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散曲的对仗无论从对仗在曲中的位置上,还是对式的花样上都翻新出奇、大胆创新。在这个意义上,对仗与散曲之尖新泼辣的基本文学精神可谓一脉相承。较早关于散曲对仗的总结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而成书于明初的《太和正音谱》,在此基础上更提出了七种对式名目,有合璧对、连璧对、鼎足对、燕逐飞花对等,分别给这些对仗形式冠以美好的名字。而后曲学领域关于散曲对仗的研究,都受到它的启发,又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2.
入明以来,南北曲的盛衰更替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起源于南方民间的南戏逐渐进入了文人的生活视野,南戏声腔在南方得到了广泛的遗存,并得到文人的恣情改编,同时在福建、浙江等区域发生着集中的流变.尽管文人骨子里瞧不起这些来源于民间的淫词艳曲,但南戏的蓬勃发展使得文人对戏曲的评价标准悄悄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显示其统治中国的合理性以及为择地建都寻找理据,并为恢复汉人的礼乐文物制度正名,朱元璋在立国前后对“中原”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对《洪武正韵》的命运乃至整个明朝的汉语官话产生了重大影响。《洪武正韵》与《明太祖集》诗歌分韵的一致性表明,《洪武正韵》中的所谓“中原雅音”实际上是朱元璋的家乡口音,其本人从“建业(南京)非中土”到“江左(南京)乃道里之均”的观念转变,使以南京音为代表的江淮方言成为官话基础,以致丽末鲜初的朝鲜使臣与通事们的汉语集体失效,只有移民自江左地区的偰长寿一人的汉语为朱元璋所称道,偰长寿因此成为朝鲜初期司译院汉学发展的顶梁柱;也正因如此,《洪武正韵》成为摆设,明朝文人赋诗仍然依从基于江左之音的“沈韵”。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20世纪初思想、文学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原音韵>的研究者大多认为,俗文学--北曲及其韵书<中原音韵>都绝对反映实际语音,于是将<中原音韵>及其作者捧到了不恰当的高度.我们的宗旨是,在承认<中原音韵>绝大部分是当时实际语音反映的前提下,注意探求那些受艺术语言特殊规律制约的因素,以达到对一些难以索解的问题诸如入声有无及桓欢韵等的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5.
在整体美学风貌及品格上,《庄子》对唐宋以后形成的古典诗歌"意境"论、宋元以后逐渐成型的文人画美学标准,皆影响至深,此点前人已多有论及。文章拟从创作心态的角度入手,通过梳理传统画学对绘画功能的认识、宋元时期逐渐成型的文人画从传统绘画的"形似"发展到宋画之达理适意、再渐至元画之"意趣"入手,分析文人画对绘画功能认识的逐渐转变,在此基础上渐渐蕴生了文人墨戏,并探讨贯穿于前述整个艺术史过程中的《庄子》对文人绘画创作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中原音韵》与南曲的关系,是晚明曲学论争的一个焦点。相关研讨,既涉及具体的音韵学问题,也折射出明中叶以后某些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7.
在传奇小说繁荣的唐代,沈亚之的小说以其明显的诗化倾向异趣于同时期作品,而这种特点与《九歌》有着密切的联系。《沈下贤文集》中收录的三篇传奇小说:《湘中怨解》、《秦梦记》、《异梦录》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和凄美迷离的意境,显示出其受到屈原《九歌》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切韵》为参照,吴语青田话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切韵》时代的音韵特点。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部分非组字读重唇、部分知组字读舌头、部分匣母字读如古群母等声母特点,鱼虞韵相分、咍泰韵不混、盐仙-添先有别、东钟韵分明等韵母特点,四声八调、阴阳调调型一致等声调特点。有些特点并非传承于《切韵》,它们或源自当地古代百越族先民的语言底层,或源自前乎《切韵》时代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张爱玲小说集《传奇》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及话语和叙事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 ,其艺术表现超越了传统小说模式而具有真正的现代品格。张爱玲小说是一种对新旧时代交替中人的生存状况及命运的富于现代感的表述。  相似文献   

10.
以《红楼梦》家族文化观念为切入点,分析家族文化的内涵、家族文化在《红楼梦》中的凸显,探讨《红楼梦》家族文化观念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多元呈现,着力从家族文化之婚姻观念、家族文化之血亲关系、家族文化之财产继承与权力之争、家族文化之地域文化色彩几方面探讨其对张爱玲小说创作观念、题材及形象塑造的影响,旨在揭示《红楼梦》家族文化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指出只有全面理解《红楼梦》家族文化的内涵,才能深刻领悟张爱玲小说背后的深层旨意。  相似文献   

11.
沈璟的传奇《埋剑记》系根据《太平广记》中的小说《吴保安》改编而成.作者通过“增”“衍”“删”“调”几种方法,使得戏曲无论是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还是主题思想的表达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从本质上说是与传奇生旦双线并进的体制和注重教化的审美功能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楚辞》中的《卜居》、《渔父》可称为姊妹篇,在情感的表现与写作手法上,《渔父》与《卜居》体现着一种递进的心理活动过程,即从雄视傲物的自负到满腹牢骚的自嘲。文中将自负与自嘲作为两种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方式来加以说明。两种写作心态,共同统一于对祖国的热爱这一信念之上。  相似文献   

13.
朝鲜文人在出使北京的途中结识了辽东诗人李锴,互有诗歌酬嘱。李锴的《睫巢集》也随之传入朝鲜。朝鲜文人对李锴诗作中的“故豳之思”和淡泊情怀颇为欣赏。多有赞誉。李锴虽不是诗坛大家。但是朝鲜文人对其诗歌的接受是两田诗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两圜文化交流的盛况。也为“辽东三老”研究增添了新的文学史料。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至今一直并行着两套法律思想--官方法律思想和民间法律思想,两者时而和睦相处,时而剑拔弩张。可历来法制史研究者们对后者较为轻视。作者欲通过对清末公案小说《狄公案》的研究,着重对书中所反映的传统社会的民间法律思想加以发掘,旨在论述其中官方法律思想与民间法律思想的矛盾冲突,以期最大限度地还历史本来面目和连贯性。同时对于官方法律思想和民间法律思想的研究,亦可古为今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这对于我们处理好当前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的关系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红楼梦》家族文化观念为切入点,分析家族文化的内涵、家族文化在《红楼梦》中的凸显,探讨《红楼梦》家族文化观念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多元呈现,着力从家族文化之婚姻观念、家族文化之血亲关系、家族文化之财产继承与权力之争、家族文化之地域文化色彩几方面探讨其对张爱玲小说创作观念、题材及形象塑造的影响,旨在揭示《红楼梦》家族文化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指出只有全面理解《红楼梦》家族文化的内涵,才能深刻领悟张爱玲小说背后的深层旨意。  相似文献   

16.
韩非思想中存在着若干矛盾。在体系上,他主张法术势循环互补,根据是三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源于“名”,都以法律为手段,所以才能结合为一体。可是它们各自的目标和侧重毕竞有所不同:法治民,要公开;术治官,要保密;势维权,要独断。三者之间及其内部,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此外,在言还是不言、忠还是不忠、仁还是不仁、尚贤还是不尚贤这些重要问题上,韩非都表现出两可的态度。以往学者习惯用一是一非、取此去彼的方法解决问题。其实,这些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都有各自的道理。汉语造字较难,随着时代的变革,词汇的发展更多地是以增加新义完成的,同一个字,往往包含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这几对“矛盾”大体都属于这种情况。它既是语言的历史性,更是社会生活的历史性在知识精英思想上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7.
贾樟柯的《海上传奇》试图以口述史的形式呈现中国百年近代史历程。但细究之下,它其实是以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碎片化、叙事化的方式进行,呈现一种不论立场、却对历史真实莫衷一是的接近虚无主义的历史观。但与此同时,影片仍然保持了为后现代主义所摒弃的精英史观。作为市场经济下原子化的个体市民的代言人,影片没有一个坚实的主体性;缺乏政治经济学的视野、阶级分析和全球眼光,因此对于国族命运的盛衰走向也只能给予奇观化的呈现和人性化的个体命运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19.
<李娃传>的情节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李娃作为承载着民间底层百姓愿望的妓女,得到了一个令人羡慕又嫉妒的结局.二、以男主人公父亲为代表的士族理想得到了满足.三、作为儿子的男主人公的浪漫爱情得到了充分表达.这三种代表着不同价值观和理想的欲求,在文人叙事的巧妙运作下融合到一起,实现了"中国式"的大团圆结局.  相似文献   

20.
中唐李朝威的《柳毅传》是优秀的唐传奇作品,后世文人将之改编成戏曲者层出不穷。从唐传奇《柳毅传》到粤剧《柳毅传书》,作品故事、人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本文将粤剧《柳毅传书》与原作唐传奇《柳毅传》在主题、人物塑造、情节改编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进一步探讨不同时代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对于男女两性人格和社会地位认知模式变化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