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族史学"作为重要的区域史学分支,是与史学发展相始终的."民族主义史学"是在民族主义思想主导下的"民族史学",是适应近代民族国家构建需要而产生的,是"民族史学"发展演变的特殊阶段."民族主义史学"促进了"民族史学"的拓展和深化,但其自身存在的弊端决定了它终将被摒弃.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人类学和民族学领域内,有关民族、族群与国家认同的讨论由来已久,争议颇多。对这些讨论进行梳理可发现,讨论大都以西方知识谱系为论据,生产出新的知识,其中有关"文化族群"与"国家民族/现代民族"的分类知识,呈现出一种有意思的变化:不再囿于二者区别的讨论,转而讨论一个新的知识点——公民认同。将以上讨论放置在文化、社会与国家的知识谱系中,有助于我们理解诸种知识的关系,也有利于为公共知识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学术传统或一些学者的译介作品里,许多学者往往居于本土的实际情况而以中国的"民族"标准去划分那些已经融入西方世界且发生变迁了的族群,从而把问题带向"民族中心论"的巨大误区。从"民族与族群"两者概念的关联以及东南亚各国"苗人"群体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跨国分布在不同国家的"苗人"群体,它们缺乏共同的政治机构基础,并且它们迁出之时,皆在中国民族识别工作之前。因此,把他们称之为"苗族",不大符合学理的推导。他们之中,不仅包含了自称为"Hmong"的支系,也有自称qa33nau24、mhu33等的群体,显然,用"苗人"这个概念也许更宽泛、更具包容性一些。此外,在东南亚各国,"苗人"群体从属于不同国家,虽然在他者的构建中呈现出不同的认定,但在族源、宗教信仰、语言、生活习俗等一系列文化上却强烈地具有一种"自觉为我"的自我认同。因此,"族群"的概念应该比"民族"更加适用于描述东南亚"苗人"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人类学致力于世界范围内的"异文化"研究,并经历了从以进化论为前提将不同民族作"文明"与"野蛮"之分,向以文化相对主义为基础提倡族群尊重的演变。如今,本学科又拓展出反思"我族中心"缺陷,向"土著知识"寻找资源来救治现代性的重要转向。由此出发,从族群表述的角度探讨东亚视野中生态文明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家意志是民族区分的显性要素,文化意志则是族群划分的天然标尺.由此,在族群和民族划分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国家意志和文化意志的分野,从而造就了"未识别民族"作为一个特殊族群存在的事实.国家意志作为一种强势标准,使得民族概念往往会掩盖以文化意志作为尺度进行实际划分的族群概念,其结果就是一些具有相同文化传统的族群被强行划分为不同的民族,从而使其文化权利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应有的保护,这正是本文问题思考的起点.本文以湖南省瓦乡族为例,以点带面,旨在唤起公众对未识别民族的关注,呼吁更多学者重视未识别民族的文化权利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社会,由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成分,代表了在族群分类上的国家话语.然而,在具体的生活世界中,关于族群符号分配的国家话语和乡村社会关于族群身份识别的地方性知识之问,可能存在某种张力.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家设立满族自治单位等原因,在乡村满族社区出现一种现象,相当规模的汉族人口将民族成分正式变更为满族.为此,乡村草根社会针对混淆的族群身份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策略,用以区分当地人视野中不同类别的“满族”.本文以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为例,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7.
"语言"和"文字"是语言文字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两个概念。中国知识界普遍拿"文字"说"语言"。张桃先生的文章《汉语走向世界的时代》误把"汉字文化圈"当成"汉语文化圈",在此基础上论证"汉语日渐成为世界性语言"毫无科学性可言。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宏观的语文知识"急需进入中等教育,中国知识界急需在这方面集体补课。  相似文献   

8.
“散居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学和人类学上的一个概念,既可以从民族的概念范畴去定义,也可以从族群的概念范畴去定义。然而,由于我国民族问题与政治法律的一体性,基于现有的政治设计和制度安排去解析散居少数民族更具有合理性。因此,散居少数民族具有民族、族群和政策制度3个方面的特征,据此可以将散居少数民族定义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选择以散居方式生产生活、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族群,它既包括那些居住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以外的族群,也包括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内但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族群。  相似文献   

9.
关于经典的争论是一个热点话题,但无论如何,概念内涵的界定是谈论此话题的关键,本文试图对"经典"及与经典相关的"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意识"的概念进行考察、界定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与民族认同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当代民族国家背景下重要的政治事务。考察历史的知识谱系,民族国家无论是从概念演变、价值形态来看,还是从国家体制来说,都是西方赠给世界的一个礼物。当民族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通用的政治单位时,它便成了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实体和所属成员的认同归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既符合我国的历史实情,也是世界公认的国家形制的政治基础。国家的政治认同是认同构造中最核心的价值;在认同层次中,国家的政治认同是第一位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从属性的,这不可讨论,亦不可讨价。  相似文献   

11.
民国保守主义者也是积极参与并大力推动"新文化运动"之士,而他们在输入西方学术理论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并不亚于"新文化"派。就人文社科——精神科学领域而言,民国保守主义者所引介并研究的西方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内容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不逊于"新文化"派对西学的引介和阐发。实际上,除政治、哲学以及文学而外,民国保守主义者还对历史、教育、经济等其他源自西方的精神科学内容多有引介和深化。有些精神科学方面的内容固然不是由民国保守主义者首次引入,但民国保守主义者对之的研究、传播则深化了国人对这些精神科学内容的理解。此外,还有一些精神科学方面的内容往往是由民国保守主义者最先引入国内,并对之加以生发论述,而这则极大地拓展了国人对西方精神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需要建立在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之上,那么"势"就属于这样一类值得探索的概念。"势"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思维中观察世界和事物的一种方式,可以弥补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着眼于权力、实力或力量等"力"(power)视角的不足。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中的"势"思想非常丰富,既包含了"力",又超越了"力"。"势"的概念不仅涉及政治、军事、哲学和历史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思想,而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势"对当代许多国际政治现象的解释有"力"所不及的优越性。相对于"力","势"的模糊性和可感知性强于可测量性,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连接了科学和艺术。"势"可以发掘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理论的一个学术概念,基础在于其解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当前有关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应限于对我们研究"中国哲学"之方式的反思,而不应看作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本身的一种判定.哲学本是一种历史性的学问,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就是哲学史.中国传统哲学所关注的历史,一是知识性的历史(事);一是通过经典的诠释开显当下生命存在的意义,即"存在性的历史"(道).史通大道,道、事一体,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之能够与时俱新,引领现实,保持原创性生机的基本原则.现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偏向于脱离"存在性的史"之基础,退居学院化的知识性一极.突出传统思想的历史文化内涵,强调教化对于义理、"存在性的史"对于"知识性的史"的奠基作用,应是当前中国哲学研究所予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学术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生于自然,但超越自然.学术活动的第一步是要找到与自己的研究活动有直接关系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并把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形式组织在一起.学术只能是创造的,而不能是因袭的.对于一个学者,诚实较之才华更加重要.学术研究常常表现为用一些常识颠覆另外一些常识.在学术研究中,没有脱离开思辨的"事实",也没有脱离开"事实"的思辨.学术首先是对自己心灵的表现."学术人格"是宁可不说,也不说对自己假想中的读者无益的话--为自己的读者负责.任何一个学术文本都是对已有知识的重构.假若连我们自己都把学术当作敲开权力和金钱大门的敲门砖,当成一种"身外之物",我们又将学术发展的希望寄于谁人之身呢?学术的创新不是打倒对方,而是为自己找到发展的空间.任何一个学术框架都不能只有两个对立的基本概念,至少要有三个.凡事总须研究,方能明白.  相似文献   

15.
黎族文学的发展是相对缓慢的,因此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为黎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实现健康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很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第一代著名黎族作家龙敏的作品进行综合解读,揭示黎族作家创作过程中的困惑,探讨海南黎族作家文学创作应如何超越自我的局限性,以寻求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族群与民族两个词汇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是一组关系比较微妙的人群指代术语,都是指代一群具有某种特征,且能够 进行自我认同与对外区分的群体。但二者之间在严格的学术研究中具有很大的概念体系和意义实体的区别,为我们的研究提 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渠道,却又经常被混淆而产生系列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就族群与民族两个概念的演 化、指代的人群、二者间的关系及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辨析,并且逐渐演变出“Minzu”这一中英直译的学术话语,在这些讨论中 均强调了概念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性。而最先进行“族群”与“民族”概念辨析的学者之一便是美国人类学者斯蒂文·郝瑞教授, 在他的著作《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中结合自己的田野经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献"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献应以中国传统文献观丰富的理论为基石,以国家标准局对文献概念定义作准绳,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实存状况为核心,结合民族学学科的具体特点,对民族"文"和"献"作区分又联系的诠释;民族文献是反映民族知识文化的一切载体。它以民族文化、知识、信息为内容,既包括文字文本,也涵盖非文字承载的实物图符、乡贤达能等。其特点主要是口头语言与文字书写互转,文物典章与贤才达能共存,历时性与现时性同在。  相似文献   

18.
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讨论“学科”与“专业”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认为一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表现在学科是专业必需的基础,专业承担着学科人才培养的功能,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二者有显著的区别,表现在构成要素、发展动力、确立的原则、发展核心以及各自不同的任务方面。本文最后提出在“学科”与“专业”之间应建立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质是邓小平教育要"三个面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充分挖掘其深刻内涵;如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制、内容、方法、手段、目标的现代性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意识、向世界开放的德育体系,世界现代性发展前沿的扬弃;着眼于建设四个统一的生力军,着眼于防范西化侵蚀的长期引导.应努力寻找与实践观念、体制、内容、形式、方法、队伍建设诸方面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学术造假的表现、性质及法制化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造假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出现了新的特征。从本质说,学术造假即是学术腐败,可视为社会腐败的延伸。要从根本上遏制学术造假,净化学术风气。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治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高校体制和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