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推理是司法实践中重要的一种逻辑方法,使法律在有序的状况下适用。法律推理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法律适用的随意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确定法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法律处于明确和有序的状态。具体措施是使形式法律推理和实质法律推理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建司法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学界对政府文化职能概念界定局限的基础上,以及透析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前提下,从文化学视角,于政府文化职能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政府文化职能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立法、司法实践的变化,我国受贿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一直处于变动不居的过程中.我国1997年刑法典明示了受贿罪的罪名及其内涵、外延,但由此带来了有关受贿罪概念的诸多矛盾.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审视并分析这些矛盾,有助于勾勒出我国受贿罪立法进一步完善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虚概念与模糊思维的互补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概念的实质及有无内涵和外延的问题,在逻辑学界各抒己见,至今未有统一的认识。而能否对虚概念实质的正确理解,将会直接影响到对虚概念在逻辑学中的地位及其在模糊思维中的作用的正确认识。本着学术探讨的精神,本文试对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实质、特点及其在模糊思维中的作用等问题,提出个人肤浅的看法,以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一、有悖于概念含义的一个逻辑误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对这个特征能否正确理解,是我们正确认识虚概念的实质和作用等问题的逻辑前提。所以,要探索虚概念的实质和作用问题,首先就要从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在逻辑学界对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争论主要有四种意见:一是认为虚概念只有内涵没有外延;二是相反的主张,认为虚概念只有外延,没有内涵;三是对上述两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虚概念既没有内涵也没  相似文献   

5.
农村、乡村概念比较的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洁钢 《学术论坛》2001,(2):126-129
本文通过对农村、乡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地域的确定性、产业的发展、社区特征和城市化的前提等多方面进行比较,提出由"乡村"概念取代"农村"概念,以"乡村社会学"取代"农村社会学",因而对区域社会学重要分支之一的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民"的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界定"农民"的概念对于认识和理解农民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从对"农民"的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入手,系统的界定了当代中国"农 民"的概念,剖析了各种认识的误区,提出了重新认识"农民"概念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逻辑学上有所谓零类概念问题,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比如,零类概念是否就是指外延等于零的概念?零类概念、虚概念、虚假概念是不是一回事?虚概念有没有外延?等等,逻辑学界历来有着不同意见。本文试就几种逻辑学教科书,谈谈个人极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及同志们。 何谓零类概念?从字面上看,零类概念就是外延等于零的概念。一般的逻辑书上也都是这么讲的。就日常生活的思维实际看,这样讲似乎是可以的。但联系到人类认识史、科学史的材料,就可以看到,零类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其外延等于零,而在于其外延是否为零不确定。  相似文献   

8.
周章买 《理论界》2010,(9):97-99
普特南在《"意义"的意义》一文中试图通过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二者的关系来揭示概念的意义,但是在行文中却隐含着矛盾。从遵守逻辑规律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矛盾的根源是由于普特南对"外延"一词的使用存在歧义,严格规范"外延"一词的使用可以消除矛盾。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犯罪”概念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成年人犯罪的羁束概念,是指任何人无权对其外延和内涵作出扩大或限制解释的法定概念,具体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实施的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自由概念是指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和目的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概念作出的学理概念,包括"一般违法观点","违反道德规范观点"和"犯罪学观点".其中,犯罪学观点将未成年人犯罪理解为最广义的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一切背离社会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0.
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理论解释无法面对真实社会中的复杂现象,国内经济学界的许多学者从各种学科和角度对公共产品进行了区分和解释,这一解释也造成了对公共产品理解的混乱.这种理解的混乱表现为:一是对萨缪尔森公共产品内涵的不同阐释,二是从不同学科对公共产品分别理解,三是随意的将公共产品扩大化的解释.公共产品概念的厘清应该做到,首先不在以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特征确定内涵,其次避免从需求角度解释公共产品,这是因为公共产品需求函数的难以确定会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