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汶成 《求是学刊》2002,29(3):88-93
语言具有“意指”和“效果”两大功能 ,任何一种语言的运用都首先是传达一定的意义 ,然后才谈得上产生一定的效果 ,包括审美效果。如此理解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就使得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都具有了共同的语言“内核” ,即传达某种思想信息的意指性。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以意指功能为前提并借助意指功能显示出来 ,由此决定了文学语言意指功能的特殊性。当我们把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与它的意指功能的特点联系起来考虑时 ,就会发现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主要包含自指性、曲指性、虚指性这三重内涵。  相似文献   

2.
韩宝育 《唐都学刊》2004,20(1):130-133
语言的语义内容与语音形式之间是一种狭义的符号关系。这种原本毫无固定联系的形式和内容 ,在人的现实的协作与交流中完成了一种结合 ,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语言形式。这种狭义的符号能指与所指结合有一定的条件和过程。  相似文献   

3.
曲春红 《学术交流》2003,(9):141-14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受制于文化。而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中,与文化的关系最紧密的是语义。汉语和英语因受各自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影响,其语义当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词义和语义场是语义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和英语中理性意义对应的词汇,往往在词义的联想意义和语义场的大小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也必然反映出历史、民俗以及文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直接意指与引申意指连甫1.1一切符号形式(能指)都与符号内容(所指)相对应,它们的统一就是符号。“然而在符号整体已经形成的情况下,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使原来的符号产生更高一级的意义作用,因而具有更高一级的意义。这里‘存在着两个意义...  相似文献   

5.
秦晓伟 《阅江学刊》2014,(3):127-133
文学的科学化诉求引发了划分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冲动。在文论史上,理论家们曾尝试区分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标准语与诗语言及科学语言与诗语言的差异。这些区分一般倾向于在静态框架之内展开。从动态观点来看,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标准语和诗语言之间呈现为相互支撑;科学语言与诗语言之间体现为逻各斯与神话的对立互补。从发生学角度看,语言就是那种在持续流动中减损消逝并增补更新着的事物。语言的内在流变性证明,任何关于文学语言本质的抽象和规定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有其重要的价值,但也有片面性。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其特征在于反常、突出、新奇和变形,这对我们重新重视和审视文学语言,有其重要的启示作用。但它认为文学的本质只在语言,不在形象,却是矫枉过正。事实上,陌生化不只是技巧、语言层面的。陌生化可以理解为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乃至文学意蕴诸层面的本质,即文学语言是陌生化的,文学形象也应该是陌生化的。自然,文学意蕴也应该新、深、奇,即也要陌生化。因为文学文本中的言—象—意是不可分离的。以三李等人的创作为例,可考察中国文学对陌生化的运用。梳理中国古代关于陌生化的论述,归纳陌生化的表现方式,可见凡是在语言和形象上有所创新,都可以理解为陌生化。简言之,陌生化就是文学的创造性。对陌生化也应该辩证地理解:陌生化是奇与正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能一味求奇,为奇而奇,还要平中见奇,奇中寓正。  相似文献   

7.
马晶  王净  马生全 《社科纵横》2011,26(5):175-178
本文从语言所指、能指或表达的不确定、不具体、不肯定的现象入手,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资料,分析归纳出英语语言模糊性的几种常见类型,以《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两部立法文件为例简单分析了立法英语语言中的语义模糊性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论述,其自身是包含一些瑕疵和漏洞的.在重新考察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相关论述后,发现了它自身存在的问题:把单纯符号和合成符号作为区分任意性与可论证性(理据性)的一个标准;以不同语言系统之内能指和所指结合关系的差别来证明同一语言系统之内能指和所指结合关系的任意性;忽视了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社会、人文联系;把"任意性"与"约定俗成"当作同一概念;在用"所指"和"能指"分别替代语言符号的"概念"和"音响形象"时,也无法逃避名实(名称与客观事物)联系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结果造成任意性理论在论证时前后不一致.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语言学理论上的模糊,引起了学界学者的争鸣.因此,需探究并明确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所应该具有的真正内涵,即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生理和本能性的联系,而且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的物理属性无关.  相似文献   

9.
刘保昌 《浙江学刊》2003,3(1):117-127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在哪一个层面上与功利文学观形成对峙 ?道家文化资源在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 ?在“影响的焦虑”下借鉴西方审美文学观的本土性基础在哪里 ?审美文学观的东传过程中是否存在“有意误读” ?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认为审美文学观在传入中国以后 ,一方面与老庄一脉哲学的艺术心性论相结合 ,创造了本土特色的美文美论 ;另一方面 ,也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传统道德心性论的改写。审美文学观终究难免被压抑的命运 ,功利文学观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仍然占着上风。文章通过爬梳道家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关系 ,指证了道家文化作为审美文学观传入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也分析了审美文学观被道家思想所“误读”与“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艺术语言的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表意功能单位、指涉意义层面、语言价值三方面。应用文语言构成单位与表意功能单位具有同一性,而文学语言是分离的;应用文语言指涉意义层面呈单重平面的线性结构,而文学语言为双重垂直结构;应用文是表达特定内容意义的手段,而文学语言是作品艺术特质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