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最近哲学界展开了“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争论,我们基本上同意项晴、沙人等同志对“合二而一”观点的批判的意见,我们认为“合二而一”的论点实际上是取消斗争融合矛盾的错误论点。这里不想多谈。现在着重对《人民日报》7月19日发表的姚伯茂同志的“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一文,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姚伯茂同志与其他同志指正。姚伯茂同志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一个新的关于两类矛盾的论点,即把矛盾分为“以斗争性为主”和“以同一性为主”的两种不同类型。在学术讨论中这种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精神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他的论点却是我们不能同意的。  相似文献   

2.
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同志根据列宁的论述,在《矛盾论》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原理。怎样理解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论界众说不一,有的同志坚持这一论点,但却把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说成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有的同志则根本否定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相对、绝对关系。这些同志的失误都在于没有从事物矛盾运动过程中去考察,研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事物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原理。他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毛泽东同志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把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看作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从事物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过程来考察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认为对立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我们读了池超波同志《也论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一文(载《哲学研究》1979年第5期),很受启发。作者就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个唯物辩证法的重要问题,在同杨超同志商榷的过程中,阐明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十分难能可贵。文章还指出了那种认为绝对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相对的同一性则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的观点,实质上是把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我们同意这种看法。但是,对于贯穿池文的一些主要观点,我们与池超波同志的看法却又不一致了,在这里提出来共同探讨,以期对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體这个重要问题,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理解。讨论的问题集中在怎样理解精髖?核心中是否还有精髓?这就涉及到在精髓问题中如何认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在唯物辩证法中如何认识核心和精髓的关系。正是在这两个重要问题上,我们和池超波同志有着不同的看法,现在就摆出我们的观点,以就教于池超波同志。  相似文献   

4.
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的问题,目前大家的理解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只有互相联结的关系,彼此之间不存在相对和绝对的关系。有的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就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还有的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相似文献   

5.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还是矛盾的某一属性——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有些同志认为,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并且是“根本的动力。” 我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任何一种属性——同一性或斗争性——都不能单独存在、单独起作用,单独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结合,互相节制,共同作用,才构成  相似文献   

6.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是我国哲学界长期讨论的一个问题。近年来,通过批判林、江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哲学”,又使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了新的进展。但至今在下述问题上仍有分歧:同一性的含义问题,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以及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我认为,事物的矛盾运动有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矛盾论》中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强调的是斗争性,就据以断定,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我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毛泽东同志的原意。 第一,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是为从思想理论上清算左、右倾错误,特别是王明的左倾错误而写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认识和处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问题上,从两个极端把同一性和斗争性形而上学地割裂开来了。陈独秀提出的“一切联合,否认斗争”,  相似文献   

8.
《哲学研究》一九六○年第七——八期发表了周景芳同志的“怎样理解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问题”一文。文中把一九五九年第四季度开始讨论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以及错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质变阶段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等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问题即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种关系还是两种关系的问题上来讨论。提出不同意我的看法的意见。他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种关系(矛盾)的二重性,不是两种关系。”他认为我的“问题就出在‘两种关系’这四个字上,”“这不仅仅是四个字的问题,而是一种根本观点,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一个纲,其他问题皆由此而来。”周景芳同志把问题归结到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种关系还是两种关系的问题上来讨论,确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样的讨论对辨清“怎样理解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问题”大有好处。但在我看来,周景芳同志对这个关键性问题的看法,还是值得商榷。也可能我的看法不对,但是为了使讨论进一步开展,现在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我的看法是错误的,我将坚决修正自己的错误。总的说来,我的问题不出“两种关系”这四个字上,而周景芳同志的问题却出在“不是两种关系”这六个字上,而且“这不仅仅是六个字的问题,而是一种根本观点,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一个纲,其他问题皆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的讨论中,许多同志都提出了通过对具体事物或过程的具体分析来阐明问题的意见。这样的意见或方法,不仅有助于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的理解,而且对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唯物辩证法,具体地分析具体事物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下边我们想就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谈谈我们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的一些理解。不对的地方希望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0.
关于“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的命题,在目前的学术讨论中存在着争议。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正确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同志不同意“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的命题,并提出了一些反驳的理由。本文试就这些理由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不同意“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这一命题的理由之一是“共同作用”说。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争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具体事物中的矛盾双方是同生同灭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也只能是同生同灭的.因之,“具体事物中所包含着的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两个方面,是无法区分究竟矛盾斗争性是永恒的,还是同一性是暂时的问题.……实际上,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双方,要么都是长久的,要么都是暂时的和易逝  相似文献   

12.
童示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2期发表对拙文《“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能否定》①的《质疑》,有助于我们对事物发展动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现拟作以下几点答辩。(一)《质疑》认为,拙文仅仅肯定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而否定“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矛盾”,“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僵化”。相反,《质疑》肯定“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矛盾”,倒“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僵化”。  相似文献   

13.
<正> 当前,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绝对问题,哲学界的讨论正在展开。有的坚持所谓传统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有的则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既相对又绝对的。我的看法和这两种观点,都有些不同。我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关系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是矛盾内在的两个根本属性,二者是同时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的讨论中,有同志提出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否也是“对立的统一”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有的同志在这方面已经作了许多论述,在这些论述中有一种倾向很值得注意,即在论述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相互统一、相互制约”和“相互否定、相互排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时,有以同一性和斗争性来代替事物矛盾的具体对立面的倾向,即把作为事物矛盾属性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事物矛盾自身分割开来,离开事物矛盾的诸方面而抽象地谈论同  相似文献   

15.
矛盾同一性的情形、状态及其与斗争性的关系高铭仁,孙祥军对应于运动的两种状态,矛盾的同一性也具有两种情形和两种状态。在明确同一性两种情形的基础上,区分同一性的两种状态及其与斗争性的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1.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把矛盾的...  相似文献   

16.
最近以来,从理论上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各种意见,但涉及社会主义时期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比较少。本文着重说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新情况,新特点,作为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一、社会主义时期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在社会主义时期是有新情况、新特点的,从我国实际情况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整个精神求看,可不可以说有这样几点: 第一,在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中,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工人和农民的矛盾,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矛盾,领导和群众的矛盾,等等,他们的同一性是建立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崭新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过去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所未曾有过的更高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7.
“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的提法是对事物矛盾运动的一种表述,但这种表述本身是否符合矛盾的法则呢?我认为不完全符合。事实上,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它们作为一对矛盾也是互含的、同时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否则,就不可能构成矛盾。“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观点的片面性,主要是由于对矛盾的辩证关系缺乏正确的理解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林彪、“四人帮”大肆鼓吹所谓“斗争就是一切”、“不斗则退,不斗则修,不斗则垮”的“斗争哲学”,以此冒充革命的辩证法,到处宣传套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恶果。今天,为了促进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做好经济调整工作,搞好四个现代化建设,在理论上弄清楚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进一步批判林彪、“四人帮”的“斗争哲学”是很有必要的。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换言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矛盾运动,促进事物的发展,就必须坚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从同一中去把握斗争,又从斗争中去把握同一。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关于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哲学工作者的重视。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以及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则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中心内容。第二,林彪、“四人帮”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恶意糟踏和破坏,突出地表现在对于对立统一规律,特别是对于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及其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歪曲和篡改,这  相似文献   

20.
姚伯茂同志为了替“合二而一”论辯解,裝着要对矛盾作具体分析的样子,将矛盾划分为“以斗爭性为主”与“以同一性为主”两类,并竭力证明后一类矛盾就是“合二而一”。他一再援引红专矛盾作为“论据”,说什么红专矛盾就是“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就是“合二而一”的,说什么党的“又红又专”方针,就是根据红与专“合二而一”提出来的。姚伯茂同志的这种论调显然是十分荒謬的。它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而且对实践也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有加以彻底驳斥的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