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袁春山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49-51
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和有创意有表达,”“能不拘一格,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相似文献
3.
高小燕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目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古人云:“情动于衷而成于言。”情感是不是可以成为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催化剂呢?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的新理念 ,而“做人·作文”教学的提出则顺应了新课程的教改需求 ,很具前瞻性。与此同时 ,“做人·作文”教学实践在“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具体的关照 相似文献
5.
王必康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2-24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从这个角度看,作文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训练过程。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下面我就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6.
许志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9-30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着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语文教学中“望文兴叹”的状况:学生搜肠刮肚却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叔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一些初中作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作文指导简单化、模式化,学生写作激情普遍不高,甚至有厌写、怕写情绪,学生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缺乏精雕细琢,写作水平很难提高。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写作提出的要求是:感情要真挚,注意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独立的写作意识。重视鼓励自由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余向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安排的每学期八篇的习作训练,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抓住有利时机,结合有关活动,见缝插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效地进行随机训练。让学生明白生活就是作文,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建立起作文的自信心,掌握一些表达的技巧,使作文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焕发生命的光彩。下面谈谈笔者在此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关注生活,积累素材;二、放飞心灵,抒发真情;三、创设契机,丰富想象;四、张扬个性,自由表达:五、创造机会,体会成功。 相似文献
10.
沈晓霞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作文教学必然要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给学生综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初中作文教学该如何进行,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贯彻新课标的作文教学理念,使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贾林宁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9-50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设计和选取作文题目时应遵循以学生生活为本源,引导学生写亲历之事,抒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相似文献
12.
王海虹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1-6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然而,当前小学生的作文正面临着严重的“灰色污染”。文化市场适合少年儿童的作品匮乏.大量庸俗化、雷同化、成人化的影视剧、书刊的充斥,再加上不少家庭的“填鸭式”培养方式,学生的习作素材日益枯竭。部分学校和教师为追求优秀率、升学率。作文开展套路教学,热衷于传授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不少学生手中都掌握有一定数量的作文选,习作生搬硬套,程序化、模式化、成人化泛滥。不少小学生的作文由此被污染,有的过于早熟,作文中有明显的成人腔,让人根本分不清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有的有明显的抄袭痕迹,东拼西凑,“剪切作文”、“拷贝作文”大量出现;有的套路雷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原本生机勃勃的学生泯灭了个性,抹杀了灵性,窒息了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王亚琼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5-26
写作素质最能反映学生的语文素质,写作教学水平最能代表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感到学生作文难,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师生双方的责任:一是教师期望值过高,又限制得太死;二是学生的知识面窄、 相似文献
14.
王春莲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2-43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性质、用途,是培养学生把作文内容写具体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把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基础上。下面我谈谈有关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5.
王秋琼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8-19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写作要求强调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获取写作材料。 相似文献
16.
17.
顾小祥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1-72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作文指导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强化学生体验,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积极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做的应该是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实现《课标》中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因此,我采取了一些措施,让学生感受到了习作的精彩。 相似文献
18.
张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0-71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写作过程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的处理过程。学生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亲身实践的以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作文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教材上的训练及考试时的要求;作文指导的途径不应局限于课堂,作文指导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对作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论述体现了作文教学必须以生活为源泉,来自生活,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20.
孟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0-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写作应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情感表达的需要,交流的需要。可现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着“十年寒窗苦,提笔作文难”的情况,如何解决学生的这一情况,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作文的“柳暗花明”,感受到写作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呢?近几年来,我竭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