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传统逻辑学直言命题变形推理的理论中 ,有“O命题不能换位”的推理原则 ,但是 ,并不是所有O命题都不能换位 ,只是因为传统逻辑学中的推理原则必须具有普遍性 ,以保证推理结果能必然得出 ,保证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形式是演绎的 ,所以 ,传统逻辑学中才会有“O命题不能换位”这一推理原则。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是关于交际与认知的语用学理论。它用认知科学来解释人类的语言交际,认为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关联理论对于语境的解释有别于传统语用学,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认为认知语境应包括语言使用者大脑中所有关于世界的假设以及认知处理能力,这就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个平台,认为在语言交际中认知语境是选择的结果,是变项,不变的是关联。它结合编码-解码模式和意图交际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相似文献   

3.
刘灵 《南方论刊》2005,(8):60-61
一、正确认识换声点二、坚持美声唱法的训练是解决换声问题的关键换声点这个概念不是从声区结构上的分类说法,而是从声区转换的训练角度说的,就音域而言,相当于中声区的后半部分,加上头声区的前几个音,如以男女高音为例,一般是从调的、()——、(),大约五、六度音。一般来说,女声的换声点不如男声的明显。再者,即使同一声部,大嗓(戏剧性)的换声点,较小嗓(抒情)的要提前一二个音,因此,换声常因人而异需仔细观察聆听。在声乐教学中既要承认换声点的存在,又不能过多的在此做文章。应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对过渡音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然…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有些特定的语言单位既能作某一动词的状语,又能作该动词的补语;即动词的某些限定性或修饰性成分,可以通过句法位置的变换,由前置于动词居状位变成后置居补位,或者由后置于动词居补位变成前置居状位,这种语言现象,可以称为汉语的状补换位。“形容词 不定量词”是一种具有状补换位功能的语言单位。它包括“形容词 (一)点(儿)”和“形容词 (一)些”两个子类。这两个子类的意义和换位能力基本一致,在使用频率上,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因此,讨论前者更具有代表意义。状补换位实际上是动词与其修饰性或限定性成分之间的一种语序变换。语序既是…  相似文献   

5.
郑福来 《理论界》2003,(1):108-108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对认识论进行较为系统阐述的当然是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实践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人们在实践中得到对客观事物的丰富的感性印象,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的认识,即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社会实践的继续,使这种感性印象反复了多次,于是认识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产生了概念。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理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对在感性阶段得到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形成概念,然后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     
我们经常说,中国是遗产大国,这么说的理由是:我国历史悠久,自然生态复杂,文明类型多样(包括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山地文明等),民族和族群(包括世居的和迁徙的)数量多,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样态多,入选联合国的名录多(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8月,已有41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居世界第三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达34项,居世界第一位).  相似文献   

7.
留用资金,也称企业自有资金、税后留利等,是指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上缴所得税或承包利润、租金等后,国家核定留给企业使用的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在规定企业的财权时第一次使用了这一概念,即“企业有权依照国务院规定支配使用留用资金。”虽然这一法律规定已经说明了留用资金的所有权归属干国家,但理论界和企业界仍存在几种大相径庭的观点,即:“国家所有说”、“企业所有说”、“企业职工(包括厂长或经理)个人所有说”。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1卷"纯粹逻辑性导引"中完成了两项重要的准备工作:第一项工作是对具有观念对象和观念真理特征的意义构形(Sinngestalt)本身进行了纯粹的把握,即提出了现象学意义上的纯粹逻辑学观念;第二项工作在于,对所有经验主义或心理主义将思维行为的心理学内涵与逻辑概念和公理混为一谈的做法进行了斗争。通过再构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1卷中所阐述的这两个思想,可以重现百年来时代精神的变化,并且重提理论理性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9.
《家庭科技》2006,(8):21-22
如何给手机正确充电很多人都知道手机的电池要用完后再充电,但什么才是电池用完的标准呢?当手机出现低电警告,不能再接听电话时,表明电池里的电已全部用完。手机充电时一定要充满。电池充满的标准是手机已经提示电池充满后,再继续充电一段时间。对于新电池,第一次充电对电池的使用寿命影响很大,一般要求第一次充电时间为16小时(如电池有电应先用完),但切记不可超过 24小时,否则有可能把电池充坏。  相似文献   

10.
一、入世后我国的基本义务与外贸代理面临的变化  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方,我国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其中有一项基本义务就是逐步放开贸易权。目前我国对企业获得贸易权(对外贸易经营权)实行审批制,而国际上通行做法是,企业在依法注册后,就可以获得进出口权。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的规定,加入WTO 3年后,我国将取消贸易权审批制,所有在中国的企业经过登记后都可以获得贸易权,但国营贸易和指定经营产品除外。[1] 届时,中国将允许所有在中国的企业及外国企业和个人,包括其他WTO成员的独资经营者,在中国全部关税…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还是科学行为主义理论,都是把主权国家抽象成一个统一的国际关系行为体。这一行为主体有一致的利益,也自然要有一致的对外政策目标和手段。在20世纪,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这一概念抽象是非常准确的。但冷战结束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一概念抽象逐渐与国际关系的现实相违背。一方面,国家综合实力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具体领域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很多国家,包括超级大国在内,其对外政策的主要阻力可能不是所谓的竞争对手,而是其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这导致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从假设到概念和推理层面,都已经无法解释和预测今天的世界,而权力小博弈理论可以为认识多元复杂互动博弈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2.
奥古斯丁在对《创世记》的五次诠释努力中,都花了很大笔墨诠释其第一句话中的太初(principio)一词。他认为这个词指的是圣子,有两层含义。第一,作为三位一体的圣言;第二,作为世界历史的开端。本文主要借助《〈创世记〉字解》中对创造的描述,分析了创造中的这两层含义。作为圣言,第二位格为所有创造物赋予了形式,但接受他直接赋形的,只有天使。天使再将圣言中的道理传递给物质造物,物质造物有了形式,就形成了运动和时间。奥古斯丁将永恒的上帝与世界历史联结起来,为基督教的线性历史观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革”十年,四人帮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搞“阴谋文艺”,闹得文坛“万马齐喑”,“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能发表作品的只剩下个别作家诗人.但是文学创作活动并没有完全被扼杀,只是河水在冰底下流.一批老作家在疯狂的批斗、迫害喘息之后,就动笔写了.更多的是大批青年人(相当多的是上山下乡知青),拿起笔来写小说、诗歌,无处发表,而广泛抄传.这方面情况,1977年到1979年,我在文化部政策研究室工作,接触一些.如《第二次握手》的手抄本,我和冯牧看了,认为不错.正巧,一家青年报刊接到一份通报,列了十几部在青年中(包括部队)流行的手抄本“反动”小说,列在第一的就是《第二次握手》.编辑部一位同志打电话来问我(当时我们正在抓为遭错误批判、禁锢的文艺作品落实政策、平反).我回答:《第二次握手》刚看过,不是反动小说、而是写得很不错的中篇小说(八万字).另一部《一只绣花鞋》,看来像是惊险故事,请他们想办法把所列十几种小说手抄本找到,我们也派人参加,一起看看.后,报社一位女记者到公安机关找收集的手抄本,发现了《握手》作者被关在牢  相似文献   

14.
台湾大选以来 ,曾在《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0 0周年之际 ,跑到日本表示“将台湾割给日本是中国人的大不幸 ,是台湾人的大幸”① 、“幸亏把台湾割让给日本”② 的中华民族败类吕秀莲 ,屡屡向媒体发表谈话 ,她编造谎言、颠倒是非、混淆视听 ,极力企图把宝岛从祖国大家庭中永远分割出去 ,其罪恶行径是对历史史实和国际法的根本违反 ,是绝对不能得逞的。(一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地理因素看。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6条第一款对大陆架所下的定义规定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下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 ,扩…  相似文献   

15.
我们所读到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和有关专著,几乎毫无例外地把主体界定为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把社会性作为主体属性的本质规定,这容易使人把主体只理解为社会性的人,而忽视主体的其他属性。我们认为,主体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包括阶级属性)和思维属性的统一体,是进行一定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本文拟通过对主体的历史考察,分析主体在不同历史骱段所具有的占主导地位的属性,来探讨主体的本质含义,并通过对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考察,来分析主体在哲学上的发展过程,以求对主体及其属性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 一、主体及其属性的历史考察 史实表明,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一个虽然具有社会性但其自然属性占主导地位的原初主体,即刚刚脱离狭义的动物界,在物种关系上作了第一次提升成为人而非动物的主体。人作为认识主体只有当主体和客体分化后才有可能发生,而此时的人已经作为不仅从自然界,而且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作为与客体相对立的主体存在。此阶段的主体之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并非在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于其已经具有思维能力。原初的主体由于刚刚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当时的人与人之间发生了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本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提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说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经历了一次从"有形"到"无形"的洗牌.从概念的界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文化的表达(如艺术、音乐、文学、宗教、戏剧及像视觉、听觉、味觉所表达出来的文化的信息等)和文化的文法(如感觉、心性、历史记忆、无意识的文化认同、无意识的生活结构和集团的无意识的社会结构等).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文化的中心和边缘的划分要根据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绝对的中心和边缘,也不能在非遗政策上厚此薄彼.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发展过程中,要面对文化结构的重组和运作功能的革新,这种重构在遵从民俗文化特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组合,才能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进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我想表述三个意思:第一,我们在讨论农民工或者外来工的问题的时候,一些基本预设是要进行批评思考的。我觉得“农民工”这个概念是一个非现代的概念,或者只是一个预设的前提而进行调研的概念。因为“农民工”就是一个身份社会的概念,“农民工”的如此普遍我感到非常诧异。农民工的身份定位是很清楚的,而其角色定位是不清楚的。因为农民工在春节要回家探亲,所以是农民,因为在城里打工,所以叫农民工。所以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现代化原则: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当中一定要有承诺。实际上进入城市打工的人,农民身份就丧失了,所以我认为身份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很糟糕的概念。这个概念如此普遍地被使用了三十年,我觉得恐怕需要反省了。从这样一个身份社会概念出发,我们的很多制度设计是不会动摇的,所有教育问题、对散工的管理问题、优惠政策的实施问题都是不可以解决的。实际上这个基本预设就承诺了原有制度的正当性,而这个制度的正当性是不应该被承诺的。“外来工”这个概念,是一个封闭时代、古典时代的概念。1954年宪法被修改以后,我们不承认在现代的民主国家中,他的共同体成员具有自由移居的权利,所以才有所为外来工的说法。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难道我就不能到上海住,到北京住,到深圳住吗?就是公民没有迁徙的自由,才有“外来工”的说法,而这个概念就限定了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封闭城市的一系列制度。比如说城市的户籍制度管理,对整个国家的流动乃至于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对正在丧失身份而获得城市新角色的那一批农民。所以在上一次《新快报》那个讨论里面我就说到,免征农业税可能有个危险的导向。因为那是让农民回流,让城市新居民再变成农民。这是反现代化的。这一届政府很多措施是有问题的。外来工这个提法也是有问题的。在一个城市里而,他们不是平等的城市居民,也不足一个国家共同体的平等公民,  相似文献   

18.
论传统儒学人文精神主导思想及对法学中国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中国化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觉得这可能涉及到一个“忧伤的中国和自卑的法学”的判断问题。法学中国化的核心内容,实际是在争取中国人在法学领域的话语权利。在“中西交流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症结都在于一些西方人总以一种高人一等的种族优越感来俯视东方和中国。二战时期,即使中国已成为盟国的一员,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依然是‘跟在西方后面乞求施舍和怜悯的穷鬼’。”(见丁刚:《西方人误读的中国》,《读者》2007年第7期,第43页。)我们没有尊严,缺乏自主性的文化,民族的独立只是政治上的,经济的富足也只是有些人成了暴发户。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主权意识的增强,只是一部分人得到了自豪感,全民得到的福利并不是那么明显。在被称为学科的各种文化层面,我们还是亦步亦趋地在西方后面爬行。我们不反对西方文化,但主张不能丢掉中国固有的优秀的文化与传统。不管西方理论怎么强化西方中心主义,我们毕竟还是中国人。我们也不苛求古代中央大国的迷幻,做一个像有些文人一直梦想的大唐人。但我们也不能作西方人的奴隶。“2006年9月,某著名网站做了一项‘如果有来世,你愿不愿意再做中国人’的调查,截止到9月10日晚,10234名参与者当中,64%的选票表示‘不愿’。对于‘不愿’的原因,认为自己缺乏尊严感的占37.5%;另有17.6%的选票投给了‘幸福离我很遥远’。”(见毕书之:《来生选择里的今生期待》,《读者》2007年第7期,第44页)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作为一个数百年来最好的时代,作为一个一跺脚就能令全世界感到震动的大国,为什么那么多的人缺乏尊严感。这是不是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迷失了自己?这有没有文化的原因?有没有包括法学在内的学术的原因?在一些中国人的眼中全是全球化、国际化、西方化和美国化。本来在思想中就不牢固的中国之根,又进一步出现了更深的认同方面的断裂。认同感的回归需要认真地对待。这是一个文化现象,其解决需要文化的全面整合。包括法学在内的各个学科都需要重构。这不是一个学科能完成的任务。但法学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期待着这种研究能够不断地深入下去,直到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已经有了话语权,没有必要再谈论这个问题为止。  相似文献   

19.
孔子考察子贡,看其可不可与言诗,有无资格与言诗,其中有个条件就是,告诸往能否知来者.可见,所谓知来者,亦即预测,实际上就是对于过去的一种回顾与反省.对20世纪诗词的反省以及对21世纪诗坛的预测,所可注意者,有以下几点.(一)诗词出版市场的变化及批评模式的转换.20世纪的诗词出版读物,从经典文本到鉴赏辞典到文化美学阐释再到白文文本,走了一个圆圈,21世纪必将返回经典;而批评模式的消长转换,将会越来越引起重视. (二)诗坛的双向流动.新体白话诗与旧体格律诗这两种不同的诗歌样式.在20世纪并非完全互不兼容和互相排斥,而是有两次各自调换位王,朝自己相反的方向发展,一次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后旧诗向新诗的流动,一次是1976年后新诗向旧诗的流动.正是在这种双向流动中,旧体格律诗经历了死而复生及生而复死的过程. (三)总结经验,预示未来.时运决定诗运,20世纪诗坛,困扰新诗的是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旧诗面临的则是政治与艺术关系的问题.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旧体诗词多用叉界明确的概念代替形象思维,缺乏意象与意境的创造,此足为将来诗坛借镜.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哲学"发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解一字即作一部文化史的观念检计,"哲学"不仅是"phnosophy"的译名,其发明者西周以之为东洋学问的对应物.而将"哲学"与东洋连接在一起,始作俑者是东京大学,起重要作用的则是加藤弘之和井上哲次郎.后者在前者授意下撰写的<东洋哲学史>,用西洋philosophy系统条理中国古代思想,将"哲学"由他者的学问即西学,变成东洋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变为普遍性的学问.这与此前中村正直、岛田重礼主讲"支那哲学"仍旧依照中国脉络截然不同,背后实有掌控东亚话语权的立意.中国新进人士如王国维等接受哲学,已经将普遍性作为不言而喻的前提.这样的比附后来演变为用西洋系统条理中国思想的天经地义,也引起有识之士的反省.不过,"东洋哲学"与"支那哲学"给东亚尤其是中国提供了重估固有文化的机缘.就此而论,"中国哲学"包括:第一,用哲学概念重装古代思想(一般所谓中国哲学史);第二,"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发生及其来华后的发展演化;第三,借鉴philosophy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思维.寻求"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脉络,应该严格分别一二两项.至于前景如何,后一方面的成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