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习近平也多次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智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可以说,大力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智库相比,我国智库建设起步较晚,特  相似文献   

2.
雷墨 《领导文萃》2014,(14):114-117
正安全压力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提升,中国实力上升给外部造成的安全压力越来越引起外界的关注,而中国自身的安全威胁问题受关注度却相对较低。事实上,与历史上其他崛起大国相比,中国所面临的内外安全环境要复杂得多。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黎安友与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学者施道安,2012年底出版过一本名为《寻找安全感的中国》的书。作者把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分为"四环",即中国疆域之内、围绕中国的周边、中国周边的6个区域体系以及周边以外的外  相似文献   

3.
陈潜 《领导文萃》2015,(5):32-33
<正>需要人才的中国正在按部就班地为西方发达国家培养人才美国曾经依靠"美国梦"聚拢全球人才,在世界格局逐渐变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正逐渐把中国看成他们新的"逐梦之地"。但现实是,中国正面临严重的"移民赤字",需要人才的中国正在按部就班地为西方发达国家培养人才。去年1月22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正式发布《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国际人才蓝皮书,报告提出,中国拥有的移入人口数目一直很低,与庞大的移民到海外的人口形成"移民赤  相似文献   

4.
温燕 《领导文萃》2009,(5):59-63
最近,美国各大智库接连推出数个中国报告,预测中美关系及中国未来,并为下一届总统建言献策。这令国人越来越关注美国智库这个隐藏于政府背后的“思想酝酿者”和“点子高手”。美国智库到底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对美国外交发挥怎样的作用?中国智库的发展能否从中借鉴到什么?  相似文献   

5.
隋鹏达 《领导文萃》2012,(10):116-119
对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国际社会寄望我们能够多承担一点儿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不同的国家和国际力量,在喊"中国责任论"时,目的是不一样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快速成长,是真心欢迎、高兴,并希望中国能够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上多发挥作用。而对西方某些国家来说,喊出"中国责任论"则有双重意  相似文献   

6.
正主编:连玉明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7月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首先应当在理论体系和研究定位方面有所突破。智库建设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和国际趋势,对国家的重大问题和重要政策作出系统的理论论证,为重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观点支撑。正是从这一角度看,以《中国大热点》《中国大数据》《中国大参考》《中国大舆情》为核心的《中国领导智库丛书》,实现了四位一体,立体化构架了中国智库新思想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国外交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始终忙于应付来自外部特别是西方的各种挑战,动辄受制于人。从冷战结束之初的西方围堵到美国对台军售,再到几乎每年都有的西方在民主、人权方面的发难,其中虽有中国的见招拆招甚至主动出击,如提出新安全观、建立中非合作论坛和上海合作组织、提出和谐世界理念等,但始终没有摆脱被动因应的困境。结果是,在国际博弈特别是中西博弈过程中,西方国家始终占据了战略上的制高点,能够根据其情势、需要来选择对中国发难的时机和方式,而  相似文献   

8.
何亚非 《领导文萃》2014,(11):34-37
<正>世界上有三大国际谈判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十分激烈,这三大谈判所代表的全球力量较量将重新划定"后西方时代"世界的轮廓当今大国关系虽然在地缘政治的银幕上不时传来战斗机的呼啸声,浮现出航空母舰的巨大身影,但真正的实力博弈和较量其实更多表现在地缘经济领域。毕竟经济实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各国在现实和未来世界秩序中的地位和发言权。  相似文献   

9.
《领导文萃》2008,(10):8-9
现在,外界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奥运会和中国的经济上.而北京的外交政策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则很容易被忽视。但在中国领导人轻描淡写的讲话背后,一场有关中国国际动向的激烈辩论正在上演。在这场由政府主管的智库和大学发起的辩论中,自由国际主义同中国的新保守主义陷入争论之中。其中,新保守主义者们主张以中国观念重塑整个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0.
在2009年初由美国学者发布的“全球智库影响力研究”报告中,虽然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8家中国研究机构人选“亚洲25强”,但按照项目研究者制定的标准,符合条件的中国智库只有74家。那么,在美国学者眼中,又是如何比较中美两国智库呢?“全球智库影响力研究”项目的负责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詹姆斯&#183;麦根认为:美国智库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不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又无形中对国际体系做了一个整合,这是"中国模式"的最大特色; "中国模式"还在发展,以后该怎么做,能够怎么做,自己也要对自己有个说法,做到心里有数.  相似文献   

12.
《领导文萃》2009,(4):32-33
在美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西方政治家将中国视为全球金融稳定的关键力量,因为中国金融健康并持有巨额外汇储备,成为这场危机“国际最后贷款人”的最佳人选,也被赋予决定未来金融秩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职业院校智库建设对于提升职业院校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职业院校如何建立健全新型智库,从而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智库建设中,厘清医学院校智库建设的内外部环境,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是建设高水平新型智库的基础和前提。本文总结了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智库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以及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并探索了医学与健康智库建设对策,以期为医学职业院校医学与健康智库正确定位。  相似文献   

14.
《领导文萃》2009,(14):125-127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日前成立。该中心拥有超级阵容,其目标也十分宏大:着眼于国际经济方面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开展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研究,并试图直接影响高层的决策。人人都承认,中国需要更多智库,需要具有更高水准的智库。因为,中国目前的发展已经到了相当关键的转折点上,面临诸多内外挑战。仅从内部来看,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背景下,智库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人才和智力资源高度集中的高校为主体的教育智库建设,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我国高校科研取得极大发展的今天,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智库,有没有真正实现影响政府决策和改进决策制定的目标?高校该如何打造高质量智库?1月26日,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教育智库建设高层咨询会",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6.
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方彬 《决策探索》2008,(10):103-110
说在前面的话 ▲世界每一大国崛起之时,由于打破了既有的国际格局和运行秩序,导致政治生态发生巨变,因而必然产生多方面的不适,甚至是心理上的抗拒和排斥,这也是每一大国崛起之时,往往引发战争的重要原因.在中华民族崛起过程中,要避免"中国威胁论"成为阻抑中国前进的力量,一方面是需要西方国家放弃冷战思维,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要与世界接轨,要找到共有的交集.  相似文献   

17.
凡星  宗言 《领导文萃》2012,(4):116-120
西方的"中国热"不断升温,但为什么西方总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感到"模糊"?凡星:西方聚焦中国,我看主要是因为中国超预期的发展强大,与美国遭遇金融危机重创带来的实力对比一升一降的鲜明变化。  相似文献   

18.
<正>智库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社会组织,被西方社会认为是继立法、行政和司法之后的第四部门,智库的影响力被称为除立法、行政、司法、媒体之外的第五种权力。智库在社会系统中掌握着相当的话语能力和话语资源,智库话语的有效传播对社会公共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独特的影响力。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智库话语传播已经形成了日臻成熟的运作机制,呈现出国际化大型智库的显著特点。本文拟从逻辑起点、平台建设、策略原则、舆论引导、内在目标多维角度对西方国家知名智库话语传播运行机制做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的崛起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中国的强劲发展引起了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担忧,它们提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中国为了打消它们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提出了"和平崛起论"。中国"和平崛起论"的提出,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致力于国内建设的和平形象,是要促使国际主流舆论开始意识到中国和平崛  相似文献   

20.
王学秀 《管理学报》2008,5(3):313-319,365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日益提高,学术界对中国管理和管理学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2008年3月29~30日在西安召开的"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管理学在中国"的概念与研究意义、管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文化情景的管理问题及中国管理学派的创建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此,在介绍诸多基本观点的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