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采用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CD-RISC)和父亲在位问卷中文修订版(FPQ-R)对53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父亲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父亲在位与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和父亲影响的概念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母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和父亲的身体互动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坚韧特质;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和父亲影响的概念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力量特质;父母关系和父亲参与的感知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乐观特质。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有利于子女心理弹性的良好发展,是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借助于父亲在位问卷中文修订版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探讨大学生父亲在位对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单性化(男性化和女性化)和未分化约各占三分之一,男生比女生呈现出更多的双性化发展趋势;大学生父亲在位与性别角色之间存在广泛的显著相关;大学生父亲在位对性别角色发展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有利于子女、性别角色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阐述了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现象及其孩子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的原因.同时从相反角度阐述了"父亲在位"有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且不易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作者在介绍了国外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举措后,针对我国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现象提出了一些适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多重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大量研究者对父亲参与教养作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更正了长期以来忽视父亲作用的观念,然后总结了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划分维度、影响因素及现实意义,并对父亲参与孩子教养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父亲印象指的是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父亲形象。研究随机选取了包括初中、高中在内的4所不同类型学校的423名学生,采用自编问卷探讨中学生的父亲印象。结果表明:中学生对父亲印象是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父亲个性印象"的满意度最高,"父亲时代印象"的满意度相对较低;现代父亲基本上已经建立起对孩子的赏识教育观念,但却很难成为孩子眼中跟得上潮流的父亲。"与孩子一起成长,与时代一同进步"是现代父亲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6.
白先勇的《孽子》以其同性恋题材和对父子关系的描写征服了读者,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传达了作者对父子关系的思考.从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反抗意识和重塑父亲的意识可以明显地看到中西文化的精神特质在白先勇小说中的体现,传统的家庭教育以及留学美国的背景对白先勇心中父亲形象的形成影响颇深.白先勇在反抗传统父亲专制的同时,也在寻找有同情心并具有引导作用的精神之父.《孽子》吸收了传统父亲形象,也对其进行了重新塑造,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7.
父亲是孩子的精神偶像与物质生活提供者,然而,在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中读者却很难找到父亲的形象,尤其是正面父亲的形象。缺失父爱的黑人孩子往往陷入人生恶性循环的"马太效应"。莫里森小说通过"父亲"缺失,深刻表现了作者对完整和健康家园的渴望,同时也从另一个视角控诉了黑人民族受到的戕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母子关系和父子关系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差异及内在机制,本研究对武汉市472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虽然初中生的母子亲密度显著高于父子亲密度,但是母子关系和父子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和心理韧性在亲子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虽然两者在母子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但是其在父子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一方面揭示了母子关系与父子关系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着类似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与父子关系相比,良好的母子关系能够更直接和更大程度地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郑庆玲 《老友》2010,(12):18-18
一天,孩子和父亲一起去种树。把树种下后,孩子问父亲:"爸爸,小树能长多高?"父亲笑着说:"你看,天有多高,它就能长多高。""能撑起一片蓝天吗?"父亲严肃地看着孩子说:"能,一定能!"孩子疑惑地看着父亲,但没有再说了。一年过去了,小树换上了新装,个头也长高了,并时常与在它身上  相似文献   

10.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家庭教育中的"父亲缺位"现象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主要阐述了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现象及其影响,在分析其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适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俄狄浦斯王》讲的是一个"杀父娶母"的故事,它引起人类对父亲这一角色的思考。"父亲"的身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文化的产物。父亲地位的确立是和权力确立相随的。所以,父亲是强权的象征,是儿子的压迫者和制裁者。"父亲"从一开始出现就具有巨大的力量,体现为父亲掌握着对儿子的生杀大权;儿子推翻父亲,但伴随儿子的将是永远忏悔和罪恶感。《俄狄浦斯王》中的"父亲"形象是隐蔽的,但他身上凝聚着人类对"父亲"原型的认识和思考,代表着"父亲"这一形象的文化意义。通过父亲原型批评,再现"父亲"这一角色所体现的人类相同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2.
明清家族小说的审父母题一方面基于父辈的忧思,肯定传统父性文明的正面价值,呈现颂父倾向;另一方面,以子辈的叛逆视角将父亲隐退或是正面作用弱化,甚至审丑化处理,在父子冲突中呈现渎父倾向。这种颂父与渎父并非二元对立的形态,而是父与子的对视、"他审"和"自审"的互审式结构形态,在否定中的肯定和肯定中的否定的过程中重构理想和希望。  相似文献   

13.
“父子相隐”的儒家公案,蕴涵了许多儒家的伦理大义,也引起了很多方家的争论,但其所表达出的伦理意蕴,对现在的中国社会都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父子相隐”至少体现了“孝”,“慈”,以及更为根本的“亲"三方面的伦理意义,同时也体现出了儒家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在"前四史"中,作名词,"同产"大多是"兄弟",只有一则是"姊妹",没有一则是"同母兄弟"。作形容词,"同产"有的是"兄弟的",有的是"同父的";"同父的"又可分为"同父异母的"和"同父同母的"。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21世纪的寻根之作。面对新世纪中国乡村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他再度踏上寻根之旅,成功地建树了故土的父亲意象:生命父亲(夏天义)、文化父亲(夏天智)、上帝父亲(引生),传达了他对乡村荒败现状和乡土传统文化委顿的深度忧虑和思考,彰显了作者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担负意识。  相似文献   

16.
作为都市及乡村最广大的已难有什么变迁的平民"父亲们",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是怎样的生存处境?他们又形成了当代怎样的一种让人思考的文化景观?王朔为数不多的严肃作品<我是你的爸爸>准确反映出了这种境遇下都市父辈的焦虑和困惑,而一向善于写乡村的作家刘醒龙,则抒写出了乡村父辈们那一如既往的沉默和坚守.  相似文献   

17.
《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而“有”“无”则是“道”的核心问题。对《老子》“有”“无”的考察,大体可分为“道”为“无”和“道”统“有”“无”两种见解。作为一种合理的诠释方式,从断句、词性、义理等方面来考察“有”“无”,可以看出“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万物的本原、本体,从本质上来说,“道”是“无”“有”的统一。“无”是指天地形成之初的无形状态,“有”为实有,是万物之母,万物同出于它,“有”与“无”同出而异名。  相似文献   

18.
父亲缺失研究评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国内外近期关于父亲缺失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的说来存在着概念的界定模糊,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单一等问题。父亲缺失应该分为生理缺失与心理缺失两种情况。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应该将研究的视角更多地转向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应注重研究内容的多样性与系统性;应坚持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