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钢 《河北学刊》2007,27(6):52-57
意识形态在图像符号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人的思想关系和精神生活在图像中的表达。现代社会人处于图像无处不在的氛围里,并被大量虚假的图像操纵着,即以身体的图像符号操纵为例,审美成为一种"愉快的暴力"。因此,重温丹尼尔.贝尔、马尔库塞、居易.德波、鲍德里亚关于图像符号的反思,有利于我们对图像符号有一个清醒地认识。  相似文献   

2.
鲍德里亚提出,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步入"符号政治经济学"时代,今天的商品生产的实质是符号价值的生产,今天的商品都不再仅仅是通过某种单一的形式(经济"交换价值"或文化特性)实现出来,这是一种复合性的物,其中,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集中在一个复杂的模式中,这种模式描述了政治经济学最为一般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闫方洁 《北方论丛》2012,(4):137-140
早期的鲍德里亚认为,符号法则构成了消费社会的首要法则。符号建筑在差异原则基础上,同时具有超强的意指性和永久的流动性,这使它顺利成为社会权利策略的组成部分。在消费社会中,日常生活平台上的所有物品都幻化成了符号,符号与消费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共谋,符号消费为人们制造了平等、晋升和关切的幻觉,成为一种更加稳定的、无意识的资本主义社会调节机制。通过符号学的解读,鲍德里亚触碰到了消费社会权力再生产的隐蔽机制,同时他也显示出强烈的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精神文化的灵魂,选择恰当媒介并将其合理运用,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性的关键环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为指引,提出文化产业已然成为一种特殊样态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媒介,并在生产机理与话语规则下构成生产力与话语体系,开启全新的技术程式、文化景观与生活场域,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认知与实践提供重塑与转型的逻辑进路。为构建以文化产业为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机制,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文化发展潜力;尊重和坚持人民在文化发展以及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固本培元,加强文化产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优化和完善文化产业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话语。  相似文献   

5.
时至今日,从"观念"的角度理解意识形态日益暴露出一定的局限,而从"话语"的视角界定意识形态则能够有效地规避这些局限。"作为话语的意识形态"这一命题以"实在世界"和"意义世界"的二元划分为哲学基础,以人的符号性作为可能性前提,以统治阶级的合法性需求作为现实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包含着主体性要素、表达性要素以及技术性要素的意识形态三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
王熙 《社会科学家》2007,(1):148-150
新自由主义作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近年来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扩张,而传媒正是它在全球迅速传播、扩张的主要媒介。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传媒中新自由主义传播的表现,构建了意识形态在国际内传播的基本模型,并初步探讨了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已步入符号经济时代,商品形式已让位于符号形式,作为为社会提供符号产品的文化产业,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经济,必然要遵循符号经济的运行规律。本文以云南楚雄苴却砚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例,探讨了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即实现符号的商品化和符号商品的品牌化。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以一定理论观念为基础的信仰体系,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蕴涵特定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以意识形态来表达和实现自己,任何一种政治信仰都体现特定的意识形态.就其根本而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现的是无产阶级的信仰体系,其核心是共产主义信仰.确立坚定的政治信仰,是任何意识形态建设实效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向.  相似文献   

9.
在符号理论视野中,意识形态的发生逻辑和运作机制更为澄明。符号世界中的意识形态肇始于作为符号的基本单元或语言的基本元素,是打上意识形态烙印的价值观念对前语言或前符号的"植入"或"侵入",从而让历史地生活在由符号构成的文化世界中的人们难以跳出意识形态来考察意识形态。随着文化生活的无限延展,意识形态就像"酸性溶液"一般强力渗透而无所不至,突出表现为泛化、碎片化乃至日常生活化而非所谓的"终结"。因此,提升话语权和创新文化就成为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江超逸 《南方论刊》2021,(6):11-13,30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成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前沿和主阵地.网络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挑战:网络信息碎片化解构主流意识形态一元性,网络主体多元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性,网络空间个人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凝聚性.如何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命题.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技术、制度、治理能...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新闻文本符号互文分析——以视频新闻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费斯克的"三个文本理论","文本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符号或符号集"。而网络新闻文本则是巧妙借助网络时代的思维对各种视听等多种符号进行编辑和组合,从而满足了在网络文化消费环境下一定人群的体验快感。这正是网络新闻文本利用网络技术和丰富的文本符号进行新闻报道的优越性体现。而构成网络新闻文本的符号间互文性正是该文所探讨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探讨意识形态的概念开始,指出当前流行的意识形态概念存在界定不清,难以应用的问题,并在事实与价值的视角下重新解析了意识形态概念,指出意识形态应定义为有关权力关系的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探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概念,分析了流行的"主流意识形态"所包含的不同的事实成分和价值成分,并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主流意识形态如何构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的回归--转型中的新世纪初中国文学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正经历着意识形态的回归。许多作家不再像上世纪末一样对现实表示冷漠和回避,而是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注意识和批判精神,而且,作家们的政治意识更加明确,不同思想、利益的创作代言和思想冲突色彩更为明显。意识形态的回归与世纪之交的辞旧迎新有关系,更与世纪初发生的几件大事有关。这一回归有充分的积极意义,也有值得反思之处。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大众文化的创作与实践催生了后现代主义并为后现代主义各种反传统原则和策略的确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后现代主义在理论与策略上的创造为大众文化正当化铺平了道路.尽管如此,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不过,这种矛盾并不是根本性的,从它们最终的政治宿命来看仍然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论符号拜物教——从媒介的角度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社会是物符号化的现实根基,媒介则是其外在动力。这种动力主要通过传统媒介的广告宣传、大众网络的意象引导和"娱乐道德"的好奇激发等方式实现。以单向度、强制性、重复性、超负荷为特征的媒介信息传播造就了大众主体性丧失、理性泯灭的集体无意识状态。此状态正是大众接受符号编码的状态、环境和条件。麻木无意识的大众只有通过消费,通过对符号意义的追求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大众处在符号异化、处在对符号盲从和崇拜的符号拜物教状态。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涉及政治学、哲学、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等学科和领域。刘英杰博士撰写的《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立足于技术霸权时代意识形态出场方式的变化,把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两个在传统哲学教科书中没有直接联系的概念建立起新的本质联系,并对科学技术何以成为意识形态,怎样成为意识形态,传统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18.
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的滞后成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其根本原因在于开发者没有认识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消费本质及其符号价值.文章基于符号学理论,从旅游者动机、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系统、象征交换三个方面,以羌族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为例,对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消费本质及其符号价值体现进行了探讨.只有以符号开发为工具,以民族文化为资源基础,才能使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同样的一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中分别作为"意识形态概念"和作为"学术关键词"时往往存有较大差距。在学术领域中滥用"意识形态概念"诚不足取;但意识形态概念对学术领域的渗透并不一定只产生负面影响。20世纪"民族"这个词语从意识形态概念到学术关键词的旅行历程表明,意识形态概念可以为学术提供新的概念工具、思想资源,产生积极的拓伸意义,推动学术生长。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文化政治批评方法的核心范畴,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研究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建立了以意识形态生产为核心的“文本科学”和“审美意识形态”范畴,恢复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力量。其重大理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从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生产原理本质与意义出发,阐释伊格尔顿建构了从文本的相对自治性到阅读和价值判断的连贯的逻辑,详细分析了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和结构,意识形态生产决定了文本的相对自治性,从而揭示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超越了传统的反映说和再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