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能使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广大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教师应该营造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情景,触发学生展现自我,尤其是作文教学更应该如此。但是纵观现在的作文教学,还是陷入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中,课堂教学沉闷,呆滞,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活泼自然、生动有趣、色彩斑斓、血肉饱满、情韵十足的,写作不应该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的苦差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替学生想想:学识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生活积累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呢?思想情感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我们应该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作文生活,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然舒爽的作文环境,使他们的创作天赋得以痛快、潇洒地施展。  相似文献   

3.
单元作文是一个在教师控制下有明确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写前、写中、写后的指导,使学生的写作按预定的轨道运行,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也不断接受多种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完成作文训练。作为一种作文知识传授和应用的综合训练,单元作文长期以来一直是写作教学组合系统中的核心骨干,是每学期作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单元作文的批改也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近十年来虽然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文教学仍然处于费力大而收效微的状况。尤其是高考作文指导教学,一直缺乏科学系统的作文训练体系和相应的广泛适用的写作教材,致使作文教学无序可循,无本可依,处于教师头痛,学生怵学的境地。我想,高中作文教学要想改变被动局面,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就应该从众多语文教育前辈的语文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借鉴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精粹的教育思想以及作文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开拓创新,才能够有所发现和建树。经过一番认真地学习和探讨后.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相似文献   

5.
谈及作文教学,“教学生作文难,教学生初写作文更难。”这可能是在作文教学起点任教老师的共同感受。教学生初学习作,千头万绪,为师者易犯急躁情绪,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作文技巧全都教给学生,结果,反而弄得这些刚涉足习作的学生一见作文就头疼,习作兴趣和主动性更是无从谈起。而教师,由于教学观念陈旧,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要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实现作文教学目的的转变,在培养基本写作技能的基础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实现教师传统角色和职能的转变,打破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模式,建立以学生学习写作为主体的师生良性互动关系;转变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作文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良好的品德品质、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曾对“学生作文老师全批全改”这种传统作文评改方法一针见血地予以批评:“学生作文教师评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而效果呢?叶老亦曾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新课标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进行改革,学生应该是整个写作活动的主体,既是写作的主体,也是评改的主体。因此,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改是非常重要的。为有效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实践活动,我用了近3年的时间,开展了《学生自主评改作文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的实践研究,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心理情境与因材施教的问题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学习的刻苦精神和顽强毅力。来源于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的入门。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的学习欲望。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据此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将更为有效;学生对学校、学习活动、对教师以及对自身的态度均向好的方向变化。因此,教学必须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起来,特别是作文教学更要吸引学生喜欢作文,自觉地、随时随地地感受、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然而,现实的作文教学却令人堪忧,不是“享受”,而是受罪,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一种“耗时多,效益低”的难堪局面。如何适应作文课改,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转变教师陈旧的作文教学观念,改变作文教学现状,这是摆在广大教研工作者和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而现在,小班化的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们应结合小班化教学,充分利用其优势,在作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快乐作文的实践因素,以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遗憾的是,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笔者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到的答案是:让学生批改,把作文的批改权交还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相似文献   

11.
作文评改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它是作文指导的继续,也是作文讲评的基础,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导、写、改、评”中,教师包揽了其中的三个环节,尤其是批改作文这一环节的工作占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极大地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而学生往往很少注意教师的评改。这一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即使教师投入多,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而学生作文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生动活泼、自然有趣、情韵十足的。学生学识、生活积累、思想情感贫乏造成不会写作,认为写作是苦差事。究其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作文生活,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然舒爽的作文环境,使他们的创作天赋得以痛快、潇洒地施展。这样,我们就要改变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命题——写作——上交——批阅——发还的作文教学程序,代之以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生活化”作文教学法。  相似文献   

13.
我校语文教研组教研课题是“作文批改”研究。目的在于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因为.这种做法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以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坏习惯,这对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修改作文上。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笔者从随堂听课和与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评改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然而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只关注几句评语。因此.评语如不讲求技巧,不是平等沟通,学生往往心灰意冷,收效甚微。一些教师的评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还依然存在。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被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所困扰:教师精疲力竭,学生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评改。只练不改不评,达不到训练目的:抽查评改。又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全批全改,对教师是一种负担,且主要工作由教师承担,缺乏学生自己的活动,效果欠佳。近年来,有不少同仁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评改方法,给作文评改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合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归纳一种作文评改的创新做法——合作型作文评改法。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教学范畴中学生的书面语言规范化训练的结果,是学生表达的主要形式。作文教学如何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作文素质,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我尝试作文课上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递进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文多指的是学生的写作.它应该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我手写我心.将自己的所看、所感、所说、所想表达出来。作文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文教学是各个教学阶段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生活素材进行综合思考和书面表达的一种教学。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提起作文,教师摇头,学生叹气,把作文视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这种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难以解决可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电教媒体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作文指导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强化学生体验,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积极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做的应该是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实现《课标》中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因此,我采取了一些措施,让学生感受到了习作的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