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生态的问题,主要分为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两种研究模式。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语言观和生态观,尝试探讨韩礼德模式的生态语言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韩礼德生态语言学继承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包括语言的社会性、语言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及语言建构观。其生态观深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反生态的,并对其展开批判。韩礼德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出“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分析马克思生态消费观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消费的现状及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现实价值,指出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应以马克思生态消费观为指导,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生态消费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生态消费力;完善消费制度,为农村生态消费提供制度保障;创造生态消费环境,引导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对资源环境的权责不对等问题,生态文明城市应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统一的文明城市,为使文明城市既能青山绿水常在,又能金山银海富存,应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拓宽经济发展思路、变革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产业生态转型,探索走生态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灾难般的破坏。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我国先后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此前提下,十七大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表明了我国改变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决心。  相似文献   

5.
论建立生态财政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的环境破坏与生态恶化,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进展,促使公共部门经济学面临范式危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需要构建公共部门的生态经济学——生态财政学。提出了全体主义的基本方法;提出了生态理性人、生态有限性、理性递增三大假设;提出了生态市场、生态足迹等基本范畴;提出了生态财政主体论、生态财政环境论等理论构件;提出了系统论与博弈论的基本技术分析工具。生态财政学的构想,可以梳理现有环境与生态经济研究中的财政思想,启发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公共部门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6.
深化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一、自然资源作为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要真正转化为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必须使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树立为了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生产目的,并建立与自然资源相一致的发展方式和生存方式,制定系统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树立系统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把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发展方式和确立“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有机结合起来;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仅仅满足于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是不够的,其关键与核心是如何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生态化;四、脱离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片面强调对“环境民生论”的阐释,既不能准确理解“环境民生论”的完整内涵与价值,也无法真正践行“环境民生论”,故强化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与阐释,是当前我们理解和践行“环境民生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比较系统且完整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我国从革命开始阶段到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一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这一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这些在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是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马克思思想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当然性的包含生态文明理论,这一思想是蕴含在实践唯物主义、社会批判和价值指向之间的,是以人与自然本质的科学认识及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环境辩证认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几十年的发展表明,牺牲环境获取经济利益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行为,所以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强调环境的治理。  相似文献   

8.
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论——以生态补偿机制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内需主导型循环经济模式与国内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实施概况入手,论述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伦理的基本内涵、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与道德规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探讨了“德治”理念与生态补偿公平有效的实施策略,阐明了我国的比较优势与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绿色运动、将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一种社会思潮,其产生与苏联模式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当代西方生态学、未来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的理论。生态社会主义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地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彻底的批判,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描绘。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生态社会主义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浅论生态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理性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以人、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目的,是一种从生态伦理学意义上选择行为模式的理性,要求具有生态理性的人即理性生态人通过其行为实践来实现生态理性的思想,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学的兴起、繁荣及其蕴涵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广泛传播,增强了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政治、经济、生活等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生态政治的兴起,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先导,而且为人们指明了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中,生态文学承担着特别的使命。生态文学大量展示生态危机的残酷事实,以对生态危机深重的忧患意识警醒世人,触动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自觉的生态意识,走出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误区,从观念上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石;生态文学致力于反思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模式如何影响、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精神支持,促进政府对社会发展政策特别是环保政策的修正和实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更好的条件;生态文学挖掘现实生活的诗意美,讴歌美好的生态形象,展示理想的生态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和谐的生态氛围。  相似文献   

13.
生态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生态环境中获取的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益处,由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两种利益形态构成。生态保护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是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再认识,也是人类探索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法律制度的构建最能直接保障生态利益的有效实现,通过构建绿色消费制度、生态功能区划制度、环境责任问责制度,可为重塑生态利益的有效供给与实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上。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肯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强调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必须得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的发展来支撑。这种支撑是以保护环境和不对环境进行破坏为平台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这种新型发展模式既能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同时又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落实到了生态建设之中,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的一个适应性创新。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未来生态经济的运行模式,并分别从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系统)、绿色采购 (GP)、环境标志(Eco-label)、生态设计(Eco-design)四个方面介绍了日、中两 国生态经济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发展中国生态经济应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当然也是统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倡导和实行一套低能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才能顺利完成由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过渡,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7.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发展超过生态承载力、环境质量日益不宜居、能源资源产出的低效率以及对生态利益享受和生态环境成本责任分担不公平等,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至上的发展理念是城市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生态问题累积的关键所在,生态环境责任承担不到位进一步加剧了环境质量的恶化。为了让城市化进程符合发展规律,需要确立以生态红线为顶层约束的可持续理念、建设"经济-生态-民生"相协调的城市宜居环境、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效率,以及促进城市与相关利益主体的生态公平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生态税收作为一种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之一得到许多国家重视和运用 ,并取得良好效果。我国环境资源状况的日益恶化迫切需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税收制度 ,以维护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恩格斯早在工业革命初期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高度关注并形成了其生态思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面对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梳理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明确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成逻辑,能够加深对恩格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核心要义的认识。恩格斯从维护无产阶级生态权益的思想内核出发,考察由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辩证地吸收哲学家、生态学家的思想成果以及在对自然科学成果的论证中形成其生态思想。同时分别从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的体系相关角度,自然力对人具有反作用的对象化活动角度,以及从变革社会制度来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角度,揭示了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过程。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探讨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不仅能够促进我们利用整体性思维来反思全球性生态问题,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型;而且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发展原则,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以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方略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生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功不可没.生态文学旨在展示自然危机状况,追问危机产生原因,倡导人类培育整体生态观,从思想层面奠定和谐社会基石;生态文学倡导生态伦理思想,呼吁修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思路和模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先导和认识基础;生态文学力求建构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生存境界,营造理想和谐的生态氛围,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