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剑桥中国文学史》旨在打破以往文学史写作中的习惯性范畴,开创新的文学史范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特殊的"文学文化史"的书写姿态,立足于在文化史的背景下考察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这种书写策略为我们认识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但并没有在全书中得到全面的贯彻。《剑桥中国文学史》的文学史分期方式也引人注目,某些基于文学文化史立场的分期方式显得新颖别致。全书的文学史分期方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存在着按世纪、朝代为文学史分期的现象。由于全书的编者热衷于探求"过去的文学"原貌,在实践中往往对某些重要作家作品叙述较少,而对次要的文学现象评价过高。这种迥异于时流的评价可新人耳目,但有些评价是出于臆测,并没有坚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分期与文学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史分期的讨论反映了不同的文学观念的讨论 ,近二十年来围绕现代文学史分期的讨论 ,经历了以五四新文学为起点的政治性标准、以世纪之交为起点的国家现代性标准和人的现代性标准三个阶段 ,使文学史分期成为多元复杂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是作为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要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广阔的文化视角对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性。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撰写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方式,将过去惯用的评价式的语言换成描述性的语言,在描述中自然包含着评价。文学史既是当代人写的,又是为当代人写的,必定具有当代性。中国文学的演进是不平衡的。就其演进的内部因素而言,有雅与俗的相互影响与转变,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文与道的离合等。中国文学史可分为上古期、中古期和近古期,三古之内,又可细分七段。三古七段说虽然打破了朝代分期,是处理文学史分期问题的一种新的视角,但朝代分期仍可作为另一种视角,二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陈军 《东方论坛》2002,(4):68-70
关于文学史分期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提出文学史分期的“界碑”观点,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我们认为在认定某一阶段的文学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时,必须考察它与前一时期的文学之间是否有全面的深刻的断裂,即必须有质的变化,是质变而不是量变.尤其是能寻找到这种质变的标识性东西即“界碑”,它包括理论上的“界碑”和创作上的“界碑”。  相似文献   

5.
藏族文学与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发展与衰落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藏族文学史的分期应符合藏族历史发展规律及称谓的五大阶段 ,即 :远古时期至赞普统治时期的藏族文学、分裂割据时期的藏族文学、萨迦王朝时期至藏巴第斯政权崩溃时期的藏族文学、甘丹颇章政权时期至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的藏族文学和社会主义时期的藏族文学。  相似文献   

6.
《当代彝文文学史》(1978—2018)是第一部以当代彝文文学发展历史作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专著,该书以文体为经,以代 表作家为纬,对当代不同时期彝文文学各文体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从《当代彝文文学史》的文学观、分期及其原则和 方法、文学史观、可改进之处四个方面对该书的编撰进行考述,以探讨其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观研究是一项既强调理论性又离不开文学史写作实践的综合性工程,它要求探讨者从现象着手时必须进行逻辑的提升,从哲学的高度总结出富有规律性的见解。本期本专栏的两篇笔谈便是从实际出发而又以发现规律建构文学史观为目的的综合性讨论。何锡章提出了文学史分期与价值立场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古代"、"现代"、"当代"这种文学史的分期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误区,它不但人为地割裂了时间的连续性,而且弱化了文学评价的美学尺度和内在艺术自律,使文学外在他律研究成为主流。通过反思多年以来文学史研究的道路,他呼吁文学史研究应该回到人的价值,也就是要以现代中国人的价值目标作为文学史研究的基本立场。这是文学史研究价值立场的真正合理选择,是保持文学史研究意义的本原所在。李继凯的文章进一步强调了方法与眼光对文学史观建构的决定性意义,他总结出了三种具有启发性的"眼光"要求,即与综合性或宏观研究方法相适配的全局性眼光,与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方法相适配的比较性眼光,与发展观或未来学方法相适配的前瞻性眼光,认为只有实施这样学术层面的"三种眼光",才能有助于建构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8.
台湾新文学史的叙述向来难摆脱民族、政治的纠葛,或以政治上的反共、解严为依据,或以文学思潮上的写实、现代、后现代为依据,或以文学社团的成立为依据。本文仅对目前可见的几种分期,加以描述,并略做检讨。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分期,不应该被简单划分为一个殖民统治时期,目前较普遍的一个分法,是将日据台湾新文学划分为三阶段,第三阶段从1937年中日进入战争前夕到日本战败的1945年,几乎没有异议。战后台湾新文学史的分期,各论者亦有不同的看法及理论依据,最为常见的是以十年为断的分期法。唯每一种主观的论述,各照一隅,互有得失,台湾近百年的新文学究竟该如何分期、如何叙述,有待于作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9.
作为历史存在的文学现象的时间是包含文学传统的过去、文学活动的当下(现在 )、文学发展的未来的三维时间。如果把文学史研究主体活动的时间定位为现在 ,那么 ,文学史就会出现一个新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视界 ,文学史研究同样处于生生不已的时间之流之中 ,它应该是个人视界 (现在或当代视界 )与历史视界、未来视界的融合。本文重点从以上两个层面具体分析文学史时间的三维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段汉武教授撰,海洋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该书全面回顾和梳理了百年来中国学者书写英国文学史的成果,归纳、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学者在英国文学史书写中对诸多问题的处理,包括文学史观问题,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文学史叙述中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观研究是一项既强调理论性又离不开文学史写作实践的综合性工程,它要求探讨者从现象着手时必须进行逻辑的提升,从哲学的高度总结出富有规律性的见解。本期本专栏的两篇笔谈便是从实际出发而又以发现规律建构文学史观为目的的综合性讨论。何锡章提出了文学史分期与价值立场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古代”、“现代”、“当代”这种文学史的分期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误区,它不但人为地割裂了时间的连续性,而且弱化了文学评价的美学尺度和内在艺术自律,使文学外在他律研究成为主流。通过反思多年以来文学史研究的道路,他呼吁文学史研究应该回到人的价值,也就是要以现代中国人的价值目标作为文学史研究的基本立场。这是文学史研究价值立场的真正合理选择,是保持文学史研究意义的本原所在。李继凯的文章进一步强调了方法与眼光对文学史观建构的决定性意义,他总结出了三种具有启发性的“眼光”要求,即与综合性或宏观研究方法相适配的全局性眼光,与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方法相适配的比较性眼光,与发展观或未来学方法相适配的前瞻性眼光,认为只有实施这样学术层面的“三种眼光”,才能有助于建构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及传统的文学退化论观念的影响,自近代以来对清代文学的评价一直偏低,尤其是传统诗文方面更是如此.本文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及其近代转型着眼,简要地论述了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分期及文学史地位,对学术界研究不足的传统诗文的发展和变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新文学史的研究者们用来证明新文学的合法性和必然性的,最初是文学进化论的观念.本文追溯了五四时期进化论如何成为知识界的常识以及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变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那些对新文学所作的进化论式的阐释如何重建了文学史的"秩序"和"分期".  相似文献   

14.
黄子平等人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这一新的文学史概念及其背后的文学史观念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当下新的语境中,对这一概念有重新检视的必要。作为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的"改造民族灵魂"并不能敉平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之间的政治、社会、文化断层,而传统文学史分期至今仍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在每卷后均附有《文学史年表》,以时间为线索,为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等系年,对于使用者大有裨益。但是《文学史年表》中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以辨别。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正在编撰中的《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缘起及其所面临的挑战,把普通读者作为目标读者的确定,及其独特的方法论和历史分期,并且逐一介绍了这本文学史中各章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参与撰写的美国汉学界的优秀学者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从而提出了在一种全球化的语境下,编撰一部新的中国文学史的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争论越来越多。随着文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学史内容越来越多,给课程教学带来了困难。只有根据专业计划和学时,结合学生实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改革,才能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史的观念与文学史的编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史的编写以文学观念为逻辑前提,编写者应该运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思想,按照当时人所理解的文学观念去客观描写当时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此外,还要有对于文学发展的历史认识,各种文学史观念都有其合理成分,同时存在认识的局限,编写者应尽量使自己的文学史观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和文学史自身的逻辑。要想清晰地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应注意做到文学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附录的《文学史年表》依照时间顺序对历史上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进行系年,非常有利于教学与研究。但其中不免存在着系年有误、文字错讹、说法疏漏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加以考证,可以对其中一些讹误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文学史观是文学史教材和著作的灵魂.由此,该文提出并论证了"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的科学的文学史观念,前者主要从整体观、源流观、分期观契入,后者着重从历史性、主体性、稳定性契入.科学的文学史观的主体性,是决定一部文学史有无创新和学术价值高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