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意义上以最终产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已被新型的以组成产品价值环节为对象的国际价值链分工所替代,导致当代全球制造业分工现出了分工主体专业化、分工形式要素化和分工空间集群化的新特点。因此,新时期东北制造业的发展,应遵循21世纪国际制造业分工的时代特征,积极参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促进东北制造业分工专业化水平,完善东北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培育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高级要素。  相似文献   

2.
当前,经济改革实践与传统分工理论发生的碰撞,启迪我们必须重新探讨这一理论。而对传统分工理论的基础突破首先是分工范畴的属性问题。对于分工,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分工应该属于生产力方面,有的人认为分工应该属于生产关系方面,还有的人则认为分工是既不属于生产力又不属于生产关系的“中项”。笔者认为分工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又具有生产关系属性,即分工具有二重性。本文试图就此作一新探,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 历史上各阶段的思想家都曾对分工现象作过大量研究。分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经典作家是…  相似文献   

3.
贸易分工理论的演变及其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分工理论的演变经历过产业间贸易分工、产业内贸易分工的发展阶段,能有效地解释全部生产过程建立在一国国内或经济体内部的最终产品的贸易现象。然后随着现代加工贸易的发展,形成一种揭示中间投入品贸易现象的新贸易分工现象———产品内贸易分工,解释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无法解释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贸易分工的理论演变,阐述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分工和协作体系的深化是促进城乡间要素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城镇作为农村和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交换的重要节点,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城乡分工体系的完善应以城镇网络为依托.当前,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城乡分工与协作体系,城市间、城乡间产业同构率高,缺少合理的分工和专业化.城乡分工体系的完善需要在相关的政策支持下,以城镇网络为依托,加强城乡间消费性分工与合作、城乡间生产性分工与合作、深化农村内部的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5.
孙佳  程娜 《求是学刊》2012,39(4):61-64
分工理论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分工是产业组织的存在基础和变动原因.分工发展是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泉,系统梳理分工理论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分工理论的演进对我国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也将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1 劳动分工范畴有广义、狭义的区别。广义的劳动分工是多层次放射状的树根式社会劳动分工体系,即劳动的社会分工。狭义的劳动分工是指劳动活动的分工,主要体现为不同的职业,劳动美学研究的是狭义的分工。无论从社会生产,还是劳动者的生命活动来说,分工都是必要的,它使世界变得丰富,也使每个人可以专注于某一活动而充分显示独特的创造才能。劳动作为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当是在主体性能力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提高对象化生产的功效,在生产对象的同时发展主体自身,劳动的分工形式也应既利于财富的生产,又适宜人的感性生命活动,而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最佳契合点,便是主体性能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平台劳动是共享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劳动形式。随着共享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平台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建立了一套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平台职业性别分工体系。这一体系不是对原有自然性别分工的延续,而是对原有分工体系的社会技术性重构。相较于“男耕女织”的传统自然性别分工,互联网平台的性别分工更具隐蔽性,这种技术控制造成了现代女性的劳动异化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性别分工理论中,消灭分工的根本手段是消灭分工的异化属性,而互联网平台劳动中的性别分工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分工的异化属性,给消灭性别分工并实现人的解放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日本学术界对国际分工理论的研究十分活跃,日本《世界经济评论》辟“动态型国际分工与跨国公司”专栏,连载了著名学者小岛清教授等多位专家的研究成果,展开热烈的讨论,试图在批判和继承传统国际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日本型国际分工理论。这对深入研究国际分工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韩中日三国之间的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行动态分析,印证了三国间的分工结构存在着持续的变化趋势,从垂直分工结构转变为水平分工结构,中国在东亚、西亚价值链中日益发挥中心作用。通过对东北亚地区分工结构进行相关研究,确认中美贸易与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的东北亚分工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结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中美双边贸易。而中国对美国出口竞争力的变化中显示了与韩中日相似的特点,说明中美分工结构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中美贸易逆差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工结构变化的结果,仅仅依靠贸易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李雪  赵大平 《学术交流》2008,(3):108-112
中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工模式是一种各园区自成体系的水平分工模式,该分工模式限制了有效的产业集聚规模,不利于各园区之间的产业联系和资源共享,不利于自主创新.根据世界成功高科技园区的经验和相关理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产业链的创新比重大的价值形成部位应采用小企业网络分工模式,在"制造"等创新比重小的价值形成部位应采用大企业主导的分工模式.分工模式转换主要靠市场"优胜劣汰"的微观机制和策略性的政府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日机电产品零部件贸易发展概况、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类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此揭示中日机电产品生产分工的历史演变规律及最新进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机电产品零部件贸易经历了显著的增长,其分工格局已经实现了由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深刻转变。但是,中国在中日生产分工体系中居于价值链末端的地位依然未得到改变。中国政府和企业需采取大力培育规模经济、促进产品差异化、发展对日直接投资及高效整合产业链等措施,进一步推动中日产业分工的深化,并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谢绚丽 《社科纵横》2006,21(4):32-33
文章立足于对“和谐社会”的理解,结合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对其核心问题———分工的相关理论的阐述,剖析了分工的社会功能,旨在探讨分工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反思与重构——对中国劳动性别分工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新  龙彦 《浙江学刊》2002,(4):211-216
本文从国家性质对于劳动性别分工的意义、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家庭劳动分工与社会劳动分工的互动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性别分工变化的多种形态三个方面入手,对中国近20年来的妇女劳动或劳动性别分工研究进行了反思性的考察。在强调用劳动的性别分工代替原有的单纯对妇女劳动的研究,以及发展本土化的劳动性别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找出一种适合自身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的主要趋势 (一)从"简单一体化分工"转向"复合一体化分工" "简单一体化分工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以进入中国市场为主要目的,"在当地生产,在当地销售";"复合一体化分工战略"则是指跨国公司将其在中国的子公司纳入母公司全球生产体系.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策略,有效地吸引了以避开贸易壁垒为主要动机的"简单一体化分工"的跨国投资.  相似文献   

15.
论当前社会主义的分工金明华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这一阶段的社会分工,即当前社会主义分工的性质和作用,对于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当前社会主义分工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许多方面不可避免地留有旧社会...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单靠现有状况下的农村工业作为载体是不够的,还需要寻找新的载体一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及必要条件是农业分工。农业始终禾形成明显的分工,是中国农村第三产业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具体表现是,在农业内部尚未形成三个产业及其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尚未形成分工分业机制。实现农业分工一要改革旧有的土地制度,二要输入企业家精神,包括输入现代商品意识与价值观,通过创办教育、引进人才来培育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17.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在国际商品交换背后隐藏着的是各国生产者之间的分工。西方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是直接通过国际贸易理论来表述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后出现的第一个国际贸易理论体系——重商主义于18世纪中走向衰落后,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代之面?,国际分工问题开始成为经济学家分析的对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8.
曲泽静  毛子明 《探求》2015,(1):99-103
知识、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价值链分工将世界各地经济体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及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产品内分工成为主要的国际分工模式,对核心或关键技术的拥有决定了国家(地区)竞争力的强弱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同类型价值链竞争优势的来源和价值链治理模式各不相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基于不同类型的价值链和价值链治理模式,本文探索增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分工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然而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搞清分工的本质,不但有助于经济科学研究的深入,而且对于我们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有一定的指导意 义。 关于分工的本质问题,我国学术界没有专门对它进行过讨论;只是在涉及到分工问题的一些论著中,有的把它归结为生产力的范畴,有的把它归结为生产关系的范畴。苏联学术界过去曾有一种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分工是“生产力的形式”①,但也有些学者近几年提出“分工是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20.
张欢华 《社会》2002,(11):23-25
辨析 :社会分工与劳动分工社会分工、劳动分工这两个概念的差异 ,究竟是实际范畴的不同 ,还是仅仅限于意义上的差异(也即这两者是同一个东西 ,只是不同的称呼 ,体现了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 ,这种差异既包含了实际范围的不同 ,同时也是意义赋予上的差异 ,当然 ,以后者为重。大概处于同一结构之下的不同个人或群体承担了不同的、(多半是)互补的功能之后 ,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称为分工 ,此即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所形成的是一种社会结构。这一结构可能就是劳动分工带来的经济关系 ,也可能不是。比如 ,所谓“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