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艺术产品的形成与发展,批评了在艺术产品方面存在的误区;探讨了艺术产品使用价值的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指出了艺术产品商品化的实现过程和艺术与商业“联姻”的必然趋势;研究了艺术产品自身存在的价值问题,判断和预测了艺术产品的历史、艺术、经济等价值问题。从艺术中寻求经济,从经济中寻求艺术,解读了艺术产品的价值发现。  相似文献   

2.
卢衍鹏 《东岳论丛》2019,40(11):32-37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指明了艺术批评的生产属性,这是艺术批评生产属性的逻辑起点。沿着马克思的思路,西方艺术批评生产理论史涵盖了艺术技巧、艺术生产过程、艺术生产方式、艺术生产关系等艺术批评的各个环节。中国艺术批评理论建构要以马克思生产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艺术生产经验,解决学科本位问题,把握艺术批评的主体立场和价值取向,创新艺术批评的阐释模式和话语系统,增强艺术批评实践性和生产性,形成开放、独立的艺术批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艺术“和合起来”的途中 ,艺术以其爱的创造 ,在融突而和合中化生了新的诗篇、鲜花和世界 ,也转生了新的艺术世界。和合艺术哲学是指人对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艺术活动中所描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理论的检讨。艺术是对生命情调的肯定 ,是生命在瞬间的艺术情感的强化。和合艺术是生命主体精神及其道德心灵的解放者。和合艺术的最高目标是和爱意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成为推动艺术产业发展的巨大力量。艺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组建临时性网络,打破传统经济中的行业界限,形成新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鼓励自己的顾客在线参与艺术活动,并通过网络和包括管理者、研究者等在内的其他角色互动,从而促进了艺术角色流动化。互联网在代码的意义上将艺术工具、艺术材料和艺术作品统一起来,通过鼓励创造性信息共享消除了艺术素材、艺术题材与艺术模板的差异,通过信息化缩小了艺术原作、艺术传作、艺术仿作 不同,从而促进了艺术作品开放化。互联网依靠链接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联系,将服务扩大到全球,通过虚拟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与各种伙伴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从而促进了艺术经营集约化。  相似文献   

5.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综合概念包含着错综复杂的管理体系,这令研究工作和工作描述陷入困顿。从管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艺术管理其实只有三个核心问题,即艺术管理者、艺术管理对象和艺术管理手段,这三个核心问题构建了三层基准型艺术管理。而门类艺术管理、属性艺术管理在三层基准性管理之上构成了更有涵盖性的两层管理。五层级管理模式对艺术管理实践,艺术管理研究和艺术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构建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将中国西部独特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还是新的课题。西部独特艺术有多维价值,本文初步探讨了其艺术人类学价值,分析了其在艺术发生机制、艺术形态学、艺术起源、艺术原创性、美意识产生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冰 《学术研究》2007,(11):143-146
互联网的诞生,意味着一场深入、广泛和彻底的变革,这不仅为艺术打造了一个集多种传统媒体优势于一身的综合性平台,也为艺术新样式——网络艺术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全球消费文化背景下,网络艺术不仅发展迅猛,更呈现了产业化的趋势。网络传播造就了网络艺术时代,也形成了新的艺术形态和新的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8.
艺术发展大致经历了早期艺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三个阶段.当前国内大多著述将艺术的特性定义为审美功能、社会教化功能和非功利性,实际是将现代艺术用以概括所有艺术.现代艺术的自律性反思早期艺术的功利性,后现代艺术的消费性和他律性又在颠覆现代艺术的自律性,每一次艺术的转变都是因为有一种力量推动其审美功能发挥作用并改造艺术的表征,而这种力量就是除审美功能之外艺术所具有的恒定特性——反思与颠覆.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艺术本源论以其独特视角,探讨了艺术理论根本问题,尤其他关于艺术与真理的关系、艺术“建立世界”和“制造大地”的根本特征、艺术的非对象性存在以及艺术“让大地成为大地”的论述深刻独到,为我们反思传统艺术理论模仿论和现代艺术理论主体论以及它们的主客体架构模式,探讨当今艺术理论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及其走出这种困境的出路,提供了艺术本体论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艺术与文化的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从保护艺术与文化的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方面,分析了目前文化与艺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人类文化与生存方式上,指出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如何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美育方向和综合式艺术教育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艺术终结"的争论启发我们寻找和构建新的理论范式来阐释和指导现代艺术实践的发展.从技术的角度入手,不失为构建现代艺术理论的一个有效途径.自20世纪始,由技术催生的艺术不但日益成为主流艺术形态,而且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绘画、文学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更进一步,技术复制艺术从物性特征、可装配性、复制等多个角度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从内部重塑了当代艺术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何平 《河北学刊》2007,27(3):12-15
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美学理论不同,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的理论不仅指出了美和艺术的真正来源,而且还揭示出造物文化、工艺技术和工业设计艺术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传统的美和艺术的形式一样,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美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美和艺术领域中开辟出了一些更高更广的新境界与新视域.  相似文献   

13.
李丹 《河南社会科学》2002,10(4):163-164
艺术真实是艺术价值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对西方“接受美学”有关艺术真实言论的分析,论述了艺术真实中观众的主体感受和作品的物质形态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在现代艺术中,艺术真实的评价标准只能存在于艺术创造与欣赏的责任、情感和信心中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丰富的地域性呈现出的不同审美取向,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地域艺术的瑰宝。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构成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黑龙江铸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白山黑水文化艺术、赫哲族文化艺术、萨满文化艺术、桦树皮制作技艺和剪纸艺术。针对黑龙江地域艺术进行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是对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文化及其传递方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世涛 《阴山学刊》2005,18(3):26-31
"表现说"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很有影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也影响了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化,既丰富了"表现说",又使"表现说"偏离了艺术对它的内在要求.因此,结合历史语境,细致分析"表现说"发展中的各种具体观点及其得失,将有利于今后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常书鸿运用人类艺术发展的广阔视角,结合中国艺术发展的实际,对敦煌艺术史研究中关于敦煌艺术的源流、敦煌艺术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敦煌艺术史的分期,以及敦煌艺术研究的方法和意义等理论问题,都作出了有创见的回答,成为敦煌艺术及敦煌艺术史研究的理论奠基人.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媒体出现的数十年间,出现了大量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大量新媒体艺术形态。当代新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的艺术形式的探索不仅解构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解构了以往艺术作品的存在形式,而且颠覆了以往的美学和艺术哲学的审美阐释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与审美实践,使审美情境、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与审美心理、审美创造、审美接受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以其反形而上学和反美学著称于世.他在存在论的视野中回答了由黑格尔艺术终结论所激发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伟大的艺术是否成了过去的事?艺术究竟是什么?现代艺术的命运如何?海德格尔的回答是发人深思的.在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中隐含着西方思想对艺术的思考从美学转向了存在论、艺术与真的关系取代了艺术与美的关系而成为理解艺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妍 《北方论丛》2011,(6):125-129
虚拟艺术作为虚拟技术现象,彰显出鲜明的技术规定性。虚拟艺术创造出全新的感知形态、感知模式、感知尺度和感知对象,重新建构了作者、作品、实在和接受者等艺术基本问题。在技术现象学视阈下,虚拟艺术使模仿艺术的表意范式发生了本体转向,进而启发艺术问题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理论阐释与构建。  相似文献   

20.
高冀 《社会科学战线》2022,(2):136-145+282
法国学者夏尔·巴托《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一书在推广"美的艺术"这一概念中做出了独特贡献。巴托明确提出了"美的艺术"的划分,即"5(诗、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2(演讲术和建筑)"。其中,诗、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以愉悦为首要目标,并不追求实用,因而是最典型的"美的艺术"。巴托重新阐述了古已有之的摹仿论,并对各门主要艺术的特点详加分析,认为所有的"美的艺术"均能体现出"同一原理",都是对"美的自然"之模仿。巴托系统论述了艺术创造问题、艺术欣赏问题和模仿原理在各门艺术中的体现,在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美的艺术"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在词汇、制度等层面对同时代人和后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