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欧盟东扩实际上是西欧或核心欧洲抓住冷战结束的有利时机,在欧洲乃至欧亚大陆谋求最大安全利益的战略举措:对内制约德国,实现周边安全;对外挤压俄罗斯、制衡美国,以实现欧洲大陆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向何处去,这是欧洲各国尤其是德法两国政治家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欧洲的安全与稳定,德法关系是关键.鉴于德法两国仇怨的历史及二战后欧洲局势,阿登纳提出德法和解与欧洲联合的思想.德法和解不仅有利于欧洲的安全与稳定,而且是刚成立后的联邦德国取得独立主权、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欧洲一体化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美国与俄罗斯在欧洲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使得欧洲北极地区出现了再安全化与安全困境,2022年的乌克兰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欧洲北极地区冲突风险。同时,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安全体系存在自卫权理论和侵略罪标准等争议规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体系存在军舰领海无害通过、北极航道法律地位和通行权的不同解释与适用;在欧洲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大国可能利用这些国际法规则,采取军事行动,实现政治目的,使武装冲突风险增加,而欧洲北极地区现有的区域合作体系亦陷入停摆,无法缓解此类安全风险。此外,乌克兰危机导致地缘政治主导区域国际关系,在增加安全风险的同时,也将提升相关国家对国际法的重视。未来,《联合国宪章》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或将成为维护欧洲北极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4.
欧盟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该体系建立的最初目标并不是单纯地为了保护消费者健康与安全,而更多的是为了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欧洲单一内部市场,实现欧洲范围内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样的诞生背景不仅造就了欧盟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与众不同的特征,也确立了其双重目标的历史使命。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欧盟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基础制度之中,也体现在其支撑系统的运作之中。随着欧盟将高标准的保护人类健康和消费者利益提升到共同体共同政策的地位,欧盟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也开启了独立发展的新篇章,而其双重目标的特征依然明显。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经历了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到非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的重大转折.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由大量外国移民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对欧洲国家的非传统国家安全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外国移民的社会犯罪,威胁着欧洲国家的民族安全;外国移民的社会反抗,威胁着欧洲国家的国家安全; 由移民问题所诱发的排外主义、种族主义思潮与劣行,威胁着欧洲国家的社会安全.因此,为了维护欧洲国家的非传统国家安全,欧洲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族群的社会融合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严峻社会问题,但外国移民社会融合的任务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外交的两个重要利益点遭到严重威胁,一是捍卫国家领土免遭侵犯,二是提高对外贸易与促进经济繁荣。战争让英国深刻认识到,维持欧洲均势才能捍卫英国本土安全,才能实现全球自由贸易。外交上英国在战后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类似拿破仑噩梦的再度发生;二是极力维持欧洲的和平。战后的和平外交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它服务于欧洲均势的宗旨。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欧洲地区,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都无法单独对付新的威胁和挑战,这就决定了未来欧洲安全结构必然是一种复合型的安全结构。经过冷战后十余年的激烈斗争,各战略力量的磨合已告一段落,欧洲安全结构呈现出以北约、欧盟双中心的安全结构模式发展的趋势。在这种结构模式下,北约和欧盟获得了近乎平等的决策权力,而其他欧洲安全组织只能作为补充框架发挥作用。目前,俄罗斯在构筑欧洲安全结构的进程中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但仍掌握着影响欧洲安全结构的手段,也具有一定的战略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8.
北约新战略与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结束以后,欧洲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原苏联东欧地区因剧变而引发了民族矛盾、宗教冲突、领土争端等。北约因传统对手的消失面临解散的危险,而欧盟独立处事的能力极其有限。在这种背景之下,美国为了继续利用北约维护其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借口稳定欧洲,极力倡导北约新战略。法、德、英等欧洲主要国家以“欧洲事务的欧洲化”为口号试图推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推动独立防务力量的发展。美国与法、德、英之间因争夺欧洲事务的主导权,提出了关于欧洲安全结构的不同设想。美国、北约因不可逆转的欧洲化趋势,无可奈何地支持欧盟发展欧洲特性,建立欧洲支柱。欧盟因难以在短期内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接受在北约的框架内实施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不久,俄罗斯日益重视欧洲安全体系的重建问题。俄主张欧安组织应成为欧洲安全体系的核心,同时在武器控制、安全和防务问题上采取比较坚定的立场,维护反导条约和常规力量条约,极力保持同美国的军事平衡;还充分利用欧美地缘战略利益上的差异,拓展外交空间,争取欧盟国家支持它在欧洲安全体系上的主张。俄和欧美在欧洲安全体系重建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分歧,加之西欧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障,俄对美多重劣势难以扭转,俄在短期内实难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俄有可能在欧洲安全体系建设上取得有限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欧洲化: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研究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化"成为当前研究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新视角。本文探讨了欧洲化视角的兴起,介绍了欧洲化视角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的操作化。作者认为,传统理论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发展看作是国家或社会行为体影响欧洲层面制度建设的过程,而欧洲化视角则突破了这一局限,转而聚焦于欧洲层面的制度建设对成员国的影响,因此是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研究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是连接欧亚大陆的纽带,倍受俄美关注。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对俄罗斯在中亚的传统战略空间步步紧逼。面对挑战,俄罗斯与美国在军事安全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这场角逐对中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构建有利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作为一个横跨欧亚的国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思想,即俄罗斯既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而是一个“欧亚洲”。在俄罗斯历史发展过程中,欧亚双重思想一直起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普京执政以后,重新审视了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中心的地缘政治地位,以新欧亚主义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在国际社会中逐渐恢复了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欧洲安全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虽然美苏等国占领和分裂德国消除了长期以来德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威胁,但是,争夺德国的矛盾使美苏等国走向了危险的军事集团对峙,而两大阵营的全面冷战又使得德国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通过将两德分别拉入各自阵营,美苏完成了对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新的力量均势的建立有利于欧洲安全局势的稳定,但成为欧洲安全平衡中心却使德国的分裂长期化.  相似文献   

14.
1939年苏联对外政策转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9年初德国灭亡捷克和波兰危机爆发后,欧洲局势急剧紧张,苏联的安全观同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不再是缔结一般意义的互助条约,而是要取得对周边邻国的控制权。英法虽有联苏抗德的意向,但无意把东欧的利益交给苏联。而德国为了实现其战略计划,愿意满足苏联的安全利益。苏联领导人权衡利弊,决定把对外政策的重心转向德国。从本质上讲,苏联外交政策的转变是苏联的安全政策和德国的战争政策出现的暂时的接合部。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叶,中国历史出现了一段长约140年、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中西社会部分精英为主体,以欧亚大陆两端人文、科技典籍双向译介传播、对话交流为主要标志的中西高端信息对流期。透过信息流新视角,重点考察这一时段中西非物质资源交流的特点与得失,发现在前近代特殊机遇期,因内生机理差异,中西双方获取信息明显不对称,而这很可能与中西近代走向分岔有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我国边疆安全治理的基本目标是保证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安全政策与发展政策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建立在牺牲“发展”政策基础上的“安全”政策是“虚幻”的,同样建立在牺牲“安全”政策基础上的“发展”政策是“脆弱”的。为实现我国边疆安全治理,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和合共生”和“多元互动”的边疆安全治理战略。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监督系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对社会保障的监督管理,是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对实现社会保障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监督系统的基本方向是法制化与独立化,监督方式是实现内外监督、上下监督、专业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苏联的东欧政策是复杂的、矛盾的,呈现出放松与控制、时而平行时而交错的特点。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东欧政策既有继承,也有批判。他的东欧政策及这一时期的苏东关系经常处于矛盾、不稳定的状态。大国外交和强权政治,盛气凌人和反复无常,经常在他的东欧政策和苏东关系中表现出来。他有处理好苏东关系的愿望,但未见到有解决苏东关系的成功。因此,如何认识和操作国际主义,如何处理好国际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的关系,这是赫鲁晓夫留给后人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西部开发过程中确立消除贫富差距的立法目标的基础上,借鉴"拉美模式"和"欧洲模式"的经验,总结出中国解决贫富差距的立法原则,进而为消除贫富差距从立法思想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信息安全已成为信息时代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石,是当下中国必须认真严肃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想实现"以人为本"的信息安全管理,第一步就要重视国民信息安全素养。文章对信息安全和信息安全素养的内涵进行剖析,对国内外信息安全素养研究和推广项目进行回顾,指出信息安全素养应该包括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信息安全素养应在信息素养的概念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最后根据信息安全素养内涵,运用过程—目标结构法构建了国民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