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东亚的崛起引起了人们对东亚传统文化及社会功能的重新估价,这是由西方现代化转向东方模式的一种人文反思。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按照唯物主义观点,经济是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文化因素并不直接对经济、社会发生作用。文化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它以价值观念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意识,从而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提供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因此,对文化机制的考察应该与社会结构,尤其是制度结构、政治结构结合起来。东亚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表现为东亚文化主体机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西方文化以怎…  相似文献   

2.
曼海姆认为传统主义是人们的一种本能式主观心理,具有反应性;保守主义及其指导的行动则客观的存在于"历史动态结构复合体",具有意向性。在对比中,曼海姆通过对"结构复合体"中的政党等政治性组织的分析得出,传统主义必须要经过公共政治的洗礼,即在社会等级逐渐清晰,阶级明显分化的结构环境下才可以成功的进化为保守主义。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积极地去争取自己权利的过程正是传统主义进化为保守主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传统政治文化对当前以及未来政治秩序的形成与变迁有着重要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孕育了共同的意义体系和伦理规范,建构了社会同一性,奠定了政治秩序的社会基础。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层结构赋予中央以内在的权威性,同时通过“家”与“国”的密切联结,培育了对中央的信任感和亲和感。传统政治文化建构了权力本善的政治认知,赋予公权力执行者以“贤”与“能”的角色期望,形塑了对公权力及其执行者的政治信任。这些因素塑造了特定的政治价值、情感、评价,生成了特定的政治认同,是促成和维系政治秩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新政治史研究,在视野和方法上对传统政治史形成了重要突破.其政治事件研究克服了传统政治史的事件主义倾向,注重从政治事件透视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政治行为研究将关注点从精英人物转向社会民众,并吸收了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政治制度研究可以从西方政治学的政治过程理论、新制度主义学派和政治社会学路径吸取养料:政治文化研究广泛借鉴了文化史的研究取向和社会科学的概念和理论.新政治史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政治史的种种弊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焕发了新的生机,但与此同时,也须对政治史的本色和边界保持一种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5.
观念、角色、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论述了中国近十多年来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巨大冲击,观念、角色与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提出了三个观点:(1)政治文化启动论。中国是一个文化导向型社会,文化分化十分清楚。社会转型要靠政治文化的变迁来启动。真理标准、包产到户、少数人先富、市场经济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四个突破口。(2)身份变换加速论。户籍、劳动制度等造成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隔离,以及农民、工人与干部等基本社会角色与社会身份的固定化。农村工业化、私有经济、商业文化是人们转换角色与身份的三个加速器,使中国从轻商社会走向重商社会。(3)社会结构倾斜论。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向市民利益倾斜的结构,保持这种结构必然会积累不安定因素。当前,我国的收入多元结构向高收入者阶层倾斜,获得高收入的途径向非劳动倾斜。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社会中最稳定的力量,而低收入者阶层与高收入者阶层则均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收入层的分化是社会转型的必要代价,但必须适度。只有扩大中等收入层、收缩低收入层、控制高收入层,才能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以及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一、形成特征:传统政治文化的制约因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许多特征,都与形成传统政治文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将这些制约因素称为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特征。形成特征主要有三点:地理环境制约下的观念封闭性、农耕产食结构下的政治专制主义、生殖崇拜与其他因素结合制约下的生殖伦理宇宙观。一定的人类群体都有自己生活的特定地理环境或地域区段。人们在此范围内将社会性的人际关系与生物性的自然关系结合成社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以"官本位"政治文化思想为主要特征的。金观涛先生在《在历史表象的背后》一书中全面刻画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环环紧扣所形成的超级稳定的、保守的封建制度。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本位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客观政治过程的观念意识,是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  相似文献   

8.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一方面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在社会政治结构的形成与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个方面,即儒学在思想、道德、宗教、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与儒学在社会政治结构形成及政治发展、演化中的作用紧密关联和互动,不仅构成了儒学的特色,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孔子的仁-礼思想结构,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方向和社会秩序结构的基础,既是维护、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又是对社会治理的探讨。从思想与文化,社会制度与文明传统的角度来探讨孟、荀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及意义,孟子继孔子之仁,发展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道德伦理的思想基础,而不是宗教伦理的思想基础。荀子继孟子之后改造了孔子的"礼"(注:孔子之"礼"关注社会秩序,荀子之"礼"关注政治秩序,是为改造),主张隆礼尊君,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政教合一的制度文化的基础。孟、荀对孔子仁-礼学说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形成外儒内法统治思想的两条主线,即外仁政,内礼法。董仲舒在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实践中弥补了孟、荀对儒学发展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的政治文化对纳西族社会发展和纳西文明的进程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对历史上滇西北区域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历史因素、地理环境、政治生态、主流政治文化、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等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各层面的因素都对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政治文化的形成产生制约和影响,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纳西族以共同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0.
刘泽华先生是国内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大家,不仅提出了系统的王权主义批判理论,而且为中国学术界培育了一个王权主义反思学派。王权主义批判理论以"王权"和"王权主义"为核心概念,以"权力支配社会"为核心命题,以"在矛盾中陈述"的"阴阳组合命题研究法"和"实践的辩证法"为根本方法论,以强烈的历史批判意识和现实关怀为基本价值取向,为中国古代史以及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用的宏观阐释框架和一套能够把文化观念、思想理论与社会现象融为一体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王权既是传统社会的结构形式,也是其组织和运作社会资源的机制,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系统之核心的王权主义是君主专制合法性论证的来源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自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人们也逐步认识到现代化不仅仅是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现代化.而同时也是社会形态本身的现代化。由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就可理解为从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的变革,是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之间的结构性整体变革。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观念中,现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得到了清晰而准确的表述,成为全中国人民把握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未来生活的基本共识。可以说,对于中国来说,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意味着是实现现代…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视阈中公民身份的双向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公民身份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调权利的自由主义模式和重视公民责任的共和主义模式.将公民身份这一核心政治概念引入当代中国追求和谐社会的视阈之中,我们发现,臣民文化传统和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平等公民身份的现实障碍.通过国家-公民与公民-国家来双向建构公民身份,使政府形成以公民权利为本的民主政治和公共行政理念,让公民通过公民社会等途径形成对国家的责任意识,积极履行各种义务,从而才能为中国的政治、社会发展勾勒出一幅和谐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13.
高旸 《天府新论》2021,(6):66-73
伴随人类社会走向技术勃兴,技治主义已开始由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向文化领域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技治主义深嵌于个体思维逻辑,对社会成员的认知实践产生技术性影响。通过以符号世界为具体分析对象,发现其中存在技术理性思维主导和个体认知虚无问题。个体在技术凝视中进入一种“我思”而非“反思”的形式性思考状态,陷入理性认知的技治主义困境。对此,需要从社会关系层面理解个体认知实践本质,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技术叙事的真实参照。从意识形态角度审视技治主义,警惕其对民众日常生活的过度渗透。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认同发生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民族认同发生论王希恩一、民族认同发生的前提民族认同是民族意识的基本构成,指的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人们都在一定的民族共同体内生活,自呱呱坠地时起就不断受到自己族体文化的熏染,形成为自己族体所制约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念。当人们未与外...  相似文献   

15.
民主,无疑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孜孜追求的一个崇高目标,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着的一面荡涤封建专制主义的主要旗帜,但无论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国还是狂飚突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均未能从政治制度形态到政治文化形态使民主在中国真正安家,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一、封建政治文化根深蒂固与民主截然对立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在几千年中始终占据着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至尊地位,并通过漫长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无孔不久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各阶级人们的观念、心理、情感之中,积淀内化成深…  相似文献   

16.
韩国由权威主义向政治民主化转型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末韩国实现由权威主义向政治民主化的转型 ,这是韩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权威主义统治日益腐败的结果 ,而民主化运动的不断高涨则是促成政治转型的最直接原因。从韩国政治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得出两点教训 :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二是发展中国家在选择自己的政治模式和发展战略时 ,必须根据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现状建立和发展适合自己的民主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与特征     
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传统,先要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的特征。文化传统的形成,是因为某一民族、社会的文化,在特定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特征,这特征后来在较长历史过程中,由于其存在的合理性,被不断地延续,或者保持着自己的影响,这才成了传统。例如我国自《诗经》、《楚辞》而后,就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传统,后来往往在同一个时代,出现这两种传统的大作家,如杜甫、李白、白居易还有蒲松龄、吴敬样、曹雪芹,到现代也有鲁迅、郭沫若,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这说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我国真是源远流长。20世纪文学快要一百…  相似文献   

18.
于海峰 《理论界》2023,(8):75-82
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受宏观时代与短期促发因素以及文化多元论思想之影响。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它顺应社会多元发展趋势,对现代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需求作出一定的回应。但作为认知、协调国家或社会内部各文化或族裔群体关系,以及各文化或族裔群体与国家或社会关系的理论学说、意识形态及政治实践,它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哲学内核未能完全回应外部质疑;其内部理论流派林立,观点相左,主张对立;其政策实践已在当代西方国家中暴露明显的兼容性和普适性问题,引发“承认文化差异之政治”与“现代宪政主义之政治”的冲突,导致诸多国家在处理“一体与多元”“共同与差异”关系时陷入进退维谷之局面,甚至威胁到国家政治共同体的稳定与统一。因此,我们对其应持谨慎态度,不可武断否定,更勿盲目推崇。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最突出、最核心的变化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中国走向一个利益多元化的时期,利益集团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的现象。本文从政治权威结构、政治参与和政治结构的分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利益单元个体化和利益集团的出现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政治制度对利益集团活动和组织模式的影响,指出与多元主义结构下的“竞争模式”和法团主义结构下的“利益调解”模式不同,中国的利益集团将形成特殊的结构和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中国的法律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柏泉 《学术界》2001,(2):193-198
法律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 ,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思想观念、感情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一个社会法律文化的形成 ,是不断修正其民族习性和法律传统的过程 ,也是不断消化、吸收别国和其他民族的法律文化的过程 ,而当这一过程与现代先进的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趋于一致时 ,我们称之为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推进我国法律文化现代化有助于完善文化体系 ,丰富和繁荣我国文化的内涵 ,从而推动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有助于克服旧法律文化的毒素如专制主义、人治主义、家族主义等 ;有助于早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