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论述体现了作文教学必须以生活为源泉,来自生活,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2.
现在社会上对语文教学进行批判的矛头多数直指作文教学。大部分学生也对作文望而生畏,把作文看成是沉重的负担。无奈中写出来的东西枯燥无味、虚假做作,毫无意义。笔者是一位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面对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深感责任的重大。也有志于在作文教学改革上作一些探索。我认为学生作文能如此,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作文与社会生活远相分离。殊不知文章的本质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思考、感悟和表达。社会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所以说要搞活作文教学,就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认识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生活,抒写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素材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却发现,许多学生在作文时常常眉头紧锁,"望文生畏"。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平时发生的事不留意,对作文缺乏兴趣。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写作大部分学生就胆战心惊,望而生畏,都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现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我想写”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表达熟悉的生活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快乐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做事,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有一位学生在一次作文中...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事情成功的关键。学生写作也是如此。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大都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不少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加之传统的作文教学程式化严重,训练方式单调僵化,教学效率低下,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6.
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们看到的是矫揉造情、无病而吟的平淡之作,似乎学生的写作进入了死胡同。其实,只要融入生活,我们就能发掘到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指导学生写好观察作文,展现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歇。"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观察作文呢?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在良好的母语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的作文却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和程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生活的贫乏是作文教学收效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认为,应把学生的生活与作文紧紧连缀在一起,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写作,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体验与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做人与作文的同步发展。而“生活作文”的策略即在于它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作文生活",对此我们有必要弄清如下概念:1".作文":撰写文章,主要指学生的写作练习。2".生活":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也指生活景况,生计活儿,工作等。在此泛指中学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一种态度(生活态度),写好作文,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营造写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正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0.
"写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于语言文字,学生的写作活动自应是自主性写作。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如何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呢?笔者认为:尽可能让学生感悟生活,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源泉;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增添写作的动力;立体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写作的翅膀;巧创写作氛围,诱发学生习作创新的热情。  相似文献   

11.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应该是写作的主体。若想让学生不再觉得作文是个负担,有话可讲,就应让他们从小处着手。内容上注重生活小事的观察积累,注重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形式上给学生"减压",利用小作文消除学生写作的畏惧心理。写作,从"小"做起。  相似文献   

12.
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厌作”的情绪,对作文毫无兴趣,写作时是无话找话,完成任务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其实,只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生活、融人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1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就是语文。"学生作文本是自我情感的自然流露,通过作文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所以生活是写作的灵感之源、文思之源、兴趣之源。如果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生活的经历越丰富,接触的事物越多,见识越广,视野越开阔,感受就越深刻,写作就能厚积薄发,左右逢源。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存在严重的生拼硬凑、虚假矫情的现象,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少写作的源泉 写作的素材应当来源于生活。可现在的学生忙于繁重的学业,生活圈子狭窄,基本上每天只能处于“家庭——学校”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中,“源头”往往单调枯燥,写起作文来,常常捉襟见肘,视作文为“畏途”,也就不奇怪了。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而学生作文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生动活泼、自然有趣、情韵十足的。学生学识、生活积累、思想情感贫乏造成不会写作,认为写作是苦差事。究其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作文生活,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然舒爽的作文环境,使他们的创作天赋得以痛快、潇洒地施展。这样,我们就要改变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命题——写作——上交——批阅——发还的作文教学程序,代之以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生活化”作文教学法。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说明写作的材料只能是来自生活,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认真观察生活,积极体验生活,他们就能从生活中获得宝贵的体验,积累写之不尽的作文材料。我们看到许多学生虽经历了一些生活,但是他们却说自己没有生活,因为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总是熟视无睹,就很少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内心没有深切的感受,难怪拿起笔来写的时候,还是觉得困难,只能写虚假的事情;表达虚假的感情。鲁迅说过:“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下面谈谈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感悟生活方面作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依然堪忧。学生害怕、厌倦写作,老师怕改、烦改学生写作的现象随处可见,作文教学低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以知识代替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单纯追求刺激,而缺乏个性写作已经成为学生的通病。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如何通过我们的作文教学,让学生获得写作上的收获,这值得我们每个语文人思索。许多时候,学生写作心中无底,不知道写作是为了什么,他们写起作文来总是拿起一副腔调,似乎在完成一件多么伟大的工程.他们不知道写作不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茶一样。  相似文献   

19.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这是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所表明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新世纪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做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以作文与生活的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切实改进小学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一个问题。农村学生的作文往往缺乏新鲜真实的题材,作文中胡编乱造的甚多,生活中许多真实的素材没有被发掘出来。因此,我们在作文指导中,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玩中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寻找生活的亮点。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对于作者来说,总是先有生活,再有作文;先有生命的体验,然后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丰富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