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警察机关或警察个人为了实现自身和广大民众共同发展的目标体系,促进国家机构的和谐顺利运行,而运用传播沟通手段与民众建立互相了解和互相适应的持久关系,以争取民众对警察机关及个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综合性管理活动。针对新时期下的警察公共关系所存在的"在公安机关内部个别民警认识程度不够"、"个别警察执法不规范"、"社会不良舆论的误导"等问题,公安机关要"正视自身问题,加深与群众交流"、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公安队伍素质"。  相似文献   

2.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有力手段,是政府从事管理活动的重要方法,也是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标志之一。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开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普遍的重视,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人类迈进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时代,我国政府公共关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促使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改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积极作用,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异常迅速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众接收与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并逐渐成为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实现政府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交流沟通,减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误会和摩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公正、公开和高效的政府形象,但也具有一系列消极影响,如网络"民粹主义"干扰政府正常工作、低门槛下的全民参与挑战政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矛盾和敏感问题多发的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尤其是环境冲突类事件层出不穷,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影响社会秩序。本文以地方政府治理领域中一组重要的关系:政府和民众关系作为切入点,探究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应急处置和善后反思。民众利益表达疏导机制的缺乏以及政府管理功能不健全,导致双方未能形成良性运转系统,这是事件酝酿爆发的本质原因。政府处理能力有限、与民众的沟通方式方法失当,使敏感性事件加速升级,因此预防、化解的治理之道在于政府同民众的沟通协作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政治信任的形成都需要在道德的政府和现实的政府之间实现均衡,这导致任何一种形态的政治信任的建构都会形成积极的政治信任和消极的政治信任两个维度。而积极的政治信任不仅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一个应然目标,更应当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积极的政治信任体系的型构,离不开三个要素:一是政府能否建立有效的连接民众的制度性通道,二是政府能否从理念塑造层面将自身理念与社会理念进行融合,三是政府能否与民众进行有效的政治沟通。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12,(40):10-11
未来十年改革的关键推荐度指数★★★★★★重新校调政府与企业、与市场、与公民、与社会的关系,需要我们建立一种现代政府制度。首先公权在未来经由民授。所谓"经由",是指要经过一些能得到民众认可和保证民众参与、有时间阶段约束且能重复进行的程序。其次,越权能受纠处。越权的纠处机制在现代政府制度当中应该占有十分重要的位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对提升其绩效管理水平和地区整体发展具有良好作用,而现阶段,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出现了滞后性,核心原因是缺乏改革动力,突出表现为外部动力传导机制不均衡和内部动力传导机制异化。重塑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改革的动力传导机制,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回应关系,促进良性外部动力传导机制形成;另一方面,要强化上下级政府之间的民主合作关系,构建良性内部动力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政府与民众的沟通能力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求实现其现代化。政府与民众沟通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的战略决策得以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的客观要求,同时又是有效化解当前各种矛盾和发展困境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就当前政府与民众沟通的现状而言,存在着沟通不畅、沟通无序、沟通失效等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求政府与民众的沟通能力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郭玟 《办公室业务》2024,(5):159-160
政务新媒体,指的是政府机构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通过建立和运营在线平台,向公众传递政府信息、政策解读、公共服务等内容,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信息互动的一种媒体形式。  相似文献   

10.
重大行政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阻断决策风险外溢的重要工具。在自利与避责的强力驱动下,地方政府"应评未评""虚评过关""串谋评估""评估形式主义"等不同程度的"懒评"现象显露端倪,表现为稳评"一票否决"的刚性效力派生逆向激励、介入性干扰诱发"未评不闹,一评就闹"的现实困惑、严苛考核机制倒逼问责向避责的不当转化。因此,有必要重置稳评结果效力,强化稳评的风险沟通技术,建立稳评容错纠错和责任分担机制,力戒地方"懒评"乱象,从而为稳评把脉定向、充分赋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政治的确立,政府公共关系已越来越被各国政府所重视。政府的良好形象是一个政府治理国家和地区的根本条件,它使政府在民众中具有崇高的威信,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和号召力。那么政府将如何做好公共关系工作,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呢?  相似文献   

12.
情感沟通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在企业发展这个群体性活动中,通过情感沟通达到员工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对目标利益的认同感,促进企业公共关系的和谐,以期达到员工、企业、消费者三者的共赢。  相似文献   

13.
马秋枫 《领导广角》2001,(12):41-42
政府公关就是一般公共关系在政府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一种行政管理职能。它是以特殊的经济、政治条件和环境为依托,致力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社会效益,运用各种传播和沟通手段与广大公众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合作的持久关系,以期提高政府的美誉度,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一种行政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4.
构建政府的公关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关就是一般公共关系在政府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一种行政管理职能。它是以特定的经济、政治条件和环境为依托,致力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社会效益,运用各种传播和沟通手段与公众相互理解、信任、合作的持久关系,以期提高政府的美誉度,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谅解和支持的一种行政管理职能。它体现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就现实而言,政府与各种社会团体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使得政府增强公关意识和能力的任务变得十分迫切。不断发生的而被媒体披露的灾情隐瞒、信息封锁等现象,不能一律简单地以暗箱操…  相似文献   

15.
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绩效型政府的重要举措,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转型趋势。本文从政府购买服务的国内外实践中,分析我国目前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适应现代社会公共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政治民主、文明进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的建立,起到了引导宏观舆论、凝聚民众人心的积极作用.目前,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仍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缺陷.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才能促使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朝着良性运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政府治理理念顺应人类社会的时代变迁,呈现"掌控民众""为民做主""为民服务"的进化样态,由此导引的社会治理模式及政府类型演进是:统治行政及统治型政府—管理行政及管理型政府—服务行政及服务型政府。中国处在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交融期,管理行政及管理型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但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为人民服务理念的指引下,强力实施服务行政,建设中国特色并具时代先进性的服务型政府,争取使中国在后工业化进程中获得良好发展先机,并领导中国社会率先走进后工业社会。  相似文献   

18.
时伟 《领导科学》2012,(33):6-8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并日渐凸显的关键阶段,"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矛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一、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 1.政府公信力的内涵.目前我国学者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信誉和形象.邹东升认为,政府公信力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为民众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民众群体与政府的正面冲突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该成为解决冲突的中坚力量。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晚,发展也较缓慢,如何在民众和政府冲突中引入社会工作帮助解决个人、群体、社会之间的问题将是新的探索。本文介绍社会工作的功能、方法、理念并结合Q市取缔三轮车引发的静坐事件为例探讨民众与政府冲突中社会工作介入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期,进入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的时代。城市公共安全服务是政府、市场乃至社会的重要工作,因此,在城市公共安全服务方面,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主体之间应讲求合作,构建跨界合作机制。城市公共安全服务的跨界合作机制应是由主体认知机制、互利互信机制、沟通协调机制、责任共担机制和监督问责机制五大子机制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回线型、多维度、全方位的跨界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