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太平洋科学会议兴起,旨在联合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开展资源调查和保护等,增进太平洋沿岸人民的友谊。欧美国家及亚洲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均成为永久组织太平洋科学协会的会员,并实行轮流举办制。中华民国自第三次东京会议开始正式参加该会,并争取到会员国地位。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该会的资源调查和研究,在林学、气象学等科学研究上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通过参加该会,推进了中国科学体制化的进程,并对当时中国地质学、植物学、海洋学等地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国际科学界的新思潮如天然纪念物保护也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2.
地区一体化随着上世纪60年代"欧共体"的成立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世界其他地区也效仿欧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太平洋岛国论坛作为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区域组织,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推动地区合作与一体化。在论坛发展的40多年间不断地推动着地区政治、经济、环保等不同领域的合作,特别是提出了太平洋地区一体化的总战略———"太平洋计划"之后,其已经成为推动太平洋地区一体化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3.
1949年以来,随着东西方冷战形势的严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筹备及中国局势的变化,一个太平洋公约组织(PacificPact)的计划也在酝酿之中。这个计划由最初的地区性安全防卫计划逐渐发展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对抗中苏的反共联盟计划,经历了一个由筹划到失败的复杂演变过程。研究这一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亚太战略的设计与实施;也可以了解亚太地区各国有关地区安全的基本考虑和利益关键。当然,太平洋公约组织的最后流产,也反映了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联日反华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美国对外援助作为实现其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为服务美国国家利益和维持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2019年,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相继在"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印太"战略的驱动下,在资金规模、地缘分布、援助领域、执行机构等方面加强对外援助的"工具化"效用。随着美国亚太政策的调整,太平洋岛国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显著提升。美国对太平洋岛国援助不仅是维护其地区安全利益、推进外交政策的工具,更是在重要的地缘战略节点与中国进行"大国博弈"、制衡"一带一路"的抓手。深入研究美国对太平洋岛国援助的规模与内容、特征与趋势,不但为把握美国亚太政策的动向提供直观而丰富的视角,也为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时间选择就是一切 包括太平洋两岸经济繁荣国家的欣欣向荣之共同体的思想,经过1/4世纪,似乎有几分可信,从1989年起,该思想成了美国亚太地区政策的核心假设。1993年东京首脑会议和西雅图会议,克林顿总统认可了以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为基础、以美国为领导的太平洋共同体的思想。他不仅将  相似文献   

6.
在1929—1933年间召开的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上,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抛出所谓"民族生存权说"、"特殊权益说"、"防俄防共说"、"自卫说"、"人口过剩说"等来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为辩护。与此同时,日本大肆进行反华宣传,否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并指中国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国家。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会员在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上的反华言论,与日本政府的态度一致,完全沦为日本政府的一种宣传工具。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本外交出现了活跃的迹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日本统治集团力图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多边的国际组织,即所谓“太平洋共同体”。建立“太平洋共同体”成了日本对外政策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实业家穆藕初率团出席了1922年10月25日至11月8日在美国檀香山举行的太平洋商务会议。代表团在会议前后、会场内外的活动体现出中国工商界为发展商务、振兴国家所倾注的外交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工商界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届会议预定于1931年在中国举行。该学会中国分会及国民政府都将会议视为联络各国国民情感、对外介绍中国真实情况及立场、推动国民外交之良机。然而,会议开幕前接连遭遇了两次危机。首先是中国国内反对学会在华开会的风潮,后经干预而平息;其次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两国会员间关系紧张,会议又有延期甚至流会之可能。中国代表最终决定以平心静气、谨慎客观的学术态度,参与对太平洋问题的探讨,在学会、中国分会及其会员、国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得以如期举行。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高技术圈是指由环太平洋地区的发达及次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区组成的一个高科技群体。我国是太平洋高技术圈的天然环节,不能不受其影响。加强与太平洋高技术圈其他国家的联系,抓住机遇高速发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系重大。一、太平洋高技术圈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人类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民族志著作之一.它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意义:在参与观察中理解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文化现象与人的行为的分析必须在整体的视野中完成:田野调查必须注重"勤、细、全、深"四个方面的环节;参与观察对象的选择必须是能够反映文化整体意义的事项.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亚太地区及中国的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加强合作 ,促进发展 ,实现共同繁荣 ,是亚太崛起和振兴的必由之路。亚太地区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育。高等教育是亚太地区国家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 ,是亚太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 ,也是亚太地区国家合作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3.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提振美国经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之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举动来提升它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政治上,美国加大了对亚太各国外交的投入;在经济上,美国通过TPP力求掌握亚太经济主导权;在军事上加大了军事人员和装备的部署。通过其整个“再平衡”过程不难看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只不过是霸权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延续而已,它追求在亚太地区以大国制衡为着力点,在手段上软硬兼施,希望在亚太地区获得更多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英外交是中英外交关系史上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民政府抗战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变迁,国民政府对英外交政策适时而变,体现出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的外交取向。  相似文献   

15.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解读<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发现混杂性的文化身份使得杜拉斯在创作中呈现出许多后殖民作家共有的特征:反殖民主义的立场及种族主义的偏见.  相似文献   

16.
1921~1945年中国共产党对太平洋战争进行了准确的预测与科学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能够运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研究国际局势。  相似文献   

17.
凌道扬是民国时期中国林学的先驱和杰出开创者。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林学事业,在林学宣传、教育和林业实践等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1933年,由中央研究院派遣,凌道扬代表中国参加第五次太平洋科学会议,当选为林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太平洋沿岸国家森林资源调查。尽管经费缺乏,但在他的努力下,调查工作颇具成效。由于抗战爆发,调查报告未能最终编竣以供下届会议讨论。凌道扬参加第五次太平洋科学会议、主持森林资源调查的曲折经历表明: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中国科学已取得了显著进步,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同,这不仅扭转了早先中国科学研究多由外人越俎代庖的尴尬局面,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科学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中国科学界走向世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受到诸多困难的制约,而经费缺乏和国内外局势动荡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美一直对其全球军事战略进行缓慢调整."9.11"恐怖袭击加速了美全球军事战略调整的步伐,促使美开始了冷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军事战略调整.美将亚太地区作为此次军事战略调整的重点,将对亚太安全形势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对中国这个亚太地区大国来说,如何应对亚太新的安全形势,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提高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地位,是中国战略决策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 ,缅甸民族主义者在独立问题上采取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 ,选择了联日反英的独立道路 ,扮演了引狼入室的角色 ,英帝国在危难之机 ,仍顽固推行殖民统治和高压政策 ,酿成缅甸的陷落 ,中美英印联军和缅甸国民起义军为收复缅甸作出了贡献 ,由于英国把重返缅甸视为英帝国的延续 ,使英军参战具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20.
岳小颖 《国际论坛》2020,(2):141-154,160
南太平洋地区形势日益"拥挤而复杂",域内外国家利益碰撞,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展开带来潜在挑战。本文对南太平洋地区的行为体进行了分类,并对相关国家战略意图以及复杂的地区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南太平洋地区内外国家利益碰撞,但并没有国家试图主导该地区。岛国采取与东盟类似的"大国平衡"战略,在域内外国家互动中获益最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持欢迎态度。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独特性使南太平洋岛国面临发展难题,这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需进一步加大对南太平洋地区的重视,制定清晰、连贯的外交政策。南太平洋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由理念与行动两方面入手。理念方面,面对大国疑虑以及南太平洋地区国家的担忧,我国应增信释疑,为周边国家阐释"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性质与内涵。在行动方面,加强双方高层交往,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通过高层互动与战略对接挖掘合作潜力,搭建合作平台;将"海上丝绸之路"的互联互通与南太平洋地区和次地区机制对接,共谋合作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