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78年底,我写了《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问题》一文(刊《江汉论坛》1979年第2期),对当时我所看到的国内外有关论著,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其中包括张怀瑾同志的两篇文章:《马克思关于艺术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是“过时”了吗?》(《文艺报》1959年第4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第1期)。本文拟专就张怀瑾同志发表在1981年第4期《学术月刊》上的《再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兼答何国瑞、刘世钰诸同志》一文(以下引张的话未注出处者,均见此文),与张怀瑾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
《稷下人物考辨》(见《齐鲁学刊》1983年第2期)一文(以下简称《考辨》),在稷下人物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其精神是可贵的。但我认为也有值得商榷之处。现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出来,以就教于《考辨》的作者和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共产主义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这个末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预见,有的同志提出了不同看法。李济广同志在《江汉论坛》1989年第2期发表了题为“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吗?”(以下简称李文)提出要对按需分配“重新考虑”。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对李文所述观点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在拙作《商代无楚》(载《江汉论坛》1984年第1期,以下简称“商文”)中,我们曾从考古,古文字、古文献等诸类主要材料入手,提出了商代无楚方国及楚部族的刍荛之见。此论牵涉甚广,固非一文所能尽言;鄙见不合众说,自然又会遭到一些非议。如段渝同志著《荆楚国名问题》虽与拙说不乏暗合之处,但对其中部分看法便明文提出了不同意见。另张君同志著《“商代无楚”析》则更是对拙文。逐层加以辨析”,进而全面予以否定的专文。(上两文均见《江汉论坛》1984年第8期)。为了使讨论更加深入下去,有必要进一步阐发我们的看法,并对相关置疑作出正面回答。一说“楚”字考定楚方国开始出现的时间,重要的入手点莫过于从最古老而原始的大量甲骨卜辞遗留中,探寻楚名号究竟始现于何时。通过必要的归纳和比较,  相似文献   

5.
关于《书供》原稿的真伪问题,我在1979年曾写了一篇题为《李秀成书供原稿考辨》(简称《考辨》)与荣孟源同志商榷,刊登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四期上。还在《考辨》未发表之前,《学术月刊》1981年第三期发表了罗尔纲先生的《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序》(简称《注序》)一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评论我和荣先生关于《原稿》真伪问题的讨论。在《原稿》确系李秀成的真迹这个问题上,罗先生和我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他不同意我所说的“曾国藩对它只有删改,并未撕毁”的论断。他持三点理由就这个问题来和我商榷。本文就是对罗先生“商榷”的再商榷。  相似文献   

6.
沈长云同志作《评鬻熊为火师说》(《江汉论坛》1984年第1期),驳拙文《<“鬻熊为文王之师”解)辨误》(《江汉论坛》1983年第9期)。欣读之余,发现沈文在鬻熊是否火师问题上所驳的,不是拙文实有的论据,而是沈文为拙文虚构的“论据”。  相似文献   

7.
我在去年第6期《江汉论坛》上发表的《对经济循环中的货币运动进行总量分析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要注意“需求可能不足”的看法,有些同志对此提出了异议,现拟进一步说明拙见,继续向持不同看法的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8.
我读过孙显元同志不少文章,常受启发。前不久看到《江淮论坛》1991年第1期载有孙显元同志(以下简称“作者”)《论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以下简称《论对象》)一文,展读之余,产生了一些疑问,谨此提出向孙显元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9.
拙作《屈原族别初探》(载《学术月刊》1981年7月号)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同志的兴趣和争论。夏剑钦同志的《也谈屈原的族别问题》(载《江汉论坛》1982年第5期,以下简称《也谈》)就是对拙作基本观点提出不同意见的一篇。拜读之后,殊感有继续讨论的必要。现就有关几个问题,再作探索,以求正《也谈》作者和广大同好。  相似文献   

10.
_J从“楚材晋用井看楚国人才外流(胡刚) 、中南民院学报略论“鹅王城伙、(马世之)湖北大学学报千古之谜一一呷楚越同祖”试解(黄德馨) 洲,化大学学报论楚令尹的内政权(宋公文) 湖北大学学报芍破史上几个间题的考察(刘和惠) ,安徽史学试论庄子哲学与耀文化的关系(朱晓鹏) 江汉论坛从《秦楚月名对照表》看娜原的生辰用历 (潘啸龙)、江双论坛秘原是江陵人,不是秘归人(吴郁芳) ;江汉论坛从图腾看加赋神话传说与华夏文化的关系 (李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试论楚伐中山气可马子期(关平、王晋) 河北学科略论楚邱都城市人口间题(马世之) 江汉考古楚都…  相似文献   

11.
陈祖华同志在《关于“一分为二”》一文(《江汉论坛》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中提出: “毛泽东同志自一九五七年以来,多次谈到的‘一分为二’,都是指矛盾普遍性而言的”,“把作为矛盾普遍性的‘一分为二’代替对立统一规律,就意味着舍弃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同一性等极为重要的内容。”我不能同意这种看法,提出来与陈祖华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2.
1979年中华书局校点出版《无何集》一书之后,学术界对这本书和熊伯龙的历史地位,立即进行了一些讨论。去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第二次无神论学术讨论会,这个问题又被当作中心议题之一,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本文想对过去的一些讨论意见,发表些不同看法。我认为张瑗等三同志在《江汉论坛》1980年第5期发表的《中国杰出的无神论者熊伯龙》和唐明邦同志在《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第6期发表的《论<无何集>的思  相似文献   

13.
《江汉论坛》1985年第3期刊登了肖作树、方善鹏二同志的《就“绝对成本控制法”与夏应琪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商榷》)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反响。我认为,二同志从理论上探讨“绝对成本控制法”(以下倚称“绝控法”)是值得欢迎的。兹就《商榷》所提出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商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绝控法的实质并不是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互相转化,而是产品的个别劳动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这说明肖、方二同志并没有弄明白C、V转化的原理与劳动价值理论的区别。两者讨论的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把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消耗转化论扯到一起,是《商榷》把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14.
拜读了奚兆永同志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唯一条件》一文(《江汉论坛》1983年第1期,以下简称《奚文》)。觉得文中一些提法似乎不妥。一、关于社会分工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中确实使用过“社会分工”、“社会内部的分工”、“整个社会内的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等一些关于分工的概念。我们与奚兆永同志的分歧首先是在对马克思所使用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上。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的楚越战争,主要见于《史记·越世家》的一段记载。清代以来,一些学者结合有关史料,对楚、越之战特别是楚灭越之役开展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0页)、蒙文通《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0—40页)、李学勤《关于楚灭越的年代》(《江汉论坛》1985年第7期)、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第307—311页)、杨宽《关于越国灭亡年代的再商讨)(《江汉论坛》1991年第5期)等。但是,各家之说尚相去甚远,表明离问题的最后解决还有一段距离。受到上述讨论的启发,我们也有了一些想法,现刊布出来,希望能得到指教。  相似文献   

16.
王仁湘同志的《楚鄢敝都访古》一文(见《江汉论坛》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以下简称“王文”),引用了不少有关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的考古材料,对这一遗址作了新的剖析与描述,并得出结论说,楚皇城遗址无疑是楚鄢都、汉宜城县。随后我们又看到《考古》杂志今年第二期登载的《湖北宜城楚皇城勘察简报》(以下简称《勘察简报》)和《湖北宜城楚皇城战国秦汉墓》(以下简称《楚皇城墓》),也都是王仁湘同志领衔执笔的。我们曾和王仁湘同志等一道参加了楚皇城遗址的调查与试掘工作,对于他引证的某  相似文献   

17.
我在《关于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评价问题》(载《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以下简称《评价问题》)以及《现代西方哲学》一书绪论中,就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和评述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过一些看法。《学术月刊》1983年第4期发表了陶济同志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针对我的《评价问题》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现在我结合对陶文的评论,再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必要劳动——兼答寒苇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效果两个理论问题的初步探讨》一文中(见本刊1962年第9期),曾从评价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的角度,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的被会必要劳动时间,存在着三种具体形态的见解。《江汉学报》1982年第10期发表了寒苇同志《两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一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对推动我进一步考虑一些问题是有教益的。但是对寒苇同志的批评论点,我是不同意的,并觉得许多问题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谈谈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二要素论之探讨——与骆耕漠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学报》1962年第3期发表了骆耕漠同志《关于生产力二要素或三要素问题的研究》一文(以下简称骆文,凡从该文引证的话均不另注明出处)。骆耕漠同志在文章中批判了生产力二要素论,主张生产力三要素率。骆耕漠同志的文章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富有启发意义的。但是,对于这篇文章所持的基本论点和基本论据,我个人抱有不同的看法,谨提出来就教于学术界和骆耕漠同志。  相似文献   

20.
政法制度、设施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还是属于社会存在范畴?这个问题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过去的一些哲学教材,往往把它划入社会意识的范畴。现在有的同志又把它们划入社会存在的范畴。邹永图同志就是持这种看法的。(《对“社会存在”范畴的一些理解》,《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初探》,《哲学研究》1981年第10期,以下简称《初探》;《对“社会存在”范畴的再理解》,《学术研究》1981年第5期,以下简称《再理解》)但我不赞成把政法制度看成社会存在,仍觉得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我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