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族群及族群认同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翻译进中国来,一直与民族与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认同等概念的辨识争论不断。本文综合各种观点,提出族群与民族的区别及其使用必须兼顾这两个词的来源和使用历程以及在我国的使用习惯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主位认同和客位认同的区别,二是族群认同具有场景性。  相似文献   

2.
"族群"与民族概念的互补还是颠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我国学界对"族群"一词的理解歧义颇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举行了以"族群、民族:概念的互补还是颠覆"为题的讨论会,围绕着"族群"与民族概念的关系,以及它对于既有民族理论的意涵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形成不同观点,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学界在族群、民族理论上的争论焦点以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3.
从分形视角解释民族与族群乃至民族问题与族群政治的关系,依次指出民族是原始族群在阶级社会转换生成的分形体,族群在民族历史范畴是族性演化连续统的分形元,族群政治与民族问题的相关性在于民族理论学科与人类学学科的分维联系,认识这种联系有利于准确把握相关概念,实现跨学科互补。  相似文献   

4.
“民族”一词在近代中国开始广泛使用之时,对其语义有种种解读。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虽然一统中国“民族”一词语义40年,但在中西语义的对接中不断地受到批判,从挑战发展到解构。20世纪90年代之后,“族群”一词传入并强烈冲击着中国学术界和中国社会。“民族”一词的中西语义对接的争论,将从“族群”一词语义的争论中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5.
论族群不能取代民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针对近年来学术界部分学者提出的以"族群"取代"民族"的学术主张,本文着重从中文情景中对"族群"、"民族"含义的理解切入,以另一种思维模式,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族群"与"民族"的关系,认为族群不能等同于民族,不能与民族互换,更谈不上取代民族.  相似文献   

6.
跨国境线而居的族群,既受他国同族人在族源、语言、文化等方面对他们的吸引,也有对母国的政治认同。一旦跨境族群对本族群的认同强于国家认同,加上母国民族政策的失误及国际势力的蛊惑,跨境族群的不满情绪就可能酿成分离主义,并谋求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跨境族群分离主义出现的主要原因有:跨境族群分离主义对"民族自决权"的蓄意歪曲;国际势力对跨境族群分离主义的推波助澜;泛民族主义的泛滥和蛊惑等。面对跨境族群分离主义对当代主权国家的疯狂解构,既需要继续推动和发挥联合国在反对与遏制跨境族群分离主义中的作用,也需要跨境族群母国加大民族国家构建力度以提升跨境族群的国家认同,还需要相关国家在治理跨境族群分离主义问题上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7.
民族研究范式危机的议题讨论共有三位学者参加,分别从不同视角反思了民族研究范式对中国民族研究的影响,并对中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周明甫通过社会研究、民族问题研究、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研究等三种围绕民族的研究范式之概议,探讨了民族问题的何谓?何在?何治?何明从民族学的学科认同、学者的社会信任以及学术体制的视角,讨论了民族研究范式的危机与破解,包括重构民族概念、构建广开言路、平等对话、共同协同的体制机制等。范可通过族群范式和边疆范式对民族研究范式危机进行了反思,指出边疆范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狭隘的,对学术和政府治理无所帮助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对大陆族群研究历程进行回顾,透过民族和族群争论的表象挖掘族群理论与民族理论的本质差异,认为族群研究对不同族群间的共生和合作关注不够,暗含了不平等、分化、排外的价值取向,贯穿其中的"‘同'中取‘异'"的思想,更加体现其主观认同性与情境性的特点;而中国的民族理论与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价值体系一脉相承,民族研究注重引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之精神,至始至终贯穿着在多民族的"异"中求得"大一统"的"同",更加体现其重根源,顾大局,讲包容的特点.文章在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讨论族群研究问题,针对族群研究的偏激和泛化倾向,指出在中国语境中应该慎用"族群",从而正确对待族群研究.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国家形态,民族国家的建构意味着国家权力对地方性族群社会的现代性整合。而以族群"政治化"为特征的族群政治和以族群"去政治化"、"文化化"为特征的民族政治则是这种国家整合的两种方式。其中,较之于民族政治,族群政治往往不仅未能达到多族群国家的预期整合效果,反而制造国家的动荡、分裂,从而出现了"国家整合"悖论。正是在族群政治方式的国家整合下,泰国南部的马来族呈现出"族群政治化"倾向,频频发生动乱。因此,采取民族政治方式的国家整合,成为了泰国南部动乱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与族群:不等位的判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一个可无限细化亦可无限扩张的表述,而"族群"定义是以文化为基本指标的,它亦因此而有了若干的定义。"民族"是一个十分中国化的概念,其内涵及外延在政治上、学术上及民间话语中,都已约定俗成,文化不是其惟一的基准指标。两个概念居于不同层次,可构成合理有效的研究网络。  相似文献   

11.
清中期岭南长篇小说《岭南逸史》艺术地再现了明代万历年间岭南罗旁瑶族起义这一重大民族事件。作者黄岩突破了汉族主流文化对瑶族的偏见,通过《岭南逸史》正面展现了瑶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指出汉族政权残酷的剥削与欺压是瑶族起义的真正原因,军事上的镇压是没有效果的,只有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才能使各民族和睦相处。  相似文献   

12.
关于匈奴的人种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蒙古说和突厥说各执一词。本文根据最新考古出土资料和国内外有关人类学鉴定结果,重申匈奴主体民族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并非夏后氏之苗裔。至于其中所含的少量蒙古人种东亚和其他类型成分以及个别的欧罗巴人种成分则可能反映了匈奴对其他民族的征服以及长期的迁徙、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人种上的混血现象。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团结心理”的构建是多元文化和谐的心理基础。民族团结认知、民族团结态度与民族团结的行为倾向与交往策略是民族团结心理的基本构成要素。民族团结心理构建过程中,我们应关注民族意识、民族认知结构差异、宗教心理等民族心理因素。深化民族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完善国民民族教育体系,顺应民族发展意识与发展需要,是民族团结心理构建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14.
闽越族是生活在福建地区的古老民族,其活动的地域除了福建全境外还包括今天的浙南、赣东北和粤东等地区,以闽江流域为中心。作为族称,闽越族形成于商周时期,东周以来,闽地部落和南迁的越裔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福建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先民--闽越族,族群的文化鼎盛则是出现在秦汉之际建立的闽越国时期。“闽越”一词的发展历经了从“部族”到“地域”再到“国号”的递变。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由巴人融合诸族群而成,其族迄今尚口传数种女始祖神话,与族群之演进颇有关系.卵玉神话等有族群整合、认同,佘氏婆婆神话等则具族群区分、识别之功能.二者恒交互作用于族群之演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总结诸家论述的基础上 ,从传说、语言、信仰、风俗、文献五个方面对水族族源试作探索 ,赞同今天的水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单一民族 ,原始居地应为今广东、广西相连的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7.
骆越族群包括壮侗语民族中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作为中国南方的土著民族,他们居住的地理区域相近,从事农耕稻作经济生产,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同源。历史上,骆越族群先民口头创作传承的人类起源神话母题既有鲜明的族群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文化内涵丰富,流传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8.
地域性迁徙对新疆回族地域分布及文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回族迁入新疆,这种地域性迁徙对新疆回族的社区分布、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新疆回族地域社区分布呈现的特点:“大分散、小集中”与“大分散、大集中”;新疆回族社区主要分布于乡村,城镇数量很少;新疆回族社区大都是围寺而居。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融会而成的回族文化是新疆回族文化的核心,但这两种文化背景在新疆回族流散生活中又与各迁徙地地域文化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交融磨合,因而对这一群体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古朴醇美、绚丽多姿的彝族传统服饰作为彝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彝人集体智慧和生活情趣的反映,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民俗观念与民族精神内涵。随着原生社会形态的瓦解,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在当地的发展,传统服饰的商品化趋势愈加凸显,本文旨在探讨商品化与延续了千年的彝族服饰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20.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东乡族族源研究状况,对各种观点进行述评,重点分析、探讨了近年较为盛行的撒尔塔人为主说,从三方面指出此说立论不足;同时从东乡族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东乡族早期的形成过程和临夏部分回族是一致的,她们是同源异流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