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朝鲜古典诗学作为东方艺术的一部分,具有抒情言志的表现说的东方美学特征,这与偏重于再现说的西方美学特征不同,与此相应,比起西方诗学的分析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美学形态,朝鲜古典诗学具有直观性和经验性的经验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从现代学术文化发展的整体态势来看,还是从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成就来看,我们都应该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规范进行整理发掘,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体系,与西方美学体系"双峰对峙".中国古典美学从研究范畴到具体命题到名词术语到学术用语,均自成体系,与西方美学"各说各语".但殊途同归,两者都是人类对于美的关注和诠释,都是人类对于主观美感和客观美的欣赏与诠释,以及对于人类审美经验的总结.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东方审美学说,蕴含着深沉丰厚、蕴藉优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魂,总结了中国传统诗歌、散文、词曲、戏剧、绘画、书法等等的审美经验和美的创造的"美学创获",这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化的特殊而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邱紫华先生是东方美学的拓荒者。在 2 0余年的耕耘中 ,邱紫华先生从艺术学史学、艺术哲学、文化哲学、艺术辩证法等角度对西方美学尤其是悲剧美学与黑格尔美学展开研究 ,提出一系列新颖独到的见解。进而 ,邱紫华先生又以包括文化人类学在内的新方法构建东方美学 ,以其执着的态度、包容的精神与宏大的气魄 ,为美学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 ,提供了新的富于启发的视角。他的为师治学的精神激励着有志于此的后来者。  相似文献   

4.
东方美学实际上一直处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多元状态,这与西方美学具有相当严格的统一规范有着根本的区别.东方美学散漫的多元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东方辽阔的地理范围内众多的国家和民族间,长期处于封建的封闭状态,未能产生大规模的趋同倾向,更未获得共用的美学概念;2、东方各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太讲究美学范畴的稳定和延续,在随机性上远远超过西方美学;3、东方美学大抵缺少理论上的统制力和归纳力,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松软灵动而不具备严格的逻辑对应美系.因而,我们审视东方美学,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形态,而更应关注其大量非理论形态的美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的《美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内容极其丰富。他的东方美学思想是他整个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他在三大艺术类型的划分中,又把东方艺术放在首位,作为整个象征型艺术阶段的代表,因而他的东方美学思想又明显地具有相对独立性。在黑格尔的心目中,东方是人类精神初步觉醒的地方,也是人类艺术创造和审美意识的策源地。他不仅从整体上对东方艺术的审美特征提出了自己明确的见解,同时对东方不同民族的艺术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研究比较美学的人,对于中西方古典美学的特点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西方美学偏重于哲学认识论,强调美与真的统一;东方美学偏重于伦理学,强调美与善的结合。但是,揆诸中外美学史,这些说法有些不合事实,尤其是把整个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仅仅简单地归结为美与善的结合,则更显得片面。因为在儒道两家思潮的侵淫下,中国古典美学形成了对立共处的两大体系,即儒家的影响造成了偏重于美善结合的审美传统,道家的影响造成了侧重于美真统一的审美传统,从而决定了我国古代美学既具有偏重于美善结合的一面,又具有侧重于美真统一的一面的双重特征。总之,儒道的对立互补,构成了我国整个古典美学史的基本部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赛义德的出身背景、研究方法和东方历史三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没有涉及远东:一、限于阿拉伯出身背景和知识学力,深受中东中心主义或伊斯兰中心主义影响,赛义德突出近东、中东,忽略远东,将远东置于东方的边缘地带;二、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方法不适于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东方主义研究;三、西方殖民势力没有在远东(主要是中国)取得长期、绝对的殖民统治。故此,远东不具备东方主义发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究竞是“中国美学”,抑或“西方美学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世界美学”。长期以来,西方学界藐视东方美学的存在合理性和价值,而以西方美学为普世化的美学标准。国际美学格局中,东方美学缺乏话语权,本土美学与“世界美学”相背离。从普世化美学的视角来看,“西方美学”是一个泛化概念,而且它本身也只是地域性的本土美学,却并不是代表未来世界美学的参照蓝本。“中国美学”有古典与现代两个形态。在学科体系化和专业化以后的中国现代美学,有五种现代化的向度:科学向度,艺术学向度,生命哲学向度,马克思主义向度以及现象学向度。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形态,以华夏艺术精神为核心的美学体系,能为世界文化带来与众不同的东方智慧。  相似文献   

9.
一为了使中国古典美学研究日趋科学化,就必然建立古典美学范畴的网络系统。美学范畴体系是美学史的界碑,是美学思想逻辑链条上的环节,是美学整体网络上的纽结,铭刻着人们走向美学王国的足迹。但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显著特征是具有模糊性。其表现是,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均显现出不确定性与不清晰性,外延的广阔性与内涵的丰富性并存,不符合形式逻辑内涵与外延成反比的规定,是由朦胧性、动态性、具象性、多义  相似文献   

10.
<正>国内近几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之类的书籍,几乎都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与“壮美”这一美学范畴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在现象上有些相似而实质却根本不同的美学范畴.“崇高”这一美学范畴来自西方美学史,我们当然可以把它接受过来,甚至可以给予新的解释,但它毕竞凝注着西方的文化传统、美学传统,作为特定的美学体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皇家亚洲学会会刊》的日本学、朝鲜学研究使英国东方学的触角延伸到东亚,客观上呈现了中国影响下的东亚文化圈,为西方研究东亚打开一扇窗户。但是,在殖民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思想背景下,这些研究站在西方民族国家的立场上,挖掘朝鲜、日本民族化的发展,企图论证中国影响东亚的历史已经过去,使日本、朝鲜在价值观上与西方接轨,蕴含着日本、朝鲜从“东方之极”走向“西方之极”的思想。日本、朝鲜是东亚文化圈的成员。东亚文化是圈内各国认同的文化,它不会因为日本、朝鲜民族性的觉醒而消失。它只会包融西方文化,而不是被代替。中国学者应构建东亚的整体联系,提升东亚文化圈的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12.
从延迟模仿的摹仿方式,原始的完整性思维制约下的正面律与散点透视,富有象征性意义的自由想象的形象,东方绘画是"线的艺术",东方艺术表现的是自由的想象的时空观念,东方绘画中色彩运用的特殊性等六个方面,论述了东方绘画艺术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索一种美学建构的可能性。近年来听觉文化研究异军突起,其影响力已经扩展至人文学科的诸多领域。听觉文化的繁荣为听觉美学的建构贡献了理论视角;西方文化史上事实存在却又久遭压制的听觉传统,则为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开展听觉美学研究,既可丰富当前西方美学研究的知识体系,又可将其影响力辐射至文学批评领域,为文学阐释活动提供新的参照,还可深化对审美现代性问题的理解。在研究内容上,历史研究、范畴研究、类型研究、功能研究以及文化研究等五个层面的次第展开,可以较好地呈现听觉美学的学理面貌。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人们总认为意境是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话语,在西方文化与美学体系中,也不存在“意境”这一术语符号。但经过研究,我们却可以发现,在东西方文化体系中,存在着相同的审美体验;在西方美学体系中,存在着与意境相通的美学范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说,意境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东方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日本著名的美学家今道友信认为东方美学是“基于意象的思考” ,而当代西方美学家在关注当下的美学时其焦点也聚合于对意象的思考这一点上。鉴于意象在当代美学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着重就东方美学背景下的原始意象的表现形态进行初步的梳理整合 ,为繁荣 2 1世纪东方美学做一点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文艺美学作为中国独特的美学学科,近年引起了学术界特别的关注。根据赛义德关于西方现代性理论引入东方国家时的"理论旅行"的四个步骤理论,自王国维从日文转移aesthetica为"美学"开始的百年来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文艺美学在中国的出现,有文化传统和文化接受的必然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主义艺术在19世纪兴起,怪诞逐渐成为西方美学家关注的焦点。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怪诞美学在西方已相当成熟,人们系统发掘了怪诞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美学意义,使其成为美学研究的新热点。相比之下,国内对怪诞艺术的认识还相当肤浅,常常把怪诞与丑、荒诞等审美范畴相混淆,更有人把它误读为新的美学形态。因此,系统考察西方怪诞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将有助于纠正我们对怪诞艺术的认识偏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但中国古典美学似乎以体悟式的散论为主,不象思辨式的西方美学著述那样各成体系、概念范畴清晰和逻辑严密。然而中国古典美学仍然有自己的内在系统即所谓“隐体系”。对这个“隐体系”的研究、把握和揭示,可以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的、难度很大的工作。以往的系统研究比铰侧重于美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日本美学界,今道友信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美学家。他一九四八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随即成为该校研究生,一九五三年毕业。自一九五五年以后,历任巴黎大学、威尔兹堡大学讲师,九洲大学、东京大学副教授。现任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哲学学会委员。他的著作甚丰,其美学研究视野十分广阔,主要著作有《同一性的自我塑性》、《美的相位与艺术》、《关于美》、《东方的美学》、《东西方的哲学》等。宏观今道友信的美学研究有一个鲜明的特色,这就是立足于现时代人类的审美文化视野,将美学研究与现实人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来着力培育人的现代精神。无论是他对东西方比较美学的研究,对现时代人类美学的探索,还是他对东方美学意蕴的阐释,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下面从几个方面阐发一下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0.
简论客体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体性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古代西方的客体性哲学,它的的重要特征是把美当作某种实在,当作客体的属性,而把主体排除在外,在方法论上,客体性美学仅研究美的本质,而不关注审美。美学史上,古西方艺术是一种典型的客体性美学,它将艺术与美分离开来,在东方,早期辩证唯物主义也流露了客体性美学的倾向,它把美的自然性与客观性割裂开来。因为客体性美学只关注客观对象的性质,却把主体忽略了,这种美形态必然要被高举主体性的近代美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