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循化的历史和循化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循化的时间,分析了循化撒拉族穆斯林聚居区的形成和独特的内部结构、有关制度、祖传手抄本<古兰经>等对这个聚居区形成的促进作用.介绍了清乾隆前在循化初建的清真寺,特别是古貌大体仍存的7座清真寺,介绍了循化伊斯兰教的教派(包括拱北)、教派斗争和穆斯林反清起义,最后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循化伊斯兰教和时循化伊斯兰教大家不熟知的几条汉文资料的存目.  相似文献   

2.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7,2(1):90-103
本文首先介绍了太原地名的历史沿革,接着概括了太原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太原的时间。然后将太原与附近有关城市放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传播地带来探讨伊斯兰教在这里的普传。紧接着又扼要介绍了明、清、民国三代外地穆斯林向太原的逐步移居、10个主要穆斯林姓氏的职业情况及清末的一些穆斯林商号。随后重点介绍了太原清真古寺的建筑成就,列举了其中的众多碑刻牌匾;重点介绍了明清之际傅山与梁、文、李等姓穆斯林的友谊及他们之间的回儒或回汉文化交流。最后探讨了太原伊斯兰教的近代转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韦州的历史和韦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韦州的时间和韦州穆斯林主要姓氏的来源,简单介绍了韦州清真寺及穆斯林公墓,重点探讨了韦州清真大寺和韦州经堂教育历史.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西宁的历史和西宁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西宁的时间,论述了穆斯林在西宁地区逐步聚居和西宁穆斯林反清起义的过程,并介绍了西宁著名的清真寺和凤凰山拱北,特别是对西宁东关清真大寺鼎盛情况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银川的历史和银川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银川的时间,然后分四个时期概述了伊斯兰教在这里传播发展的基本情况,重点研究了明代穆斯林在这里的重新逐步聚集、纳家户清真大寺的建筑成就、马托这位人们尚不熟悉的历史人物和清同治年间穆斯林反清起义的功绩,特别论述了虎嵩山阿洪对伊赫瓦尼的态度调整、兴办中阿并授普通学校、推动传统经堂教育大幅度改革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南京伊斯兰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5,(2):146-162
本文叙述了南京伊斯兰教的地位,介绍了伊斯兰教元之前传入南京的一些可能,罗列了明前期南京穆斯林频繁迁移的种种情形,研究了明伊斯兰教政策首先在南京实施以及这种实施对南京伊斯兰教的影响,对南京的清真寺及有关场所作了分类,对净觉寺幸存文物作了列举。并着重从伊斯兰教在中国全面中国化的角度,研究了郑和下西洋与南京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汉文译著活动的关系,使研究更具历史感。最后简单论述了南京伊斯兰教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关中穆斯林聚居区的形成、构成,以及在这个聚居区倡兴起来的经堂教育,形成的陕西学派,发生的穆斯林反清起义和起义失败对西安伊斯兰教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最后则是对清末民国时期西安伊斯兰教的介绍,包括伊赫瓦尼在西安的传播,新老派别的纷争以及西安伊斯兰教的近代转型,等等。  相似文献   

8.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7,(2):93-106
本文首先概述了定州历史,接着概括了定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定州的时间。然后根据元至正八年碑正文及碑阴重点研究了伊斯兰教在元代定州兴盛的有关情况。而将探讨的重心放在利用定州清真寺元明清三代文(碑文)、物(建筑物)皆有所存的优势,对这座清真寺寺貌、寺名、寺之建筑规制、寺之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建筑成就上。同时对清末民国定州穆斯林的兴学修寺也有所涉及。最后存目式的列举了现知定州各清真寺的碑刻匾联等文物。  相似文献   

9.
李光 《世界民族》2012,(4):57-63
伊斯兰教作为德国的第二大宗教,在德国的穆斯林社区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为穆斯林们提供宗教需求之外,伊斯兰教组织还承担了社会保障的责任,这使得穆斯林移民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日益依赖伊斯兰教组织。伊斯兰教组织大多与穆斯林移民的母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得穆斯林社区与德国主流社会相隔离。德国社会的世俗主义倾向与穆斯林社区不断强化的宗教信仰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主要体现在宗教仪式、教育、着装以及清真寺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6,(1):109-127
本文首先解释所属地名称用“河州”而不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缘由。接着初步概括了河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提出了伊斯兰教传入河州的时间。随之罗列了清及民国年间河州伊斯兰教历史上的20件大事,以便先给读者一个大概的历史印象,而把文章介绍的重点放在有一定实地调查的清真寺和拱北上。然后根据很有限的材料,尝试性地对河州的穆斯林和河州的经堂教育作了点研究。最后则是对河州伊斯兰教经学典籍、思想、器物、技艺等等的提纲式列举。  相似文献   

11.
重视研究西部大开发中的伊斯兰教现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必须正确处理大开发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从而动员和团结广大穆斯林群众积极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伟大进程 ,组织和推动伊斯兰教界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文作者根据工作实践 ,提出一些与西部大开发有关的伊斯兰教现实问题 ,并认为应切实加以研究探讨 ,如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 ;关注中国穆斯林与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关系 ;加紧培养造就新世纪伊斯兰教事业接班人 ,其中包括伊斯兰教高层人士或领袖人物 ,也包括一批高素质、爱国爱教的年轻阿洪或毛拉 ;在广大穆斯林中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制教育 ;研究和掌握利用网络技术传递伊斯兰教信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10个,人口业已达到2千多万。庞大的穆斯林群体,以统一的宗教信仰为核心,形成了内涵一致,表现多样的伊斯兰文化风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伊斯兰作为一种宗教,它的文化、生活方式及其社会制度,对中国10个穆斯林民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本文试图从研究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一般特点出发,着重探讨中国伊斯兰教的诸种社会功能,以就教于伊斯兰教界和学术界的朋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介绍了济南地名及辖区沿革,接着概述了济南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济南的时间,然后是对济南穆斯林主要聚居区和济南清真寺的重点介绍。在清真寺介绍中尤重济南清真南北两大寺的建筑沿革、建筑成就与掌教制度三个方面。紧接着是对济南伊斯兰教派别和人物的一点初探,但重点还是探讨与他地有所不同的清中后期及民国前期的济南伊斯兰教和济南主要表现在汉文碑刻匾联中的相当宝贵的宗教思想。最后将除碑刻家谱以外的文物进行了存目。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伊斯兰教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的宗教政策的指引下中国伊斯兰教基本上得到了健康、顺利的发展,各地穆斯林群体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伊斯兰教的优良精神传统在各族穆斯林群众中不断深化,并且,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加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穆斯林群众的爱国热情进一步高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观念新思想的不断涌现冲击着人们固有的思想,穆斯林群众中出现一些涉及伊斯兰教教义释疑方面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朱仙镇伊斯兰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概述了朱仙镇的繁荣过程 ,指出在朱仙镇的繁荣中穆斯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伊斯兰教传入朱仙镇的时间上 ,采用了与开封大抵类似的提法 ,只是着重以清真寺的始建时间为标志。本文重点分析了朱仙镇伊斯兰教在明清达到繁荣的原因及繁荣的五项具体表现 ;对朱仙镇清真北寺的文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列举介绍。最后简单分析了朱仙镇与开封两地伊斯兰教的关系 ,并对作者将两地分开来进行研究的特定角度作了交代说明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在东北地区的早期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伊斯兰教在中国境内传播过程中,也于元明两代伴随回回穆斯林迁徙足迹而传入到东北地区。这一时期回回穆斯林主要向交通便利、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东北南部地区迁徙,以及这一地区部分蒙古人,汉人等改宗伊斯兰教,这是东北地区伊斯兰教的最早渊源。本文仅就元明两代伊斯兰教在东北地区的早期传播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人多年从事穆斯林社会及伊斯兰文化研究,主要利用两种分析模式——知识体系论和社会结构论。这两种理论模式反映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不同穆斯林社会中的实际融入路径。这种伊斯兰文化论的理论基础是宗教文化类型分析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演化发展来的理论模式。伊斯兰文化与各信仰民族的社会文化融合,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宗教文化复合体,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客观合理的分类分析。使用宗教文化类型概念,可以对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穆斯林社会中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方式进行整体特征分析,为比较研究奠定一个合理的学术基础,然后再深入各个地区了解不同穆斯林群体中伊斯兰教的特点,最终形成对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多样模式及其发挥作用的实践形态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秀梅 《回族研究》2004,(2):106-112
研究穆斯林民众风俗习惯的伊斯兰民俗学 ,其研究客体涵盖的一切民俗事项 ,都离不开伊斯兰教的两大经典———《古兰经》和《圣训》。穆斯林社会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历史渊源都是伊斯兰精神的映衬。有些特殊的行为方式也是伊斯兰教的时代性、地方性演变 ,哪怕是那些远离经典的反常习俗 ,也是由于对经典崇尚的流变和盲目信仰所致。只要是穆斯林社会整体的、系统化的、传承的、扩布的、稳定的和变异的穆斯林民俗文化 ,则属于伊斯兰经典规范化的伊斯兰民俗学范畴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历,我国有的地方穆斯林又称回回历,阿拉伯语称"希吉来"。这一历法是伊斯兰教产生后,由穆斯林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本·赫塔布执政期间(公元634提—644年)制定的。他以先知穆罕默德从麦加迁移麦地那的那一年(公元622年)为回历纪元元年。故我国回族穆斯林又称"至圣迁都元年"。又以该年阿拉伯太阴年岁首(即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历元年元旦。伊历按太阳计算系纯阴历,通常用拉丁文 AnnHegirae 表示,缩写为 A·H,是伊斯兰教进行宗教活动和记载历史事件的历法,这种历法迄今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已沿用了1400多年。  相似文献   

20.
一、经堂教育的产生 元、明时期,以伊斯兰为纽带的回族先民逐渐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居住格局,其居住形式也以“绕坊而居”固定下来。这里的坊就是今天的清真寺。据史书记载“元时回回遍天下”,到明初,回族更是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运河两岸,长江南北,回坊遍布,清真寺相继而建,其中,西北尤甚。这一时期,回族先民已在明初朱元璋禁止“说胡语、穿胡服、严禁自相嫁娶”的旨令下,失去了各自的母语,采用汉语文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而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回族穆斯林的伊斯兰教信仰的传承维系显得尤为紧迫,绝大部分回族先民已不懂以阿拉伯语、波斯语为主的伊斯兰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