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8,(11):31-3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是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角度,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与统一心理上的一致性,是我们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生成的历史前提;在现实基础上,共同的文化取向、政治认同和经济基础是我们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标的;在未来愿景上,追求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层次体现。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角度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进行理解,揭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使命作用,以期发挥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作用,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5,(12):153-156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哲学理应面向现实、反映现实。回顾我国唯物史观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自觉的体系建构,意识到现代问题意识的转变,但对于问题意识的过度强调,也带来了诸如缺乏历史性、历史感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做到方法论上的自觉,即把唯物史观的体系意识与问题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为:现代性与历史性的结合、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把唯物史观看作一个"艺术整体"等。  相似文献   

3.
生态意识的培育是当前中国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迫切而长期的任务。结合欠发达民族地区现实,生态意识的普及与全面提高可以通过"标示""、通识""、警示"及"社会化"几种教育层面及其创新来实现。同时,欠发达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的传承与内化,以及全社会"限量供应、绿色消费"制度的推行,对于推进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9,(5):36-4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应对世界问题的理论构想。理论构想只有具备现实基础,才能不断掌握群众,转化为现实。本文从哲学三大元理论存在论、意识论和价值论角度,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人类水平上的"类存在物"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基础。"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结果正逐步成为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方法符合思维变革趋势。在价值论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了共同价值理念,坚持尊重融合共同建构的价值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多个层面对全球化进行了理论和现实剖析,力图说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为宣传,旨在摧毁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主权以及国家意识。中国必须弘扬自己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做到经济自强、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6.
王挺 《浙江学刊》2001,46(6):106-109
本文阐述了西方文学创作中拥有的悲剧美学传统它表现了西方人对人类历史之二律背反法则的洞见,对物化世界的惶惑,对文明世界的厌倦和逃离,对人的异化的拒斥和反抗.认为现实的悲剧性体验是形成悲剧意识的坚实基础,悲剧意识里的超越和抗争显示出感性生命的丰富与复杂.  相似文献   

7.
马丽敏 《社科纵横》2013,(2):100-103
2008年金融危机为华语大片文化诉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内在地要求华语大片担当起国家形象建构,文化输出的重任。危机前华语大片呈现出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缺乏、建构意识不足导致民族形象模糊,危机后华语大片在几部电影的成功上映后,在创作观念渐渐走向成熟,古装片的现实精神有大的进步,商业化元素的主流电影将大爱精神与平民意识交织融合。这不仅为华语大片找到了赢得市场的机制,更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文化输出做了有效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11):22-27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法律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心理基础。新时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境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多方面挑战。因此,针对性地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法律共同体意识,是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阶层归属意识及其成因分析--中国广州市居民的一项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晨 《浙江学刊》2001,(3):115-117
对于中国社会分层这一"社会事实",大多数研究者是通过"收入分层","经济分层","政治分层","职业声望分层"乃至"消费分层"等来加以探讨的.无疑,这种用客观社会指标来分析、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今后它仍然是揭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社会分层不单是一种社会事实,而且还是一种心理事实.也就是说,社会分层不但可以通过社会指标,例如,收入、财富、权力、声望、教育机会等来加以客观评价,还可以通过自我认定,进行主观评价,这也就是本文所讲的"阶层归属意识".具体来说,表现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本人所做出的阶层归属的主观认定,是归属于上层,中上层,中层还是中下层,下层等.显然,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存在,反映了用不同社会指标或综合社会指标来进行社会分层的这一社会事实;另一方面,这种阶层归属意识的本身又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心理存在.从现实上看,客观的社会分层与带主观色彩的阶层归属意识难免会有不一致,不重叠之处,尽管如此,阶层归属意识本质上仍是一种社会存在,是现实社会分层结构的反射物.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从阶层归属意识的角度,并根据1999年对广州市居民的有关调查,来分析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层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政治生活领域公民身份及其权利义务的主观反映,其特性随着个体与共同体关系变迁而变迁:希腊城邦富有参与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但缺乏独立自由观念;古罗马帝国消极服从、追求和平与稳定,但缺乏参与意识和公共美德;现代民族国家富有独立自主、自由、平等和权利意识,但沉迷于个人自由和疏于参与;全球化时代全球公民意识萌芽和发展,但目前依然以民族国家公民意识为主导意识.不同历史阶段公民意识所呈现出的变化和差异是公民身份制度变迁的主观体现,取决于人类物质生产水平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是人类主体性发展的历史体现.  相似文献   

11.
来玉英 《社科纵横》2008,23(8):120-121
原始先民萌芽中的"民本"政治意识中蕴含了丰富的准公共关系思想,本文从原始"民本"政治意识开始萌芽和通过历史资料对黄帝、尧、舜、禹为政须重民政治意识的记载,以及在原始民主制度与夏王朝国家制度的交汇中原始民主制度"重民"政治意识的绝对体现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以民为本"、"爱民敬民"、公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始先民"民本"政治意识中的准公共关系思想,对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明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时代价值,现实和历史交融的情景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加强个体情感空间的主体构建和客体交融,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空间。因此,立足于《这边风景》中个体范式的情感转变,将个体情感和民族精神熔铸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贯彻落实到现实个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范式传承中,进而实现主客体间以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价值意蕴、逻辑关联、广阔平台和实践路向等认同基础上的个体情感、民族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的双向互动。在情感认知、价值判断、行为准则和精神传承等维度交织交融的基础上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空间的内在机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空间的坚定内燃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使公民的国家意识发生了变化.网络社会中公民国家意识的消解表现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意志、社会行为等方面.网络社会中公民国家意识消解的缘由是:国家的政治主导力下降、经济自主性动摇、文化认同感削弱、社会系统化分裂.在网络社会中重构公民的国家意识,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重视网络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增强网络技术的创新力,凝聚民族文化的核心优良传统,建立网络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9):83-85
公民意识与法治社会是一对相辅相成关系,公民意识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发展,法治社会的成熟程度有利于提升公民意识的水平。但是现实社会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特色发展状况中,公民意识受到传统伦理道德和当下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公民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健康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法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日本最重要的思想史学家之一丸山真男在战后初期围绕民族主义的一般理论与日本民族重建的现实课题写作了大量文章。在其中,丸山真男指出民族主义运动的精神动力之一是非理性的民族情感。如果任由这种民族情感不断膨胀,民族主义将会变质并最终堕落为帝国主义。因此,民族主义必须借助民主主义的力量化解民族情感的狂动,完成"民族主义的合理化",并最终获得理性的自我治理精神。丸山对民族主义内在非理性要素的警惕直面了现代性的危机,其"民族主义的合理化"呼吁,不仅是战后初期的日本,也是整个现代世界的思想课题。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10):48-51
马克思恩格斯从"虚假意识"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层面对意识形态作了基本界定。无论是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都根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性是意识形态最基本的属性。意识形态的实践性不仅体现为实践是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更体现为作用于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内在诉求,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最终表现为诉诸实践的效力。从实践性上把握意识形态的两重内涵,可以看出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现实的颠倒和遮蔽,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物质生产实践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意识形态赖以生存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意识在不同领域的涵义是不同的,东西方对意识的理解也有着差异性,对意识的概念是一直存在着争论。在精神卫生领域,意识是个极重要的概念,它并不为意识存在与否的讨论所困扰。在神经学理论中意识可以遗传,受母亲的基因影响,环境对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意识永恒存在,可以因各种原因被重叠、掩盖或者忘记,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又可以重新被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19.
温克尔曼通过对希腊艺术的静谧、平和、沉静等特征的分析,创建了古典意识这一美学概念.他的古典意识概念以批判巴洛克传统和建构德意志民族审美文化为立足点,不同于法国为中心的面向古罗马的拉丁古典主义传统,温克尔曼古典意识是对古希腊传统的回归,古典意识的理论核心在于他对古希腊艺术的原型性与典范性的肯定,这种希腊寻根的意识对于德意志民族文化和美学理论建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大一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一统思想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司马迁就具有这一思想.他的大一统思想包括民族大一统思想、疆域大一统思想和政治大一统思想等,这一思想在史学上表现为“通史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