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7-12
"小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我们的祖先把追求"小康"、"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邓小平借用"小康"这个概念,在现代化大潮中,赋予了它新的内容,使它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概念.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小康、小康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党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2.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历史观,同时也是一种治国方略和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借鉴继承并赋予其崭新的 内涵,小康社会理论被作为“三步走”战略的核心范畴。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中国社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3.
冯帆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258-260,264
传统小康社会思想源远流长,现代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提出并逐步发展起来的,邓小平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地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创新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理论,这种创新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小康社会思想合理因素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4.
张贡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3):18-21
通过对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的总体状况分析 ,论述了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别 ,以及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区别。指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体育工作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一切为了人民,就要树立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通过体育的亲民服务,让群众能够参与进来;通过体育的便民服务,让群众能够坚持下来;通过体育的利民服务,让群众能够强健起来,真正把我们的体育设施和体育组织办成人民群众的健康之家,为建设小康体育提供多元化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千里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2):87-91
本文对“小康”概念的历史性、时代性、发展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要在不断发展、完
善的过程中来理解“小康”及“小康社会”的概念,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是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社会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
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7.
郭剑林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2):21-26
大同理想是中国人久远的梦,古代社会对大同的追求有种种体现.近代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使得这一时期的理想追求有新的特色.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领导我们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人社会理想追求中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盖国强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5
文章从战略层面对当前中国农村已经实现的总体小康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作了辨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突破的几个关键方面;最后阐述了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湖北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也有其不利的制约因素。从湖北民族地区现实来看在总体上实现了脱贫,但与全国、全省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滞后10~15年。湖北民族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果抓住了重点、攻破了难点,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不遇到异常因素的干扰,社会有可能在未来近30年以内实现全面小康,50年以内达到与全国同步的水平,消除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周叔莲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1-8
苏联东欧剧变提出了社会主义可否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要研究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的原因,探讨了什么是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什么是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强调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科学的研究。文章最后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为可持续社会主义打下牢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魏海青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未来20年的奋斗目标,它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现代化建设所必经的特定阶段,也是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奠基工程。 相似文献
13.
人民性是判断某种理论、政策、制度或实践是否符合唯物史观的分析范式。人民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本质,因为人民性不仅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实现的全过程,而且还渗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方方面面。它集中地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出发点、动力观、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上。 相似文献
14.
农民增收趋缓及城乡收入差别的不合理拉大 ,已经对社会公平和效率的实现 ,对社会安定及扩大内需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道极其重要的待解难题。破解这道难题 ,必须高屋建瓴 ,站在消除城乡隔离、对立、分离和不公平格局的高度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周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3):17-2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以协调发展为保证的社会发展观和社会发展模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公民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格范型 ,这种人格范型就是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同时也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求的“法治型人格”。“法治型人格”范型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高素质的建设主体 ,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在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我党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不断创新。因为创新是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确葆机和活力的源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而积极通过理论创新能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的实践创新;领导干部与公民都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成为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全面小康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关心的大事。本文在阐述了对全面小康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全面小康的分配制度的原因,探讨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全面小康的实现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质,借鉴国际上的通行标准并结合现实国情,建立了由16个指标组成的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多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的发展至为关键。而维护和发展西部多元文化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林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1-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向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 ,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高等教育是两个重要方面。为此 ,我国当前必须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 ,完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 ,使高等教育能够担负起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