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高校德育教学中学生情感参与问题的心理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人未见情趣,必不乐学。"教学活动由认知和情感因素两种经纬线交织而成。高校德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情感参与问题已成为制约德育实效的瓶颈。在实践中,教师们时常可以觉察但却很少对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研究,本文基于教育心理学视角对德育教学中学生情感参与的表现及问题进行分析,主张参照情感发展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2.
情感--在德育中常被忽视的心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作为三大心理因素之一,在德育中常常被忽视.从情感教育的两大误区入手,着力从理论上分析情感在德育中的作用.为实现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工作者应努力以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为核心,使德育充满情感,使情感充满关怀.  相似文献   

3.
论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高职学生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提倡的重视情感作用,强调德育的实践性及其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等方式方法,对当前我国高职德育有着重大的启发性和借鉴性。以关怀理论为借鉴,联系高职学生特点,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纳入德育目标,在德育方法上变教育者居高临下进行规劝的被动授知式德育为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及其需要的主动建构式德育;变高度理性化以死记知识为主的灌输式德育为以情动人的熏陶、感化式德育;变抽象说理的说教式德育为重视生活实践的体验式德育。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独特的情感方式、情感逻辑指向以及情感逻辑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德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更应该从大学生内在的情感逻辑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指导人们思想品德发展的教育活动,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实现德育的人本性。因此,从情感逻辑出发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就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政治课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探讨了如何改变我国知识性德育 (仅通过对学生道德知识的传授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现状、重视道德情感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增强政治课德育功能实效性、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教育领域里,情感教育理念与模式日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成为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之一。情感教育以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为特点。因此,情感教育的实施,必须以对教育对象的尊重意识为前提和基础。尊重意味着在德育活动中,以敬重、平等、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德育对象。  相似文献   

7.
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高校德育低效与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关。要从提高教师情感素质、了解当代大学生情感倾向以及在德育认知和实践过程中强化情感体验几方面努力以增强高校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语文情感教学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文情感教学是个性化教育的切入点 ,是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它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依据 ,是实现“教育心理学化”的一种可贵探索与实践。语文情感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 ,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情感教育作用 ,充分调动受教者的情感潜能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 ,其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潜能 ,实现人人成功 ,个个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强调情感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文中以教育心理学和情感教育原理为基础,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提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大学德育中的情感教育特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德育的灵魂,但在当前的德育实践中,却存在着对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的怀疑甚至否定的看法。通过对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及其独特性的探讨,文章认为情感教育是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前提与保证。  相似文献   

11.
德育实效性不高问题的关键不是道德理论问题,也不是教育或者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对象或者从根本上说国民有没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意愿的问题。重树道德社会氛围,激发国民的道德需要才是提高德育实效性根本措施。道德需要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心理基础,是道德增长的内部动力,直接决定道德教育的效果。道德需要决定于社会生产需要,并且随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断更新发展。可实践性是道德的基本属性,从一定角度看道德选择就是发展策略的选择,只有“有利”于国民生产和社会实践的行为准则才会被接受,才会被内化为国民的道德需要。我国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不重视道德需要的培养有直接关系。为此,政府和管理当局只有营造良好的能使道德行为受到及时的正面激励和非道德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惩处的道德环境,才能达到“囚徒困境”,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才能树立起来,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才能根本解决。高校应始终成为社会道德的制高点,要敢于打破旧的道德观念,树立新的道德标准和理念,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积极引领道德观念的变革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新道德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类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时代。在涉及人类生存的材料、能源、信息三大物质基础领域中,相应的技术变革与融合势如潮涌,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和伦理关系,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新技术条件下,深刻认识现代技术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有效发挥技术要素在高校德育过程中的功能,有利于提升高校德育水平,更好地服务大学生成长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分制的实施是高校教育体制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体制上的巨大变化,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一方面,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它的实施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发展与创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学分制的实施给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多变化,使原有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德育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高师院校是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为基础教育和基层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人才的重要基地。公寓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新阵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西华师范大学积极推进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探讨了高师院校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现状、对策及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下,中学教师需要承受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大的挑战,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由于其职业任务不单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灵魂塑造,所以面临的压力更大,尤其需要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良好的诚信观念、敬业观念和责任观念以及相信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法治观念;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授课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亲和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虚拟社会的主力军,其网络道德问题尤为突出。高校应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认真梳理并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经梳理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存在认知偏差、情感冷漠、行为失范等问题。高校德育应明确网络德育内容,创新网络德育方法,拓宽网络德育途径,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引导,帮助其养成科学、文明上网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国家的兴衰。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一些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转变教育模式,探索新方法,寻找新途径,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有机结合,则不失为一种有效举措。为此从网络入手,结合当代大学生具体情况及我校一些实践,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作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为我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论。本文引入复杂性科学的相关理论,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特征,提出当前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相关理论和经验,采用现实情况调查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而指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应采取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感性因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文章探讨了感性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教师应如何针对这些因素发挥自己的关键作用.教师不仪要为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人,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采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积极的环境,尊重、关爱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克分发挥其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