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蛇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在千年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白蛇故事以及白蛇的形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增补删减。其中唐代《博异志》、宋元话本、冯梦龙《警世恒言》及当代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对白蛇故事的记载都极具特色。分析不同时期白蛇故事的变化,可以探求这种变化折射出的不同时代特质和人民内在的追求与思想表达。  相似文献   

2.
一蛇,本来是可怕的。人们看到了它翘首吐舌,都会寒毛倒竖。然而,戏曲舞台上的白蛇却截然不同。她美丽、善良、多情、勇敢。她既有为争取自由幸福而生的崇高理想,又有不惜为反抗压迫而死的战斗精神。她是一个十分可爱可亲、可歌可泣的青年妇女形象。她的悲剧,曾赢得千百万善良人一掬同情之泪。白蛇故事的雏形,最早见于南宋《西湖三塔记》。其后,明代冯梦龙写了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民间艺人又创造了许多白蛇故事的说唱本。梨园艺人根据民间对白蛇的理解,编成了梨园演出本《雷峰塔》。乾隆年间,方成培研究了各种有关白蛇的  相似文献   

3.
石杰小说中的蛇意象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既暗含着人的性需求这种自然属性,也暗含着人的善恶美丑等伦理道德属性。蛇本身包含着的暗示和联想功能,是作家取象的主要原因。蛇意象还表现出鲜明的文化耦合性,即与本土蛇文化的契舍和西方蛇文化的对应。同时,在人的思维日趋明晰、理性的情形下,蛇意象的塑造也增强了文学的表现功能。  相似文献   

4.
白蛇戏是中国戏曲中的传统剧目,数百年来,历演不休,白蛇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戏剧形象。白蛇戏中白蛇形象并不是一次成型,而是起源于先民对蛇复杂的心理情感,并在千百年的社会演变中逐渐嬗变成型。这一起源和嬗变的漫长过程中,不同时期迥异的文化内涵是其背后一双无形而有力的推手。  相似文献   

5.
雪莱诗歌中蛇的意象运用最为广泛、突出和典型。蛇是其作品中暴虐的君主和教会人员的品质的象征.是与反动势力合流的魑魅魍魉的象征.是为虎作伥的文学评论家们的象征.从而充分体现了蛇邪恶的意象旨趣;诗人在作品中还借用蛇反叛、坚强、机智的意象旨趣歌颂时代的善与美;蛇也是雪莱笔下最能代表人类及大自然感官和精神世界的自然之物。雪莱在这些原始意象的链条上添加了时代生活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6.
“蛇”意象是独具岭南特色的动物意象。“蛇”意象在岭南诗歌中多次出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蛇”意象的审视角度与态度都不同。通过对外籍诗人与岭南本土诗人两大群体诗作中“蛇”意象的比较,分析其差异点,并探究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银环蛇,眼镜蛇科环蛇属,也叫白花蛇、白节蛇、寸白蛇、花手巾,是一种名贵的动物药材。用途很广,全身是宝。由于药蛇供应日益紧张,长期以来被列为全国的紧缺药品。因此,养蛇很有发展前途。现将银环蛇的人工饲养方法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是明代通俗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本文介绍了冯梦龙有关通俗文学要发挥自身的社会作用,必须作到通俗易懂,然后才能“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的观点“以及通俗文学是通俗而不是下流的思想,分析了冯梦龙通俗文学观形成的背景和对后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人学,是心学.冯梦龙的"三言"是其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展现.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带来哲学上王学左派的兴起与文学上市民文学的繁荣,对冯梦龙的情爱观产生重要影响.从冯梦龙特有的文化人格和心态,深刻剖析"三言"中商贾对待婚恋的不同态度,是掌握 "三言"中商贾形象特征和了解冯梦龙情爱观的独特视野.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的角度去观照蛇意象,蛇意象的文化意蕴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包含着四种文化意蕴女人与性;邪恶与凶残;自由与抗争;智慧与寂寞.在诗歌的发展历史中,蛇的这四种文化意蕴累积并沉淀在诗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成为引发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程式化意象,致使后来的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这些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同乡前辈,曾为李玉、毕魏改订传奇,并对两位青年才俊不吝奖掖与提携,还和张大复讨论曲谱与剧作。冯梦龙的文学创作与戏曲主张对苏州派剧作家产生了明显影响。苏州派剧作家受冯梦龙的启发,用苏州的历史、传说和时事编剧,直接从冯氏的"三言"中取材。冯梦龙严守曲律的戏曲创作主张和文学教化观也为苏州派剧作家普遍接受。可以说,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戏曲导师,苏州派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2.
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创构的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源自《周易》的“观物取象”思想,并且形成了一个悠久的传统。该思想认为审美意象是审美活动中物我双向交流的产物,反映了个体的生命节奏与对象的感性生命的贯通,其核心乃在于情景合一。意象的创构以主体的审美经验为基础,通过主体独特的眼光和比兴的思维方式等,借助于想像力而达成的。这使得审美意象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特征。在意象的创构过程中,主体以感官尤其是心神体物,达到物我交融,并经由主体与对象的神合,在始终伴随着象的参与中实现了对道的体悟,从而也实现了人生理想与宇宙之道的贯通。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汉族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中白娘子是由白蛇变的。然而,白蛇又是从何而来?这和八仙有关。在福建省闽安一带流传一种说法,说是八仙应邀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在各显神通横渡东海时,何仙姑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不料这一理,借着风势,一根白发从头上掉了下来,落入大海,化作一条白蛇,以致引出一幕悲欢离合的美丽传说。白发化蛇的神奇想象并非仅此孤例,而是有着广泛和深厚的文化背景的。  相似文献   

14.
意象既是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也是现代汉诗重要的思维方式.八十年代以来的现代汉诗写作中,意象思维得到了多方面的拓展:于坚的“拒绝隐喻”事实上以否认的方式反证了意象思维与诗歌的不可分离性;北岛则以多个意象有机性实现意象个人化;而张曙光的叙事性诗歌中,隐含以情境更新意象个人性的思维.意象在诗歌中或疏或密,或隐或显,但意象思维却始终是中国汉语诗歌中院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梳理了白蛇形象的嬗变脉络:由上古先民顶礼膜拜的蛇神到给人们带来侵扰祸害的蛇妖,最后又逐渐变为善良贤惠、依恋凡人的美丽女性。探讨了这一形象在流变过程中所涵盖的丰富的图腾文化、精怪文化、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等。  相似文献   

16.
唐代山水诗意象丰富,发展了六朝,开启了宋代同类诗歌创作。泉、寺庙道观、钟等意象,反映了佛道思想的影响。而暮色、夜晚、月等意象除了发展前人,也与佛道思想影响有一定的关联。山水画是唐代山水诗中又一经常出现的意象,这表明了诗画合一的审美趋势。清赏是唐代山水诗中的抽象意象,总体反映了唐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此意象的产生和当时士人的吏隐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17.
蛇联妙读     
在这蛇年到来之际,辑数副含蛇的对联以贺岁。有两人互通姓氏,一曰:"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语带双关,颇为自得。另一日:"斩白蛇,入武关,高祖是刘!"气势雄豪,将对方压了下去。相传刘邦起兵时曾遇白蛇拦路,斩而率众起义,终建汉朝。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龟蛇浮水面,两件玉带荷色。以梅花、竹叶喻犬鸡足迹,将蛇比作玉带,龟比作荷色,十分生动形象、维  相似文献   

18.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不同于以血缘亲情为理论基点的理学礼教,其逻辑起点是"男女之真情",具有"发名教之伪药"的思想解放意义。这一思想根植于明代中后期特有的人文思潮与市民语境,主要体现在冯梦龙的小说及民歌时调的编创与评点中,在他的戏曲领域及其后期著述中是缺失的。这种现象体现了冯梦龙的小说观念主要以通俗娱乐为主,叙事多以市民话语体系为依托。其戏曲主张则以伦理教化为重,无论是他的戏曲创作还是改编均重在文人话语体系的建构。另外,这也表明"情教"乃当时市民理想与世俗观念的反映,并不能真正代表冯梦龙的社会理想与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9.
冯梦龙在立言、立功方面深受闽中李贽思想的影响,而冯氏在闽中践行立言、立功方面取得的成就,赢得了闽中时人徐火勃、曹学佺、黄道周的赏识与延誉。了解冯氏与闽中人事的渊源有助于深入地研究冯梦龙的学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诗,大多属于广义的意象诗,作为对此类意象诗创作和鉴赏的理论总结,中国古代诗学在创作和鉴赏论方面,推崇的是一种以意象来思维(意象作为思维的材料和手段)、为意象而思维(意象作为思维的目的)的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在中国古代诗学看来,意象是情与景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