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互联网金融的网络技术特征,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改变与不变。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技术特征包括虚拟社会、移动连接、社交网络、自由精神、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将在金融机构物理形态、资金周转速度、金融市场结构、金融机构投资策略、金融机构信用评估方式以及金融机构竞争策略方面对传统金融发生改变,但互联网金融的金融本质特征没有改变。因此互联网金融更多体现为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的革新,是一个历史现象。故而对其既不能拒绝否定,又不能无限拔高。  相似文献   

2.
1952年以来,西藏金融发展模式由外生金融发展向内生金融发展转变,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被正式金融制度安排替代,金融业务持续稳步发展.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藏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金融弱化"现象,主要表现为:货币化层次低、资本形成能力弱、区内资金外流严重以及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效率低下.西藏金融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并不在于资金的短缺,而在于西藏金融生态体系不健全,即金融生态主体单一,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以及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因此,有必要健全西藏的金融生态体系,为西藏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金融生态是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生态调节3个部分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最终保持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其结构主要分为金融生态核、金融生态基、金融生态库3个层次。通过深入探讨沈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基于金融生态相关理论,从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全方位促进金融从业机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机制作用及加强建设金融人才队伍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沈阳市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金融生态视角下的金融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金融生态"这一概念出发,提出并分析构建金融生态系统来加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基于生态环境治理维度的构念,本文认为,金融监管应以监督主体制造客体、引导客体流通于主体之间为主线,辅之以过滤主客体对金融环境作用、控制环境对主客体的"反馈调节"来操作。  相似文献   

5.
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是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存在质量和数量问题,表现在农村社区、监管部门和现代金融体系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排异"。对于农村金融准入政策的放宽,最优金融结构、渐进式增量变迁、机构多元等观点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持,而制度缺失和内外双乏力观点则对其提出了质疑。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金融生态系统时,会被金融生态系统中的惯习识别为异类,并最终被组织体系、监管体系和服务对象排异。建设普惠金融体系,要合理定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分类指导监管,并完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6.
金融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起源、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当前,已有的研究对金融生态的系统性认识和量化研究关注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生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未来在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把握金融生态理论的核心议题;二是明确和量化金融生态系统内外部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三是科学认识和评价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突变。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普惠金融,实现了对传统金融市场的有效补充.然而,融资型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多样,监管部门和理论界对其分类界定不清晰,一方面导致监管空白、P2P平台风险事件频发,另一方面造成目前针对互联网金融"一刀切"的监管现象.提出分类监管是解决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监管困境、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鼓励互联网金融市场创新的有效措施.首先,提出应对融资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实施新分类标准,并基于平台的业务实质、平台承担的违约责任和受托义务以及平台的风险特征,将融资型互联网金融划分为中介型、平台型两类机构;其次,基于金融监管理论,结合功能性监管和行为监管方法,提出对平台型、中介型的融资型互联网金融机构实施分类监管,并提出对中介型互联网金融需加强资本监管、对平台型互联网金融需加强信息披露监管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发展中的金融生态、科学金融与循环金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的金融发展,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健康、快速、持续且与人文、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金融运行状态和金融成长过程。和谐的金融发展要处理好金融生态、科学金融与循环金融三个方面的关系:金融生态是金融和谐发展的约束条件;科学金融是金融和谐发展的基本道路;循环金融是金融和谐发展的模式选择。这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和谐金融体。  相似文献   

9.
金融生态作为金融机构存在的重要外生变量,对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和质量的约束日益明显。在对已有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曲线模型对影响山东省17地市金融生态质量的指标因素进行贡献度分析,进而对各地市的金融综合竞争力进行定位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各地金融生态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在代表产品、行业门槛、资金来源、授信依据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导致二者具有不同的风险。监管方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目前仍处于空白状态,对金融互联网的监管已覆盖一部分但仍存在局限性。因此对金融互联网监管不能与对互联网金融监管一概而论,应根据其风险不同制定不同的监管要求.对其应分类监管、区别对待。本文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监管迫切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对二者监管的不同要求,分别从监管主体、监管范围、监管手段、监管措施和奖惩机制来对二者的监管进行细致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金融生态理论认为金融生态包括主观上的生态的金融意识形态和客观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民营银行发展的金融生态包括主观上的社会认知体系、经济民主自觉性和摆脱“姓资姓社”“姓公姓私”思想束缚的“北京共识”和客观上的高效适度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社会担保体系、存款保险制度及最后贷款人制度、商业银行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2.
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那么,成渝地区金融发展的“家底”如何?与国家战略目标的差距有多大?运用AHP方法构建区域金融生态指标体系,对重庆和成都的金融生态进行评价;并以上海金融生态为标的,分析重庆和成都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与上海金融中心的差距;运用PVAR模型实证检验金融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重庆、成都和成渝的金融生态主体发展水平远落后于上海,部分金融生态环境均值指标也相对落后;金融中心能够增强金融要素资源集聚功能,优化资本配置,促进金融生态良性循环;良好的金融生态有利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可以促进金融生态主体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改善;构建西部金融中心有助于促进成渝地区金融生态良性循环,打造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基于此,从金融生态视角提出重庆和成都共同打造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和谐的金融生态对于农村金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现实制约,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失衡,生态主体缺失,生态调节机制不完善,生态环境恶化。文章从优化金融生态经济环境,建立竞争与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法制、加强信用体系和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法律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技术进步催生了新型金融商业模式。互联网金融具有效率、公平、广泛参与的经济学价值。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非竞争性、金融机构之间的交织复杂性、参与者的良莠不齐等因素的存在,使其风险的负外部性增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矛盾更为剧烈、凸显传统金融监管的滞后性。法治化金融监管的重点应转变为提升技术含量、分业监管上的加强合作、建立多层次的监管立法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开放的征信系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当前世界金融创新与监管总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采用博弈论的论证方法,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二者动态的循环博弈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当前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监管问题予以论述,对金融创新所引发的监管问题进行探讨。本文认为,金融机构不断通过金融创新推动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监管者处于规避风险的角度,又强化了对其监管,二者间的动态博弈使金融监管与创新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外金融生态研究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全面考察广东省金融发展基本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改善广东金融生态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社会信用环境;完善金融生态法制环境;加强社会诚信道德文化建设;规范企业破产改制行为等等。  相似文献   

17.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普遍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生态产品市场驱动力缺乏以及无法吸引潜在购买者的循环困局。而基于绿色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吸引主流投资者、撬动更大规模资金支持及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要条件。为了探讨绿色金融系统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首先明确了基于绿色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条件。其次,将基于绿色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划分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产权明晰化、商品化及生态产品市场金融化四个发展阶段,就此提出了基于绿色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框架。在系统梳理基于绿色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基础上,明确了绿色金融充分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外部性的内部化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了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系统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所需的支撑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金融科技以互联网金融为基础,深度融合了多种新兴科技,实现了对互联网金融的升级换代.互联网金融向金融科技的转型包含组织社会学意义上的组织或制度变革,技术环境的结构性变革意味着金融市场范围与规模的扩张、金融交易速度的加快和金融监管边界的模糊化,制度环境的变迁促进了互联网金融公司主动转型为金融科技公司,以求获得监管机构和市场的"合法性"认可.面对这一深刻变化,金融监管的自我结构调整需要采取监管沙盒、金融科技特许经营和监管科技三种应对措施.在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应走向金融牌照管理的合规之路,并积极发展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标准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基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设计,应以狭义金融生态环境为口径。设置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完备性、系统性、持续性等原则。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构成主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法制水平、信用水平三大因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通过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值的大小分级评价。  相似文献   

20.
网络技术与传统金融业结合催生了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以其普惠性、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对传统金融业务及其监管带来挑战。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及其创新存在的负外部性,需明确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法律边界在于公共利益保障与个体利益实现之间的平衡,借助国家公权力有效协调创新及其监管。我国可借鉴国外立法内容,创新金融监管思路,逐步从变革监管体制、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革新监管手段和技术、强化行业自律组织作用等方面分层次完善监管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