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都市小说中“经济人”形象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都市小说中出现了新的人物形象即"经济人"形象,这一形象具有如下特征:自觉服膺经济理性主义;鲜明的经济个人主义特征;冒险进取的英雄主义气质;浓郁的世俗情怀和强烈的物质主义。"经济人"形象的出现,更新了中国当代都市小说的人物形象谱系,既具现实意义,又富文学意义。既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都市社会的变迁留下了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写真,又使得中国新都市小说的生存获得了合法性,"经济人"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新都市小说开始真诚地书写充满生命质感的都市社会和火热腾跃的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2.
新都市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创作现象,它有着不同于其它文学类型的艺术品格,即着眼于特定的都市社会环境,以都市人的欲求和生存为出发点,力图多视角、多层面地展示中国现代都市的人文景观。而其中追寻与迷失这个似乎悖论的都市人生现象,又成为新都市小说多视角叙述的一个聚焦点。  相似文献   

3.
丁帆是当代乡土小说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领军人物。围绕乡土小说的学理与创作问题,他先后发表了上百篇高质量的文章,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成为这一批评领域重要的风向标之一。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汹涌澎湃的"打工潮"影响下,乡土小说创作中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乡土"的主体由"乡村"迁徙到了"都市"。面对题材、主题的大规模转移,他又敏锐地从史学高度提出了"乡土描写的转型"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从宏观上看,为"五四"以来的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勾勒出一道分界线: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乡土小说主要体现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合一,之后的乡土小说则着重表达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从微观上看,扩大了乡土小说的版图与表现疆域,在传统乡土小说人物画廊之外增添了一批游动在都市中的"新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4.
西部都市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西部小说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脉.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西部都市人文景观,陈继明、郭文斌、叶舟等西部新起作家虽然有各不相同的精神向度、价值选择和都市叙事追求,但都已开始尝试用自觉的都市意识来观照都市人在城市化进程中嘈杂纷乱的文化体验和欲望体验,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层面上揭示都市人在现存境遇中充填欲望与追寻意义相矛盾的两难心绪,显示了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都市的诞生催生了都市文学的发展.台湾文坛的都市文学主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不断为人演绎.台北的都市文学形象及其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为都市文学研究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来源.在这被现代文明解构复又重构的都市世界中,台北的异面呈现和主体重建,在台湾著名作家朱天文、朱天心姐妹的笔下,伴随着对现代物质的描写和古旧记忆的探寻,直面历史地理学的当下焦虑与选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现代都市产生了都市文学的时尚化写作。这种时尚化写作态度表现出"无父"的价值取向。她们的写作一方面描写时尚的都市生活,一方面采取颓废的价值取向。从这种写作态度中可以发现这群"垮掉的一代"由虚无价值观导致的焦虑和不安。  相似文献   

7.
轩红芹 《云梦学刊》2011,32(5):107-111
以基于"向城求生"的现代性焦虑为视角,探索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出现下的乡土小说对此的必然应对和反映,进而分析了现代性焦虑的三幅面孔,以此揭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诸多未曾显露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感觉派小说指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流派。其作品以现代都市人的生态与心态的描摹为重心,在感觉印象的捕捉与深层心理的发掘方面见出特色,标志着新文学中现代主义思潮从诗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与当时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都市小说一起促成了中国城市文学的崛起。  相似文献   

9.
20世纪 90年代华文女作家有着新的写作姿态 ,这便是与城市联姻 ,在都市中写女性 ,以女性视角写都市。其视角之一是女装 ,之二是女色 ,之三是女行。在 2 0世纪末的城市文学中 ,女性文学价值保持着先锋姿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上海现代工商经济的发展深刻的影响了文学审美方式的转变.以戴望舒、施蛰存、徐迟、艾青、路易士、金克木、玲君、陈江帆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用敏感和触角捕捉都市的新感觉,以全新的形式描写都市的新景观,他们式赞美都市的机械文明,或描写都市的日常生活,或表现都市人的精神面貌,在开放多元的现代生活和都市文化中传出复杂的"现代情绪".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兴起的现实基础;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的勃兴是城市小说兴起的文化背景。城市小说以城市生活为透视点,发现并提出城市人在走向现代文明历程中所必须重新审视的生存和价值问题,同构性地刻画了中国城市向现代化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张园 《江汉论坛》2003,8(4):100-103
本文全面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各代表流派及作家的都市叙事话语。都市在30年代小说叙事中分别表现为欲望叙事、意识形态叙事、非自然叙事、文化哲学叙事和消费叙事,不同都市叙事都从各自角度体现了文学叙事现代性,使都市获得了丰富的现代品质和审美样态,并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促进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现代通俗小说与现代严肃小说一直处于对峙状态,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二者则处于融合衍生状态。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对峙与互融,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内在动因。现代通俗小说和现代严肃小说的互融表现在三个方面:现代通俗小说的雅化;现代严肃小说的俗化;张爱玲等人雅俗共赏的小说新类型。  相似文献   

14.
郭亚明 《学术研究》2006,(7):125-129
张欣敏锐地捕捉并真实地描写了90年代伴随市场经济大潮而来的都市的新特质,她的小说抓住了都市语境下各种具有戏剧色彩的人生片段和生活场景,感受着社会转型中都市传统价值式微和都市人在社会剧变中产生的虚无、恐慌。同时,张欣十分关注都市女性的情感和生活,她的作品承载了她本人作为女性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她对生活的观照和考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张爱玲的出现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整个上海文坛,她的作品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本文从张爱玲的女性视角入手,探寻其小说都市民俗叙事的独特性,将张爱玲的小说放置于她所生活的上海都市空间中,在分析作品都市民俗叙事的女性视角时,也指出女性群体幽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6.
张园 《江汉论坛》2005,11(12):113-116
20世纪30年代京派小说的都市叙事并非一个独立成形的叙述总体,它的建构总是从京派的乡土生命理想出发,始终把"都市"作为一个异己的对象加以"他者化"."他者化"叙事成为京派都市小说的本质特征,并由此提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思考启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背景造就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与其他时期的小说相比,后现代主义小说有许多独到之处。本文从小说的本质、描写方法、语言运用、体裁、题材、叙事手法几个方面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学者大多认为西方小说擅长心理描写,中国古典小说缺乏同西方小说可相媲美的心理描写艺术。实际上,中国古典小说并非如此,只不过同西方现代小说静态心理描写大相径庭。《金瓶梅》与《红楼梦》就是最好的例证,它们代表了中国小说独特的心理描写艺术。  相似文献   

19.
当代作家孙惠芬在着力于日常生活书写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前人创作的突破与突围。她的小说创作与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相比,体现出了全新的女性主义色彩;与20世纪80年代新写实小说相比,表现出紧贴时代脉搏的底层写实;在当代小说形式的探索上,也实现了文体上的实验性突围。  相似文献   

20.
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