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纳博科夫"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分为:感官的"狂喜"和理智的"狂喜".感官的"狂喜"是作者和读者都容易感受到的,是那种用"脊椎骨"所感受到的震颤;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狂欢化的场景、小丑式的人物、诙谐灵动的语言等.理智的"狂喜"衍生于纳博科夫对蝴蝶"摹拟之谜"的研究,它是一种需要用大脑来思考、顿悟而产生的"狂喜";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戏仿的结构、对细节的编织以及叙事的技巧等.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不仅赋予小说文本超凡脱俗的艺术性,而且还使得小说创作成为一场充满"审美的狂喜"的文本游戏.  相似文献   

2.
谈纳博科夫的"蝴蝶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蝴蝶的终身迷恋,影响了纳博科夫的美学观念.纳博科夫的蝴蝶美学包括两部分,即逼真的细节和戏仿的结构.二者形成一种奇特的张力,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游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揭示出文学的虚构本性.貌似传统的现实主义叙述与实为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结构,成为纳博科夫区分于其他后现代主义作家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3.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纳博科夫对蝴蝶的痴迷及科学研究活动是其小说美学思想生发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因,即他的科学活动对他的小说美学思想具有发生学意义:对蝴蝶的迷恋与研究培育出纳博科夫独特的“元学精神”,并让他发现科学与艺术之间异质同构的“审美狂喜”的特征,由此而导引出他独特的艺术本源论与艺术本质论。  相似文献   

4.
论纳博科夫的现实与小说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博科夫现实观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演变,他成为美国反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锋。为了演示他所认识的现实与传统现实主义之间的区别,纳博科夫对小说的形式进行了不断的实验,他小说的自我意识产生于其实验的过程。因此,独特的现实观是纳博科夫小说自我意识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的蝴蝶式思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瞬间我明白了作家纳博科夫是从生物学家纳博科夫的影响下浮现出来的."这是俄罗斯年青的微生物学家索科连科在举办名为"纳博科夫密码"的展览之前所产生的灵感,此展览中拍摄了科博科夫小说中提到的蝴蝶或他在鳞翅类昆虫学研究中涉及的部分蝴蝶,索科连科举办这个展览是为了提出他的假设:纳博科夫笔下那种强调细节、精巧娴熟的风格来自于他对自然科学的爱好,具体地说是来自于蝴蝶这种鳞翅类昆虫学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分析了纳博科夫的小说美学观,认为:纳博科夫独特的现实观在颠覆传统小说的美学原则的同时,也为小说的无限可能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保障;在纳博科夫看来,小说的魔力是在真实细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幻觉的世界,这需要作家想象性的创造;小说归根结底是对人诗性存在的表达,是对诗性智慧的召唤.  相似文献   

7.
纳博科夫是一位视觉艺术大师,这是理解其小说创作的关键.纳博科夫反复声明自己天生是画家,具有特殊的听音辨色的“色彩听觉”天赋,其作品运用文字呈现出五光十色的艳丽色彩.纳博科夫对古往今来欧美列国的画家画作了然于心,其创作过程即如作画般在纸张的画布上挥毫泼墨,实践着“诗如画”的书写传统.除了斑斓的五彩世界与绘画般的文字书写,纳博科夫的小说还大量借鉴了电影叙事技巧.在文字与视觉艺术之间,纳博科夫自觉且自如地进行着空间书写.  相似文献   

8.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被誉为美国自福克纳崛起之后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最受争议的作品《洛丽塔》是纳博科夫唯美主义思想的最好注脚:该书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意象和大量精妙的文字游戏都为其营造了一种令人着迷的语言的美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审美的福祉"。本文将对该书的艺术手法做一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纳博科夫的流亡意识与纳博科夫研究的多元文化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历了从俄罗斯到欧洲各国及美洲大陆的多年流亡之后,纳博科夫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流亡意识。文章分析了纳博科夫流亡意识的内涵,论证以俄罗斯文化及多元文化视角进行纳博科夫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纳博科夫处女作《玛丽》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流动,情节由多个空间场景和虚实时空间的不断对话构成,展现了人物在时空对话中对自我的探索。《玛丽》中时空成为其设置情节、展示结构、表达人物内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体现了纳博科夫洞察时空的能力,初露其时空对话的叙事风格和文学创作理念,为其后期小说时空对话的创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洛丽塔》和《阿达》等作品中提供了新的乱伦书写的文学经验,跨越了传统的伦理边界。纳博科夫的这种书写呼应后现代伦理思想。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后现代自我伦理学一方面强调了个人所具有的道德自由感,摒除了现代性的秩序和规范对于人的约束和束缚,另一方面又最终把道德的个人化引向了"审美化"的方向。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狂喜"可以从身体美学和文学的游戏精神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这种审美狂喜是后现代自我伦理学的表现方式,以便证明人性的自由和复杂。  相似文献   

12.
韩邦庆的文言短篇小说《太仙漫稿》诸篇,在《海上奇书》中连载,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新的大众接受方式,读者在接受过程的被动与能动昭示了晚清中国小说的接受美学。他的"出新"、"独造"的美学追求,反映为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别样翻新、对传统题材的另类书写,他在世故人情中突破寻常情理塑造女性形象,将致力写实的小说与注重隐喻的寓言融合,在实践中构建了属于韩邦庆的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13.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且作为一个思想独立的艺术家,在他卓尔不群的文学观念中也蕴含着卓异的文学接受观: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文学活动都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自由的精神活动;丰富的想象、关注细节和反复阅读是成为优秀读者的潜质;只有优秀的读者才能用脊髓骨去体验阅读的快乐,并通过文本与艺术家在审美狂喜中相遇。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其恐怖小说闻名于世,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探究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显著的风格手法和思想主题,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创作动机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恐怖小说创作受到了欧美哥特文学传统的影响,二是受到了其自身创作理念的支配,而最为重要的,爱伦.坡是以恐怖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来彰显人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自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出版以来,洛丽塔的身份之谜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我们认为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临终独白的主人公,洛丽塔身份的"真实性"颇值得怀疑,她是亨伯特被压抑了的欲望的隐喻。作为亨伯特无意识的一种建构,洛丽塔是亨伯特无意识欲望的一个出口,一朵绮丽的"镜中花"。  相似文献   

16.
咏物词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含蓄、委婉、朦胧、隽永的风格和盎然的意趣,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对苏轼咏物词咏物对象的情感化审美特征的分析,总结出苏轼咏物词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鲜明,形神兼备,富有寄托。苏轼对咏物词审美领域的开拓之功,形成了咏物词的发展特眨-对后世咏物词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独特的修辞更能成就个性化的诗人。近些年来,陈先发在诗歌创作上的修辞探索引起人们的关注:借故翻新的互文性写作,古诗意象的唤醒和现代灵魂的注入,使诗歌表现出对生存与写作的多重焦虑;人与物的通灵及轮回意识增强了诗的魔幻色彩,产生了第三者观察视角和意象指向不确定等美学效应。设置非象征与象征的迷宫,通过自然隐晦揭示生死意识;感觉的具象化与自然的典故化,使诗歌形象灵动;复杂的简单与意义的含混使诗歌语言节奏自然,语义多重可解,蕴藉深厚。  相似文献   

18.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之所以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经久不衰,除了其备受争议“不伦恋”的题材,重要缘由就在于作者能够巧妙地运用拉康的“镜像”手法,对小说中的一些要素进行镜像构筑.本文通过分析人物、叙述结构、情节三者的“本体”与“像体”的重叠与交错揭示小说中美轮美奂的构筑之美.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日渐受到读者和学术界的重视。他的著译题材以"人的文学"、"自由的文学"和"伦理的文学"为主要内涵,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审美自律"特征。他以展示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为宗旨,探索人性特点而又回归传统古典;他坚定地维护着文学的独立和尊严,著译选材交织着"平民意识"和"绅士意识";他注重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义,提倡关注现实人生又要胸怀淡泊。梁实秋"审美自律"的著译题材观蕴含了他对于"时代文学"的理解,呈现出与当时主流文学价值相悖的边缘性文学价值,对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彰显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和"人学"本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罗羽的诗歌中"植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既是诗歌内部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与诗人情感的图腾,也是一种对自我、对社会、对人类的表征与人类生存处境的转喻,同时他诗中的"植物"还是一种地方志的铭写,是使写作更加有效的特殊的感受方式与感受力的显现。对"植物诗学"的敏悟使罗羽的写作逐渐呈现出具有自身个性的美学特征,并使他的诗歌具备了尖锐的力量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