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向阳  郑建成 《国际论坛》2011,(6):47-51,78,79
政治发展理论本身就是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一种外部因素。而亨廷顿不论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强调"政治稳定",还是在80、90年代呼吁"政治民主",这些主张基本上都是当时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一种反映,在非洲地区的具体表现就是美国调整对非洲的政策和向非洲国家输出民主。因此,"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究竟哪个才是"好东西",这主要不在于亨廷顿的政治思想是否发生了变化,关键是当时美国的对外政策需要哪个。这不仅是我们在研究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且是我们在应用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以非洲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实践时更应该谨慎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开始寻求新的国家利益.亨廷顿认为.在确定国家利益的过程中,美国一度将商业利益和种族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美国国家利益被侵蚀了.他呼吁美国要寻求真正的国家利益,美国要克制、内敛,尽可能限制对世界事务的卷入,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亨廷顿提出了带有保守倾向的政治理念和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3.
作为艾森豪威尔政府国家基本安全政策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一问世就在政府内外引起激烈争议。改革派认为,在贯彻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同时,应该发展对付有限战争的能力,国务卿杜勒斯和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卡特勒是改革的主要倡导者。艾森豪威尔坚持战略的相对稳定性,反对修改。第二届任期内,面对苏联核能力的增长和核武器运载工具的突破,艾森豪威尔政府最终在NSC5906/1文件中实施了战略调整,吸收了灵活反应战略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明并非普遍适用于全球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文章美国《外交》杂南去年11—12月一期文章题:西方文明:去年是特有的,不是普遍适用的(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原编者按塞缪尔·亨廷顿为哈佛大学教授,该样阿尔伯特·奥林战略研究所所长兼哈佛国际与地区研究院院长。...  相似文献   

5.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约瑟夫.奈将软权力与硬权力截然分开并大肆渲染的做法有违常理,其用心是要强调非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日益本土化,进而对西方世界构成威胁。与此同时,约瑟夫.奈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政治中存在超国家的、国家的和次国家的三种认同危机,而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中所强调的文明认同只是其中之一。辩论从本质上揭示了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对美国外交应对方略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冷战时期 ,美国建立和发展了核威慑的逻辑 ,并在不同时期奉行各有侧重的核战略。冷战结束后 ,美国出于霸权主义的需要 ,对其所面临的安全形势进行了新的评估 ,提出建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以对付所谓“无赖”国家的导弹威胁。这一计划的提出反映了核威慑的逻辑与现实世界的深刻矛盾 ,将破坏大国特别是核大国的战略稳定关系 ,对世界安全形势构成新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高尖端信息技术的转让问题 ,已发展成为后冷战时期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和其在全球战略利益的首要问题之一。 1 999年美国政府颁布的第1 30 94号行政命令、新近公布的部分政府文件 ,显示着世纪末美国严控敏感出口品的外交政策之背景。美国严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高尖端信息技术扩散政策的真正意图是 :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及其在全球的战略利益 ,确保美国“统领”全球的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8.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经提出,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和争论。"文明冲突论"为我们研究国家政治、国际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极大地活跃了国际问题研究的氛围。但是,"文明冲突论"错误地认为文明的冲突在国际冲突中起决定作用,否认利益冲突是造成国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根源。归根结底,"文明冲突论"是服从、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通过分析、评价"文明冲突论",揭示"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战略思想家是影响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因素,他们对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精致设计为美国赢得冷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战略思想展现了美国冷战时期国家安全战略成就的广度和深度。研究美国战略思想家与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互动关系至少具有历史、理论、现实和冷战战略研究四个维度的重要意义。从宏观角度看,美国战略思想家这个群体的国际影响主要是推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演进、提升国际战略的学术研究和维护美国的霸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美国战略思想家及其战略思想的局限性,对其要有批判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后冷战时代,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尽管文明的差异并不必然引发冲突,但文化确实已经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变量在发挥着作用.美国是一个基督教信仰浓厚的国家,色彩浓厚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美国独特的国家认同,并成为美国主导世界的外交模式形成过程中的恒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里根就任总统后,美国中东战略的重声、在于建立抗苏“战略一致”以对付苏联的攻势,而没有致力于推进戴维营和平进程;埃以关于巴勒斯坦自治问题谈判的失败,是戴维营和平进程终结的标志。此后,中东和平进程虽然还在发展,但已不再是戴维营和平进程的继续。  相似文献   

12.
艾森豪威尔政府亚洲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鲜战争结束后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美国的亚洲政策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 1954年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的 542 9/2号文件是新的亚洲政策的纲领。与杜鲁门政府的亚洲政策相比 ,艾氏政府的新政策体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 ,在美国亚洲遏制战略中中国已被看成是美国的主要敌人。在实践方面 ,新政策也体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如美国提出了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及“亚洲自由国家经济集团”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引起资本主义世界一片惊慌。从此,采取扩军备战与和平演变来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了帝国主义既定的双重战略。他们首先是依仗自己在军事上的实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发起一系列武装进攻,然而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导称天字号军事强国的美国竟然连古巴、越南都制服不了,更不用说去对付苏联和中国了。军事上的失利,迫使帝国主义国家转而采取和平演变战略。  相似文献   

14.
海湾地区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71年至今,美国在海湾地区的经营可分为四个阶段:1971年至1978年,美国实施"两根支柱"政策,主要是依靠那些装备了美式武器并接受美国教官军事训练的地区代理人来维护自己在海湾地区的利益;1979年伊朗巴列维国王倒台后,美国采取"卡特主义"波斯湾战略,强调在海湾地区建立自己的军事存在;1991年海湾战争后,美国海湾战略中心转变为对付对抗国家,伊朗和伊拉克成为美国"双重遏制"政策的目标;1998年底,美国海湾战略转变为独遏伊拉克,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结束了伊拉克的萨达姆时代。  相似文献   

15.
石象 《21世纪》2001,(3):15-17
严格来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不仅仅在于法律的完善、制度的健全,也不仅在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文化的底蕴、发展和创新更为重要。文化如同根基,有什么样的根基才能建成什么样的大厦。 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大趋势,而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交融与冲突也日益凸显,并影响渗透到其他各个领域。因而,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断言:21世纪将是文化冲突的世纪。 中国已打开国门20多年,西方人对我们这个文明的古国已不再陌生,我们也不断地在与世界接轨。在…  相似文献   

16.
1941年底至1942年7月,罗斯福与马歇尔在欧洲战略上的分歧,是围绕着美军首先在北非登陆作战,还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波列罗——围歼”计划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之间的分歧,与英、美、苏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搅拌在一起,尤其是和英国坚持的战略争论搅拌在一起,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重大问题。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英国首相丘吉尔,一方面觉得美国参战使他们“终于赢得了胜利”,但另一方面担心“美国的战略思想可能有急剧的转变——可能放弃先前同意的‘首先对付德国’的策略,而把全部力量集中用来对付日本。”因此,建议英、美首脑就战争战略问  相似文献   

17.
当人们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纪元之门时,在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的思想家都作出惊人的伟大预言。其中,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特别引起人们的关注。按亨廷顿的预测:冷战后时代世界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主要是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主要的全球性政治冲突将发生在具有不同文明背景的国家和集团之间,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样,在21世纪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化的差异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原因。亨廷顿将文化差异同国际政治冲突联系起来,在人类生存空间几乎塞满的…  相似文献   

18.
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着通过谈判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在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下,美国为了加强其在全球遏制苏联的力量,在中苏之间实施"楔子战略",决定改变对华政策,即由二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脱身国民党政权,撒手台湾,承认新中国。利用间接的政治经济手段来削弱中国革命的影响,从而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实施这一政策的依据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比南斯拉夫更少受惠于苏联,鉴于苏南的分裂,中国也可能出现南斯拉夫的情况;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台湾的陷落,对美国的利益影响并不大;只要争取中国在亚洲本行一种独立于苏联的政策,美国就可以通过实行太平洋海岛防御战略来保护其亚洲利益,在欧洲全力以赴对付苏联。不幸的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美国的上述观念,认为苏联已开始在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在目前情况下,中苏的分裂已失去现实基础,由此,台湾也就不能被中共控制,美国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往往由于偶然的事件,影响了历史在某一时期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到,中华文明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的主要冲突。孔子学院作为儒家文明的符号代表,在雄心勃勃向海外扩张时,天然就被戴上了"冲突者"的有色眼镜。2012年5月3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指出,人文交流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极为重要。对此,我们有必要对孔子学院的海外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保罗·尼采(Paul Nitze)是冷战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精英,他在杜鲁门执政期间主要起草的包括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系列在内的一批战略规划文件不仅对当时也对此后美国冷战战略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制订“68号文件”系列之前,保罗·尼采首先在美国热核武器政策的制订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并为此后制订“68号文件”系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