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夔州诗创造心态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夔州诗数量大,质量高,被杜诗学界认为是其创作成熟期的代表。这与杜甫此间的心态有莫大的关系。他这一时期的心态大致有如下特征:以诗为一生的事业;以诗为一时的职业;左拾遗一职的得与失对诗人杜甫的心灵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杌,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并逐渐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入蜀,便开始了他“五年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的生活.杜甫在川西和川北的生活,是杜甫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他有过一段短暂的平静生活,有过漂泊的日子,有过为求生存而与官吏们虚以应酬、俯仰沉浮的酸辛.有过为报知遇之恩而再历官场的生涯.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四川军阀段子璋、徐知道的叛乱,以及吐蕃对蜀的入侵骚扰,这一切都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影响着诗人对生活的反思和创作.本文试就杜甫在四川的主要情绪,涉笔下列三个问题:对杜甫在蜀情绪的基本认识;杜甫情绪的变化;杜甫两川诗风与其情绪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杜甫是一位极重友情的诗人,他平生对社会一般人,尤其是社会最下层的平民百姓,都是极富同情心的,对待他的朋友,就更不待说了。在盛唐诗人中,如王维、高适、岑参诸人,几无不是杜甫的朋友。杜甫素日与他们唱和的诗,是很多的,而在所有朋友当中,与杜甫关系最密切、且交情最深的,就数李白了。 李白比杜甫大11岁,是杜甫平生心目中的崇拜者。李白在天宝元年被唐玄宗召入宫中,进入“金闺”,但在天宝三年春就被“赐金放逐”,他只有离开长安,再次开始了他的十年漫游生活。他在洛阳遇见了杜甫,二人从此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汴州又遇见诗人高适,三位诗人一同畅游了梁园(开封)、济南等地。这使杜甫长久不能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他青少年时代居住在巩县、偃师和洛阳,35岁之后移居长安."安史之乱"后又自陇之蜀,漂流巴蜀、江湘长达十余年,最后死在潭州至岳阳的一条船上.在杜甫背井离乡的日子里,他的乡愁和忧国之思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诗歌达160多首.怀乡和忧国不但是杜甫的一大思想情结,也是他的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是深受中原儒家文化培育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孤独是一个时代的孤独,与古代文人相比,他的孤独更加值得人们尊敬,更加值得人们思考;他的诗是对于整个封建制度的反思与鞭挞,是当时时代的最强音。本文试图在那个时代大背景的前提下,通过分析与比对杜甫与其他人物的交游以及自身社会思想情感的变化,和随之不断更新的诗歌创作等,还原给大众一个孤独而真实的杜甫,以期对于他不带杂质的真、善、美诗歌产生一个跨越时代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杜甫在长安的十年,在他一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对杜甫来说,无论在政治上或诗歌创作上,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如果说,时代造就了杜甫,艰难玉成了诗人;那么,正是长安十年,奠定了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杜甫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划时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正是长安这十年为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作为诗国无冕之王的杜甫,其诗作自唐以来便被公认为“诗史”,但作者一生穷困潦倒,过着”残杯与冷炙,处处遣悲辛”的生活。这固然与其所处的时代和客观环境有关,然而时代和客观环境作用于人,测会因人而异。试看和杜甫同时代的高适、岑参等人,有谁像杜甫一样呢?难怪诗人自己会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了。造成诗人独自憔悴的原因除了他所处的时代和客观环境以外,还在于他的个性特点。他的个性特点是自己终身不能得志,沦入凄凉人生境遇的内在原因。 中国的文学批评,自古以来就提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然而,…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曾立专章考证研究杜甫的生活。他认为:“杜甫的生活,本质上,是一个地主的生活。他有时也穷,但是属于例外。” 郭老此说,在近几年内,著文反对批评者确实不少。肖涤非先生留给人们约印象是深刻的。他在《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见《文史哲》1979年第3期)中,批评郭老是很尖锐严厉的,他说郭老是在“斤斤计较,拐弯抹角,寻章摘句来证实杜甫过的是一种‘地主  相似文献   

10.
杜甫在诗中深刻关注"夜"这一时空形式."夜"触发了他多层次的生命体验--襟抱难伸的落寞失意,贫老漂泊的乱离偃蹇,思亲怀友的牵肠挂肚,忧国忧民的稷契胸怀.  相似文献   

11.
杜甫(712—770)的诗歌以广博深厚的内容和丰富多采的艺术形式为我国文学积累了大量财富,他把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自诗人759年弃官走秦州、辗转入蜀已过了七个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河南     
杜甫是河南人,因为他的故乡巩县不仅在今天仍属于河南(省),就在唐代也属于河南(道、府)。他虽生长在河南,但在河南的时间并不很长,主要是青少年时代。从二十岁起,他就漫游吴越、齐赵,后来又与李白同游梁宋和齐鲁,先后共占去了十一、二年的时间。三十五岁到长安,一住十年,中间虽然回来过两次,但逗留的时间都很短。安史之乱发生之后三  相似文献   

13.
杜甫延安行     
我国盛唐时代的大诗人杜甫,曾两次来延安,至今遗迹尚存,传说尤盛,更有不少千古名篇作于此间。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七月,暴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由范阳直指长安,唐玄宗仓惶出走西南。时杜甫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战乱一下子把他抛入了社会的最下层,他只得携子挈妇,与人民一起开始了逃亡的生活。七五六年五月,杜甫带领一家,从奉先(今陕西蒲城)出发,经过半月的艰苦跋涉,来到白水(今陕西省白水县。《彭衙行》有“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句),寄  相似文献   

14.
草堂时期,杜诗大量流露出陶诗的旨趣.试以陶渊明《游斜川》一诗并序(401)与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761)对勘,即可发现两者关联度极高:同样是岁值"辛丑"、年开"五十",同样起"老去"之感、"同游"之兴,且同为"率尔"与"漫与"之作,说明陶诗极有可能直接触发了杜诗.但对于杜甫而言,"老去诗篇浑漫与"乃一时兴到语,而"晚节渐于诗律细"为一生致力处,两者并不构成事实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被杜甫喻为“宇宙蜀城偏”的成都,在杜甫走投无路时,接纳了他。杜甫没有想到,这座城市的官员、亲旧、邻里甚至僧寺不仅敞开胸怀接纳了他,而且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他的审美情趣、诗歌风格、生活方式与诗学独照。杜甫一生流离颠沛,只有在成都,才得到难得的喘息。诚如仇兆鳌所言“盖多年匍匐,至此始得少休”。这成都的“少休”,竟成就了杜甫与成都的一段经典“传奇”,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化史上注定要永放异彩。  相似文献   

16.
大历五年(公元七七0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阶叛乱,杀了潭州刺史崔瓘一时湘中大乱。杜甫为避兵乱,便携带家人从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乘船向南溯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这是杜甫一生最后一次的逃难。他写有一首著名的《逃难》诗。表现出诗人虽已意识到自己没有北归的希望了,只有那有限的凄苦的眼泪,流入滔滔的湘水,流逝到遥远的地方。但他对国家大事仍十分关注,途中还写出了一首《入衡州》的叙事、抒情诗。诗从天宝  相似文献   

17.
孟棨首先提出杜甫诗歌是"诗史"的观点.他认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陇、蜀时所写的诗,全面反映杜甫此时的生活,也表现了杜甫的感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诗史".宋祁认为,杜甫的律诗善于陈述时事,律切精湛,气魄宏大,是"诗史".胡宗愈认为,杜甫的诗歌抒情与叙事结合,表现个人与反映时代统一,是"诗史".杜甫诗歌"诗史"观在北宋中期基本建立.  相似文献   

18.
"人"与"圣"是诗人杜甫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人"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杜甫,也看到了我们自己。对杜甫的终生矛盾、心战不已就有了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那既是时代政治的结果,也是文化思想的产物,更是人性的普遍存在。其"圣"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终生奔走避难,不只为身体得其所,更是为心灵求解脱,他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精神的家园,寻找一片"乐土",那里既是自家安乐处,也是黎庶苍生安乐处。杜甫的伟大可敬之处就在这里,他实现了个体的、名利的,以及时代的巨大超越,也实现了从"圣"到"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杜甫(712-770年)与颜真卿(709-785年)为同时代的人,年龄相仿,也有同处长安的经历,但现存典籍中却不见有关他们交往的记载.杜诗号称“诗史”,却无片言只语言及颜真卿,其缘故一直是学界的一个疑点.杜甫在疏救房琯之前,与颜真卿是否有过接触,由于史料的缺乏,目前难以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颜真卿对房琯集团的弹劾,参与了颠覆房琯集团的政治斗争,间接导致了杜甫政治生命的结束,这就难免使杜、颜二人之间产生一种微妙的政治冲突和情感隔阂.而杜甫与房琯为忘形之交,他终生都对房琯保持着很深的感情.既如此,杜诗只字不提颜真卿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相似文献   

20.
《陇蜀道上(下)》一文,为我院汉文系胡嗣坤老师写的《杜甫评传》书稿的第二十二章,特此选登。乾元二年(七五九年)十月,杜甫应同谷(甘肃省成县)县令的邀请,离开秦州(甘肃省天水市),来到同谷。但是,那个"佳主人"并没有实际帮助他。书载成县治仪门左,后人曾建杜甫祠堂,可见诗人曾在那里短暂居住,因为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