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化适应"是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本能"和"自觉".回族在长期的中国本土化历程中进行了千年的文化适应,回族的文化适应的历史是一个文化拿来为主导的历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回族需要进行新的文化适应,而新时期回族文化适应主要是在互动的文化拿来与输出中完成.  相似文献   

2.
虎有泽 《回族研究》2004,1(3):40-45
本文从文化的概念入手,论述了张家川回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分析了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因素,即自然环境、历史社会、经济环境等。作者认为张家川回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当地回族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广义地说 ,文化史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环境、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活动痕迹 ,它囊括了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涵盖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范畴的各个层面 ,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 ,少数民族文化史也是一部记载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开发史。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区 ,长期以来各个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边疆的历史 ,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回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较为分散的民族之一 ,回族文化有其产生和发展的悠久历史 ,回族文化史反映了回族社会文明进程中的动态轨迹。狭义地说 ,它是一门专…  相似文献   

4.
陕锦风 《西北民族研究》2012,(2):137-143,136
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回族文化又都具有所在区域的地方特色。福建泉州回族与西北回族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对福建泉州回族与西北回族作一比较,并对泉州回族汉化的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良警宇 《回族研究》2013,(1):110-115
泉州回族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先民的穆斯林身份,明朝以后作为穆斯林后裔、汉族身份及其认同,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回族身份及其认同的历史转变过程。与关于历史上泉州回族"汉化"问题的讨论相比较,"政治建构论"和"心灵守望说"两种讨论泉州回族"回化"问题的范式存在将这一过程简化论述的倾向。泉州回族的"回化"像"汉化"过程一样,并非是某种因素主要建构的结果,而是一种历史发展的逻辑过程。民族认同问题也必须被放入历史的脉络中进行具体分析。思维的逻辑应当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清真寺不仅是回族文化的核心意象与象征,也是回族文学反复表现的原型意象;回族依凭清真寺符号系列不仅在表述中成功构建了"小我",也在社会语境的对话中构建了"大我"。随着回族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清真寺在不断适应新的话语语境的同时也在生成新的语境,成为一种参与历史建构的能动力量。  相似文献   

7.
关于福建泉州回族形成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回族的形成,学术界大都认定在明代。最近发表的几篇关于泉州回族形成的文章,也认为泉州回族形成于明代。我国回族的来源主要有海路和陆路两条路线,海路比陆路早几百年。泉州回族来源主要是海路。由于来源的路线和时代的不同,我国各地回族的形成时间可能有早有晚。从泉州的历史考察,明代是泉州回族被迫向外迁徙的历史时期,因而泉州回族的形成只能在此之前的元代。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不妥之处,请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8.
发展回族文化产业是讲好"回族故事"、加强民族团结和推动回族传统商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我国回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度高,但回族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民族文化特点并不总是意味着差异,共享与接近也是民族文化特点的表现形式。发展回族文化产业,一定要立足于回族文化自身特点,用好回族历史文化之长,恰当选择重点领域和可行的项目,重视发展小微企业,组建中国回族文化产业联盟,加强跨地区、跨民族和国际化合作。  相似文献   

9.
回族社区与回族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浓缩着回族兴衰起落的历史变迁,烙刻着本民族的文化性格.回族社区不仅是回族精神世界的物质存在形式,还是孕育回族的“母体”,是大分散的回族立足中国社会的根底.回族社区作为文化的载体发挥着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规范其行为,加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等教育功能.深刻领会回族社区文化性格和教育功能,对回族社区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以回族为主要载体。历史上伊斯兰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内地扎根发展, 与回族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不仅可以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较清楚的了解, 而且可以从现实出发, 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 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美国文化霸权扩张主义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着重探讨了美国通过经济技术援助、教育文化交流及大众传播媒介等基本方式进行文化霸权扩张的行径。文章还分析了文化自治主义的历史根源、理论基础和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可 《世界民族》2008,10(2):1-8
本文试图论证,文化概念可以导致一种对文化本质主义意义上的理解.因此,重新领会美国人类学独创的文化相对主义,对于日益全球化的今日世界意义至关重大.基于同一文化基础上所产生的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现代性语境下各种力量互动的产物.在建构认同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对"他者"的建构,因为认同必须通过对"他者"的排斥而得以体现.正因为在对文化的理解上有可能产生歧义,以及认同所具有的"排他性",本文赞赏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因为该理念所具有的文化之间相互欣赏的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日益多元的世界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生态特征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生态是指民族文化各要素之间以及民族文化与其所处民族生境之间的制衡关系,这种制衡存在是维护民族稳态延续的根本动力.民族文化生态应包含区域性、系统性、动态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少数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在不断地应对民族生境时,构建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态,要建设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必须准确认知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特征,这样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人群共同体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的文化产物,有着自身特定的属性:主体性、整体性、活态性以及无形性等,在文化旅游盛行的情境中,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一直都是焦点问题。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区的理念出发,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为非物质文化能够继续活态的、原真性的存续提供一种方法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化遗产的两种重要类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是从形态学视闽确立的两个概念.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殊情境中两者具有尤为密切的联系,前者作为后者"生态场"的意义被空前突显,其中以物质文化遗产为展示空间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文化空间"最具典型意义.如今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正大力推进时,唯有依循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在尊重两种文化遗产各自特性和保护规律的前提下,将两种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才能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日伪时期建立的蒙古文化馆与蒙古文化研究所为蒙古文化的研究和促进所作的工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肯定,并对文化馆及研究所的结构、馆藏、设备、出版物及职员简历,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文化生态美感的特质及对文化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其他生态形式一样,文化生态的发展也有其特殊的规律需要遵循.当一种文化被认为是美的文化的时候,它除了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之外,也一定展现该文化最令人感动的特质.对这些特质进行发掘,对发展和创造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先进文化以及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式微、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商业化和庸俗化、民众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等现象普遍存在.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生存和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本文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的辩证关系入手,分析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提出了民族文化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边疆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文化安全包含四重维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主体、民族个体主体、国家主体和类主体(人类社会)的文化安全都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四者之间的关系并从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SHEN Ning 《民族学刊》2014,(3):124-125
The basic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and understand the strength and inspira-tion behind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in London , and how it has been maintained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memory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