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音乐艺术领域,中世纪音乐以其独特的理性色彩显示出在西方音乐历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音乐美学方面,中世纪是一个将继承自古以来的宝贵遗产与发展全新的文化意识进行有机结合的历史时期,它将柏拉图的实用主义音乐美学、亚里士多德的"高尚的享乐"中庸音乐美学与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音乐美学等美学成果继承下来,融入到几乎成为中世纪唯一思想体系的神学的意识形态中,开创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神学音乐美学时代。中世纪的音乐美学绝不是由于在所谓黑暗统治之下而缺乏建树的,它的独到之处正是基于对音乐功能的独特认识:音乐在当时作为服务于神学的工具,只有使人们达到所谓心灵净化的境界,将世俗情感与宗教情感这组对立矛盾解决并使之统一的时候,它才会受到尊重,获取在神学统治下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2.
辩证法作为全面的发展学说,是由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及一系列范畴所组成的科学体系。在这个科学体系中,列宁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论断,并且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第一,从两种发展观对立上,列宁指出:形而上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8页)这就说明了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出发,将《典论·论文》和《与吴质书》中的“相轻”、“相重”、”“齐气”、“逸气”;“本同”、“末异”;“不朽”、“迁化”等进行比照分析,结合当时“文人相轻”的社会现实和品评人物的时代风气和文学创作的发展水平加以论述,认为曹丕的文学批评观是自觉不自觉地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并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和发扬。  相似文献   

4.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不少朴素辩证法大师,朴素辩证法思想相当丰富。总结,探索其中的对立统一思想,对我们科学评价和批判继承这笔遗产,推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积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焦点:基础研究非常重要,其溯源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这其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单方面思考解释。比如基础研究的定义,到底是基础性的研究还是已形成共识的寻找科学规律的研究。对基础研究内涵的辨析会影响到我们的科技政策,包括资助政策、评价政策和人才政策等,需要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加以思考和对待。  相似文献   

6.
薛晓静 《新天地》2011,(9):16-16
对立统一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精髓,进行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的教育也是哲学乃至政治课的一个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商品有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体制经济共同发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现代市场经济包括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两个方面,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是贯穿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中的一对矛盾,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时应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原则,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理性认识向实践转化的中介(中间环节)有许多灼见.有的同志认为这个中间环节可以叫“智性认识”,更多的同志认为中间环节是“实践观念”.如果说,理性认识向实践转化有许多中间环节的话,那么实践观念作为中间环节之一,我是同意的.但是实践观念毕竟是属于主观范畴之内的.因为无论是计划、方案、政策、决策,都没有离开理性认识的领域.假使要找出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的中间环节的话,我认为应该是“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赫尔曼·黑塞在《感谢歌德》一文中的阐述及其相关作品,并将黑塞的作品与歌德的相关作品进行文字和思想内容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给黑塞带来最大困惑的是歌德关于“对立统一”问题的思考:一方面黑塞认为,歌德所思考的这个问题恰恰是他本人也正在探究的问题,他甚至认为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永恒主题;另一方面黑塞又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一难题,人的精神才能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达到一种更理想的精神境界.于是,在对歌德思想的接受中,黑塞尝试着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这一问题并努力寻找思想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指出,党的对台政策始终贯穿着一个永恒不变的原则———“一个中国”即中国必须统一。力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0.
情感问题在伦理史上一向占据重要地位。中西方许多伦理思想家都曾孜孜不倦地探讨过情感问题。在西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最先揭示了人的认识中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他们用理性、意志和情感构建了他们的灵魂说。中世纪时期情感虽然被淹没在理性的汪洋中,然而神学家们还是从负向角度研究了情感问题。休谟和亚当·斯密则开创了情感问题研究的新阶段,他们把情感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康德和黑格尔虽然醉心于“纯粹理性”和“绝对观念”,然而他们对情感问题也不敢置之不理。当历史的车轮转  相似文献   

11.
理性和非理性是人的两大精神要素。管理理论的人性论假设反映着对这两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深度,也制约着管理实践对待它们的态度和方法。古典管理依据"经济人"假设,突出理性的地位和作用。行为科学管理依据"社会人"假设,主张全面重视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人本管理依据"复合人"假设,认为要真正提升管理的境界,使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相得益彰,为创新提供动力,必须突破以往仅仅把被管理者当成实现组织目标工具的狭隘视野,在管理中充分张扬被管理者的个性,认真考虑他们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而在新世纪新阶段突出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显然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即:这是以承认我国存在种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3.
龚自珍作为晚清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反专制思想.至于他在经济方面的主张,一般认为是其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实际上,龚自珍"落后"的经济思想与他"先进"的思想并不矛盾,反而是他反专制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反映.问题的关键在于他反专制,但并不主张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为了维护其所代表的世家大族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未经你点头,无人让你低人一等。很多人会盲目地羡慕电视偶像剧里男女主角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任何一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国内通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科书和专著中,绝大部分在论述相对静止时,都只谈静止的相对性,而不谈绝对性;看不到相对静止的总体属性是静止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对立统一.这种看法我认为值得商榷.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 现代自然科学证明,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东西都是物质,大者如星系、恒星,小者如电子、光子,都是物质结构的具体形态,它具有无限的多样性。物质是以各种具体形态而存在着的。然而,在我们所能观察到的这个有限的时空范围以内,物质结构的具体形态有没有共性呢?这种共性又是什么呢?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都有人提出过答案。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是“元气”;欧洲古代的哲学家,认为是“原子”;近代的大科学家牛顿,认为是物体  相似文献   

17.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终身教育是一个古老的思想,国内外许多古典的论著均有明确的论述。2500年以前,孔子说过:“香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夭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距。”阐述了终生教育的思想。活到老,学到老是我国古老的谚语。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些精辟的论述都闪烁着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然而,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引起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重视,则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一九六五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在曼谷会议上,…  相似文献   

18.
潜能与现实的理论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九卷的主要内容,以运动变化为理论前提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始终贯穿其中。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质料与形式、主动与被动、潜能与现实等范畴可知,其潜能与现实的理论中已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但这一理论也有其自身局限性,即它蕴含了某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立场。  相似文献   

19.
主要矛盾的原理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是哲学界素所持认和广为人知的。但是,由于多年来实际工作中的失误的贻害,特别是由于林彪、“四人帮”在十年内乱中为了达到其罪恶目的而故意抹杀、歪曲我国社会发展中客观实际存在的主要矛盾,任意臆造他们的所谓的“主要矛盾”,以此为借据进行反革命破坏,因而使关于主要矛盾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搞得十分混乱。在粉碎“四人  相似文献   

20.
按照传统的流行观点,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感性认识,再经抽象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之后,就能直接拿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了。譬如常见的说法: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理论的问题;而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解决的是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实现理论的问题。似乎在第二个飞跃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继续认识的问题。不错,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是有一个指导与被指导、检验与被检验的问题;认识过程的这第二个飞跃,也的确主要解决的是人们改造世界、实现理论的问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理性认识与未来实践活动的关系,实际上并非仅仅只存在着指导与被指导、检验与被检验的关系,而同样客观地存在着一个继续认识的问题。这个认识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首先是处于理性认识与未来实践活动“中介”阶段的认识活动,其次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后者一直为人们所肯定,而前者始终被人们所忽视或否定。为此我们着重谈谈前一阶段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