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日刑法理论中的期待可能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期待可能性在德、日刑法理论中被认为是阻却、减轻责任事由 ,起源和完成于德国 ,随后流传至日本并得到发展。这一问题在犯罪论体系中从来被认为属于责任论的领域 ,但在责任论中其位置如何 ,意见还不一致。期待不可能性作为法规上的阻却、减轻责任事由 ,为德、日学者所共同承认 ,但作为超法规的阻却、减轻责任事由 ,日本虽然理论上承认 ,但司法实践持慎重态度。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以行为人标准说为可取。关于期待可能性 ,基于不可避免的错误而欠缺时 ,应当阻却责任 ;由于过失陷于错误 ,应以过失犯论处  相似文献   

2.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刑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得以承认和采纳。一方面,鉴于期待可能性理论具有较大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又来源于其坚实的理论根基,我国应该积极引进这一理论;另一方面,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特别是作为超法规的阻却事由要持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摘要:  安乐死与故意杀人在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安乐死行为不应具有犯罪性。大陆法系犯罪构成论中的阻却违法事由和阻却责任事由(期待可能性)说对我国的安乐死立法有借鉴意义。不论是根据优越的法益说、目的说,还是根据社会的相当性行为说来讨论,安乐死都存在着阻却违法事由。对安乐死行为人进行期待可能性分析,不能期待患者作出规范的自然死亡的选择,也无法合理地期待医生面对患者经受病痛折磨而无动于衷。实施安乐死实乃无奈之举,缺乏期待可能性,此为阻却责任事由。安乐死的行为具有非犯罪性。  相似文献   

4.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刑法学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在责任阻却事由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发展史为导索,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和认定标准进行论证,进而阐述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我国刑法体系的必要性,以此合法、合理地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使之对我国刑法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期待可能性错误是指行为人实施与犯罪相关的行为时,对期待可能性事由的认识或者对自己行为的法律评价与现实不一致。期待可能性错误属于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相竞合的错误形态,分为误有为无的错误和误无为有的错误两种类型。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应慎重适用期待可能性错误理论。  相似文献   

6.
论期待可能性的内部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期待可能性(Zumutbarkeit)是一种法律上的价值判断,用于评价行为人意志形成和意志决定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行为人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由此而形成的评价标准,笔者称之为认识、控制能力之期待可能性;另一方面,评价对意志决定有强大影响的行为之“客观情状”,由此而形成的评价标准,笔者称之为客观情状之期待可能性。认识、控制能力之期待可能性既决定责任的有无,也决定责任的减轻;客观情状之期待可能性只决定责任的量的减轻,不决定有无。认识、控制能力之期待可能性既包含于故意与过失之中,也包含于刑事责任能力之中;客观情状之期待可能性只是责任的要素,不包含于故意、过失之中。  相似文献   

7.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指根据行为人面临违法行为之际的具体情况,看是否尚有期待其为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无此可能,则对行为人不能予以责任的非难而追究其责任;期待可能性在责任论中应是责任的例外要素;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应以平均人标准说为宜;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国外刑事立法中常有体现,它对完善我国刑法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学界已得到相当程度的公认 ,并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得到承认和采用。我国刑法学界已开始涉足该理论 ,但在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前提、法律性质及法律地位等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针对以上情况 ,应结合我国现有刑法体系及刑法理论的特点 ,对西方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批判地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期待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期待可能性是规范责任论的核心,而规范责任论是当今西方刑法学中居支配地位的责任理论,因此,期待可能性理论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刑法理论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得到承认和采纳。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都提出了挑战。但我国刑法实践不能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庸俗化,而应批判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性质与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 ,以规范责任论为核心要素。期待可能性理论与规范责任论、心理要素 (故意、过失 )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对于完善我国刑事立法 ,指导刑事司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德日刑法中的重要理论,关注了人性脆弱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刑法应该高度关注、引进这一理论,从而使我国的刑事司法更加完善和人性化。大陆法系一般把期待可能性理论放在有责性中进行考虑,我国的犯罪构成和大陆法系不同,引进之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就是一个迫切需要论证的问题。分析我国的犯罪构成要件,期待可能性不是刑事责任能力要素,也不是罪过的内容和评价要素,而是主观方面且和罪过独立的要素,从而在期待可能性没有之时阻却犯罪和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质公正地处理刑事案件,必须把违法阻却事由分成三类:一是法定违法阻却事由,二是典型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三是非典型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非典型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是指形式上符合犯罪客观要件且侵害了刑法法益的行为,由于保护或促进了当地社区绝大多数人的现实生产、生活利益,当地群众普遍认为不违法,所以虽然不符合法定违法阻却事由和典型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条件,但根据利益权衡仍能阻却刑事违法的情况。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承认和采纳非典型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具有合理性,但必须严格掌握它的构成要件,深刻理解其阻却违法的根据仍在于利益权衡。  相似文献   

13.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规范责任论的归责基础,法谚有云:法律不强人所难,对因随附情状异常而导致期待不可能的,理应减轻或免除法的责任。对期待可能性有无及大小的问题,须以社会一般人+具体行为人的判断标准对随附情状异常性、意志受涉性和法的可恕性进行递进式评价。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舍其形而用其魂,通过立法技术将该理论融入相关成文法中,在防止司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之滥用的同时向脆弱的人性倾注刑法同情之泪。  相似文献   

14.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已开始涉足期待可能性理论,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很多方面尚存在比较大的争议。由于我国刑法理论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把期待可能性理论放入我国的犯罪论体系中来研究,并以综合标准判断在具体案件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  相似文献   

15.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理论,是研究并解决行为人在无"非难可能性"的情况下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问题,其本质在于"法不强人所难",刑事归责只有在行为人存在非难可能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如何引入该理论并用以完善刑事立法、司法,都是现在亟需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一种刑法理论,目前已在西欧大陆法系国家及日本取得通说地位。若将该理论引入我国将对完善我国刑事立法、指导刑事司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行为与罪责:基于网络技术的几点适应性考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网络技术给人类经验已经或将要带来的深刻变化,本文对于犯罪论体系中的行为理论、过失责任理论以及责任的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若干适应性考量。强调网络虚拟行为的“社会重要性”;认为应当通过增加结果避免义务对网络技术下过失责任适当扩张;并以著名的雅虎案为例,论述了网络技术下期待可能性之为技术可能性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刑法研究中的期待可能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待可能性是刑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根据我国刑法理论,期待可能性是刑事责任能力的要素之一,期待可能性判断应以行为人标准为妥,适用于包括故意犯罪在内的所有犯罪形态。我国刑法应增设关于期待可能性的统一的明文规定。  相似文献   

19.
犯罪期待可能性是大陆法系规范责任理论的核心,我国目前由于类似许霆等案件的出现,再次引起了对犯罪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关注。从犯罪期待可能性的蕴涵、犯罪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刑法中的地位、犯罪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等方面进行梳理,希望通过探讨能对该理论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是否存在注意义务并违反注意义务是判断行为人是否承担过失侵权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对是否存在注意义务的判断,既要考查法律、法规、合同约定、习惯、常理等对行为人的客观要求,也要考察行为人预见危险和损害后果的主观可能性。对是否违反注意义务的判断,应采用客观标准,在我国应以与行为人处于相同情形下的当地社会公众普遍接受或遵守的行为模式为判断标准,同时兼顾效益成本和公共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