   

8.
谢绚丽 《理论界》2006,(3):173-174
《分工论》(全名:《社会分工论》)作为涂尔干的第一部社会学经典著作,其独到的思想和方法论给后继学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而更让后人感动的是涂尔干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社会秩序稳定的深切关注、对和谐的终极学术关怀。通过研究分工,他敏锐地洞察着社会的变迁发展,书中关于分工促进社会团结类型的演进的论述尤其为现今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分工与合作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条主线;我国农村改革和建设曾先后经历了自发分工与合作模式、合作为主分工为辅模式、分工为主合作为辅模式三个阶段;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模式必须要结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具体实际,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走社会主义市场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出发,唯物主义地说明了异化或私有制的起源问题,因而,分工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分工理论中隐含着两条使人的生存状况异化的理论线索,一是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另一则是生产的技术方式层面上的.这两个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未被清楚地分开,但却是以后马克思这方面思想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基础,因而值得给予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重新确立了"分工"在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而分工演进的速度由交易效率决定.我们认为影响交易效率进而决定分工演进速度的三个基本的(外生)因素是道德基础、创新精神和制度(包括法律,政策等),上述三个因素构成了分工演进的社会支撑体系.本文将分别探讨这三个基本因素,并对我国如何构建这一社会支撑体系以促进分工演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分为绝对意义上收入的普遍提高和在此基础上相对收入差距的缩小两个层面。在绝对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视角下,斯密和马克思都肯定了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和社会财富增加,二者有相通之处。而在相对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视角下,斯密只研究了企业内分工,马克思既研究了企业内分工,也研究了社会分工;既在生产力层面对分工进行研究,也在生产关系层面对分工进行了研究;既研究了绝对剩余价值产生和相对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的内在机制,也分析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斯密分工理论的全面超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启示我们,通过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从而改变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限制相对剩余价值的扩大是缩小相对收入差距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发分工的"三重逻辑":生产分工逻辑、社会分工逻辑、意识分工逻辑。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消灭自发分工的根本任务,即消灭导致三重分工逻辑彼此发生矛盾的条件性(异化劳动条件)与关系性(资本关系),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共产主义社会)与分工总的承担者(无产阶级),最后确定的是自由分工。  相似文献   

14.
论柏拉图-孟子定理和卓炯定理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永华 《学术研究》2005,47(9):10-15
在文化性和技术性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古代经济思想有若干相同或者近似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如柏拉图-孟子定理、斯密定理和卓炯定理都是用分工来论证商品交换的必要性,都在分工的基础上构成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充分认识和理解分工理论的重要性,对于政治经济学建设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康昊天 《理论界》2013,(12):9-12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理论基石,其中的分工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分析方法,分工范畴的分析可以沿着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路径进行,并且在反映历史逻辑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内涵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不断丰富的过程。分工是客观的物质社会关系一项重要内容,与所有制等概念紧密联系,并且不能通过人为拟制的制度来消除,只有在物质生产力质的飞跃的情况下才能扬弃原有的分工体系也即物质社会关系。分工的范畴的再认识,对于拓展经济理论研究的范围和经济改革的思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新灵 《理论界》2010,(9):17-19
"分工"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历史进程中人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入点。通过对这一文本分工理论的系统性解读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分工问题的根本动因是为了夯实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基础,他们对分工理论的阐发是沿着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的这条单一的内在逻辑线索展开的,从抽象的分工理论到具体的分工历史和所有制历史,与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线索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要素分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勇  戴翔  张二震 《江海学刊》2012,(4):88-96,238
当代国际分工正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这种分工的边界是生产要素,是价值链上具有劳动要素密集、资本要素密集、技术要素密集或其他要素密集性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分工。要素分工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贸易活动的必然结果,其实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资源整合。在要素分工条件下,各国的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国际分工利益不再取决于进口什么、出口什么,而是取决于以什么样的要素参与什么层次的国际分工,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能力有多少。中国应努力培育高级生产要素,提升企业整合各类先进要素进行创新活动和全球化经营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无政府主义大师克鲁泡特金(1842—1921年,以下简称“克氏”)有丰富的伦理思想。他认为,道德发展要经历互助→正义→自我牺牲三个发展阶段。本文就从三个方面论述克氏的正义道德观,也即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 一,克氏认为,正义范畴是从互助情感发展而来的。互助情感有合群、慈爱、休戚相关等多种情感方式,这些方式的发展就表现为“正义”的道德。这样,道德就从互助进入到一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有关城市是三次大分工产物的说法存在误区,城市的产生早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现,更早于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此外在我国学术界盛行的三大分工理论存在一个明显地不足,就在于完全忽略了城乡分工和脑体劳动分工,特别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统治集团的脑力劳动贡献在三大分工理论的框架下被忽略了,在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不仅从事精神文化创造的脑力劳动者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而且从事社会管理的统治集团所起的作用更是重要。城市革命所带来的城乡分工和脑体劳动分工,较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更加广泛和深刻,正是这次社会大分工推动了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20.
本文紧紧围绕分工、竞争与创新这三个重要范畴,从这三个侧面阐明了市场经济背景下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中可能存在的几个思想误区,进而说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着眼点和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