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立明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5):48-54
门巴族和珞巴族世代生活于喜马拉雅山区,其社会和传统文化具有特色,如珞巴族的氏族部落社会、家庭结构以及宗教信仰;门巴族的传统村社与封建农奴制结合的复合形态、婚姻制度等。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对外联系的扩大,随着西藏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家庭与社会结构、思想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变迁中的门巴族珞巴族社会,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出现的有些问题又值得关注,集中反映在其传统文化的弱化、变异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当今面临的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力凤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25(2):51-56
居住在西藏高原上的珞巴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在他们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中,有着大量的描述。我们从珞巴族博嘎尔部落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窥视到这一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婚恋习俗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周云水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27(6):30-35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米林珞巴族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珞巴族与藏族及其他民族密切交流的结果。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这种文化变迁,采用文化功能和变迁的理论客观描述珞巴族文化变迁现状,勾勒珞、藏文化涵化的过程,同时提出珞巴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适应机制,探讨在保存珞巴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促进珞巴族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西藏民族史、文化学视角,梳理了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与藏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在分析门珞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基础上,认为由于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门珞族传统体育在流动频频的现代社会中发生变迁,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传统体育正在走向消亡。提出要加强对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尊重传统体育存在的载体与民风民俗,以旅游业带动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把学校体育作为传统体育传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脱慧洁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5):122-126
门巴族、珞巴族是中国西藏东南边境的两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信息传播载体和方式,这些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地印刻和影响着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门巴族、珞巴族研究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明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6):27-32,37
门巴族和珞巴族是居住在我国西藏东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原因。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情况长期以来外界鲜为人知。我国民族学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在门巴族和珞巴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藏门珞民族关系的考察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陈立明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30(6):28-33
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是世居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十分密切。本文根据调查材料和文献资料梳理论述了藏门珞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8.
朱玉福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28(6):24-28
西藏的门巴、珞巴族是我国22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门巴、珞巴族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面临诸多困难,是西藏乃至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国家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门巴、珞巴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和西藏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门巴、珞巴族的发展,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门巴、珞巴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门珞人民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赵勇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22,(5):92-97
喜马拉雅族群研究奠基人海门道夫对印度非法占领地区的珞巴族阿帕塔尼人进行了持续长期的关注和研究。他记录了该部落传统社会结构、生计方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也观察到了中印边境冲突下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现代化冲击下社会的变迁。在以英印政府殖民官员的身份对阿帕塔尼人及邻族聚居的地区进行调研时,他得出了“‘内线’才是印度的有效边界线“”‘麦克马洪线’从未生效”等客观结论。在研究过程中,他还发现在中印边境地带一直存在一条“藏族——阿帕塔尼人的邻族——阿帕塔尼人——阿萨姆平原居民”的物品交换双向贸易线。海门道夫对阿帕塔尼人的研究不仅为我国喜马拉雅人类学发展贡献了珍贵资料,也为印度非法侵占我国领土提供了有力证据,更是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改善中印经贸关系带来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试论社会变迁与抢婚习俗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习俗 ,是人类文化组成部分 ,当一种婚姻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的变革而消失之后 ,有关的婚姻习俗却仍在传承。“抢婚”习俗源于氏族外群婚向对偶婚的转变时期。原始氏族成员由男从女居转变为女从男居 ,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急进的革命之一。”而抢劫婚便是完成这种转变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 ,在新的社会形态下 ,抢婚习俗由于具有新的社会功能而被继续传承。作为民俗文化的抢婚 ,在不同类型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元代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有一些特殊的丧葬习俗。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在汉族文化影响下,这些丧葬习俗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对于元代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民本思想的意蕴及内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追溯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历史,重点分析了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内在矛盾。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是:民是国家社稷的主体和根基;民心是发政施治的依据;最终意义上的主权在民;君明官贤,明刑罚,倡导德化,是民本思想的治道。 相似文献
13.
华洋商事纠纷与晚清商事习惯法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由于西商东渐,华洋商事纠纷因之迭起,而由此导致的中西方商事习惯法冲突也日益凸显.因为各种原因,在中西方司法机构裁决华洋商事纠纷的过程中,西方的商事习惯法在无形中取得了某种适用的"优越性".中国固有的商事习惯法因之倍受冲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了嬗递.而这一切又在一定意义上彰显着中国近代商事法律在早期形塑过程中的一种独特趋向. 相似文献
14.
剺面习俗在东汉至隋唐时期流行于以突厥为主体的西域诸民族中,并于唐代前期随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频繁交往和大量降唐的突厥人内迁而被汉族等更多的民族所了解。剺面习俗在匈奴人中并未流行,突厥中的剺面习俗是由迁入西域的民族传入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分布在阿尔泰山及附近地区的鹿石面部有斜线纹,它们很可能表示的是剺面的创伤。 相似文献
15.
周人对<易>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改创:首先,以乾为首,效法天德.反映了周人对帝的怀疑与对自我精神建构的关注.其次,发动六爻,以拟时位.天德的健动不息,就具体地落实在了动态的爻位上.最后,整肃六十四卦之序,以别天人.体现了周人分天立人的自我关怀.总之,<周易>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是政府信任关系的初始类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经历了从信任关系载体的整体同质性走向异质强制性的变迁,从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与人相异化的性质.农业社会后期"压制型法"出现,预示着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边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汉文史料中对黠戛斯人是否存在剺面习俗的不同记载,利用大量中外文文献、民族学田野调查材料,证明黠戛斯人存在着剺面习俗,甚至这种习俗沿袭到了近代。 相似文献
18.
独龙族文面习俗研究误区的中存在差异,凸显学者们急于给出种种简单化答案的研究取向,由此,对任何文化现象的研究都只有在历时与共时的情境中,立足于对记忆与对话之建构作用的充分认识和反思,进行打破学科壁垒的复杂书写,才能逼近研究现象背后的"真理性意味"。 相似文献
19.
民俗作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十朝古都的文化积淀和五方杂处的人口历史,使南京人的性格和民俗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崇文重教、朗健率直、豁达包容、重义轻利、质朴敦厚.南京民俗作为乡土史志的资料,城市文化的符号,地域性格的窗口和发展再创的基石而显现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有着悠久的节日传统,一年四季中国人会经历不同的节日.这些节日和时间制度紧密联合在一起.传统节日经过改革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不仅对我们的传统节日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继承传统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