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肇发于总体小康社会的现实社会前提之上。物质生产极速发展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社会生产状况是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得以生发的重要土壤,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问题认识的深化也为其提供了宏观政策指导。美学社会基础的扩大使得公民的生态审美权利意识加强,人民旺盛的生态审美需求也刺激着生态文艺作品与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的持续繁荣。美学讨论的去政治化与东西方美学交流的日趋深入,凸显了当代中国构建自主美学话语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以美学话语呼应了总体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现实需求与生态问题,展现了中国当代美学深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学理传统,彰显出美学始终屹立于时代思想制高点的历史站位。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旗的指引下,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重要战略思想支撑,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而持续深化拓展,已然逐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立足社会现实的本土化美学话语。  相似文献   

2.
试论生态美学的生存论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存论路向"表达了当代美学的理论自觉.在对"认识论传统"的"反叛"中,生态美学成为美学自身突破传统认识论束缚,实现由"认识论传统"到"生存论路向"变迁的美学尝试.生态美学摧毁了"实体存在论",开显了"生存论存在论".只有在生存论存在论的视野中,生态美学的现实尺度、超越品格以及人文关怀等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沟通,克服长期以来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生存论存在论的追思中考察、构建生态美学,显露生态美学存在的源始状态,以纠正在传统认识论思维定势中的一些偏见与误解,方是当前生态美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突破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政治实践方式,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生态中心主义的整体和谐思想又是对现代主体性美学内在逻辑的背弃与超越,指向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生存之境,所以生态中心主义又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审美观。因此,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核心精神建构而成的生态美学必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它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紧密契合。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美学的基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是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美学原理和实践应用,生态自然观是它的哲学基础,生态科学则是对生态美学规律性的认识成果。生态美是自然美的一个领域,但又是有待开发的领域。生态美学的基本规律是:天人和谐规律,破坏创生规律,动态平衡规律,节奏合韵规律,自主调节律。  相似文献   

5.
电视生态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研究,它运用生态美学的观点去研究电视艺术的特征,即运用生态学中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去认识和解读消费主义盛行时代大众媒介中电视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电视在塑造、协调精神生态环境方面的关键作用。研究电视生态美学的目的是引领建立当下消费文化时代正确的精神生态价值观,进一步净化电视生态环境。在全球性泛滥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电视具有某些后现代性,因为后现代性总是与以研究人类生态危机为主题的生态美学相关,所以,研究电视艺术的后现代性无法回避生态美学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态美学的研究视域出发,着重考察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态势的艺术流变状况。通过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音乐文本的分析,探寻蕴含在当代中国艺术歌曲中的生态美思想。并致力于将对此种艺术现象的考察提升至艺术理论层面的自觉要求,进而指出,生态论转向是社会生活实践对艺术哲学研究提出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是20世纪后期文学从内部研究转向外部研究的文学批评思潮,它将文学与生态相结合,探讨了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探究缓解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杰克.伦敦在20世纪初创作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成为美国自然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理论角度探究该作品中主人公巴克在文明社会到蛮荒大自然的环境转变中由文明的宠物狗变为任意杀戮的狼狗,挣开人类的枷锁,响应野性的呼唤,最终回归到大自然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学是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以生态美为主题,研究生态审美的范畴和人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美感享受,以及生态美的创造、发展及其相关规律的学科领域。生态美则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和关系,是和谐生态关系、生态责任、生态道德、生态服务和生态价值的综合体现,是形式美、关系美、过程美和功能美的有机统一。在相关概念诠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生态美学理念在生态规划、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作用的观点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生态思想的矛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人与海》作为最能体现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力作,其主题繁复多样。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作品,进而发现海明威生态思想的矛盾性——一方面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张扬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的"硬汉"精神;另一方面却肯定自然不可战胜,以狂妄自大的态度对待自然必然招致失败。海明威生态思想的矛盾性表现了现代人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困惑。  相似文献   

10.
《圣经》的人与自然观及其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圣经》里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征服、统治自然观支配了西方人的思想和行为长达数千年,鼓励着人们以统治者的态度对待自然。它构成了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基础,是生态危机最深远的思想根源。不过,《圣经》的思想是复杂而丰富的,它也包含了敬畏与爱护自然万物、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1.
民族生态的审美范式是在民族生态审美活动中以主客体的关系为轴心而形成的审美类型、美学范畴。它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笔者试图用民族生态审美的"依生之美"范式从微观角度来论述侗族之审美范式民歌。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女小说家芭芭拉·高蒂的动物小说《白骨》在情节发展、性格形塑过程中,以人类缺场、动物(大象)主导叙事的独特方式,寓意深刻地展现了作者的生态主义价值观。作品中呈现出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和对自然"复魅"等特点,昭示出《白骨》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国际安全困境存在多元结构性维度:非均势化、宗教主义和民族主义极端化、恐怖主义化。国际社会必须标本兼治,才能捍卫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4.
翻译源自语族间交流的愿望,而交流的复杂性在于,各民族都有其个性化的生存式样。民族生态的地域性,民族心理的别致性,民族文化的承传性,民族语言生成的历史性,民族语言结构的复杂与独特性等都限制着译者对原文信息的解读与重现,甚至非本族语言形式不能透彻地、淋漓尽致地表达原文。因此,如何达到两种语言与文化间的有效沟通,始终是翻译者与研究者思考的问题。文章运用综合文献分析法,从历时性视域,以语言的自然性特点与多样化生态为分析层面,探视翻译的开放性与"忠实"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地方高校非核心类学报的发展受到学校、作者及学报自身发展的制约.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学报近期应调整办刊宗旨以适应新的形势、创建特色栏目凸显学科优势、加大邀约优秀稿件的力度,做好内功迎接改革大潮;远期可走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办刊道路,使学报发展的路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平衡与稳定,主要取决于整个社会能量交换的过程及其结果;文艺审美活动是社会能量流通和增殖的重要环节;生态美学是对社会能量理想运行状态的书写和守护。社会能量内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之中,其中包含着生态美学的方法论秘密:“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和“包容他者”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缘战略之两难选择首先导致郑和远航的悲壮结局,继而影响和制约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方向。中国要最大限度地缓解陆海兼备国家带来的地缘政治压力,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尊重地缘政治规律,制定正确的地缘战略。  相似文献   

18.
中印关系的现实困境:原因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世界,大国关系在世界格局的变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印两国在国际舞台上承载着越来越重的分量和责任,在两国总理2013年实现互访的背景之下,中印两国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得到了积极的推进。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和媒体开始更多地反思中印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为何长久以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本文概述了当前中印关系遇到的现实困境,并从四个方面分析这些困境为何难以突破,最后对中印关系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史学碎片化的内涵,需同时从否定和肯定两个角度进行透视——从否定性的角度看,它是对史学宏大叙事的抛弃;从肯定性的角度看,它首先指的是史学研究之整个过程的一种特定状态,其次它代表一种以碎片化为价值追求的学术立场。辩证地看,史学碎片化一方面内蕴着理论和实践的多重困境,另一方面又具有其合理性。为超越碎片化,西方学界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发展出了种种“新的史学宏大叙事”,但由于它们无法辩证地看待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之间的关系,导致其愿望落空。迄今为止,唯物史观当是超越史学碎片化的可行选项。  相似文献   

20.
电视调查性报道作为一股舆论监督力量,在转型期的中国具有更加丰富的报道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空间。然而,要做更大的空间拓展则需要舆论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需要电视从业者大胆而稳妥的专业推进,和决策者积极的观念变革。从暗访手段的限制、真实的界定和商业化带来的冲击三个方面展开,理清其中的一些认识,可以给电视性调查报道一个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