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袁枚的《新齐谐》(即《子不语》)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两书的著作时间孰先孰后?有一种说法,《新齐谐》迟于《阅微草堂笔记》。如薛洪勋等人选注的《明清文言小说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序言”中说: 先是《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昀,出于清廷的政治需要,对《聊斋志异》表示不满,并将其摒弃于《四库全书》之外,接着又自撰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五种,企图抵销《聊斋志异》的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随后,当时的文坛领袖袁枚也写了一部志怪小说《新齐谐》,企图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鼎足而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孤愤”的内涵不知溶入了多少文人的生命体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视为一部抒发孤愤之代表作。具体说来它分为三个层面:苦闷、孤独、期待。蒲松龄的苦闷来自于他最切身的生活遭际和磨难。他把寻常百姓的悲欢离合纳入人生的困厄,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展现,表现了对封建日常行为规范的拒绝。孤独是《聊斋志异》中主要群体形象——士子们的主要精神特征,要超越孤独。士子们只有在鬼域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并确证自我价值。美丽多情的狐女对于士子们来说负载着一种象征意义,她们的以身相许表现了一种价值认同,体现着一种价值实现。在《聊斋志异》中,作者对“知己”的期待心理也是很强烈的。男女友谊的讴歌,男女情爱的礼赞,使作者获得了心理补偿,获得了生命的永不沉沦。  相似文献   

3.
李金佳 《学术交流》2006,(1):172-174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最佳范例。考察蒲松龄笔下的暴力如何写出,同哪些题材相关联,又被放置到怎样的伦理框架中思考,对探讨《聊斋志异》的叙事手段有着重要意义。酷刑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母题,复现于全书80余篇作品中。按照刑罚背景的不同,《聊斋》中的酷刑可以分为三类:阴曹之刑、衙门之刑和闺闼之刑。作者在处理这三类题材时,写作手法和伦理观照虽不尽相同,但总把“酷”与“异”钩合,由“酷”入“异”,以“异”养“酷”,写感官而离感官,让读者在回味中蓦然体察到“力”之暴残,制造一种“意酷”的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对元代现实主义戏曲大师关汉卿的著名悲剧《窦娥冤》的研究和评论中,对其第四折,即鬼魂出场,清官伸冤的描写,历来存在着比较激烈的争论。肯定者认为这一折戏通过运用浪漫主义艺术手法,较好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理想,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全剧的思想性;否定者则认为,这一折戏主要通过鬼魂出场,清官伸冤的描写,使全剧获得大团圆的结局,因此,实际上是削弱了全剧的思想性。这一争论直接涉及到中国古典悲剧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即“大团圆”的结局模式,这是很值得探讨的,本文拟从对《窦娥冤》这一著名悲剧第四析的分折中就中国古典悲剧的结局模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5.
骆宾基,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位东北作家。对于他及其作品,文学史没能给予足够的评介,特别是《老女仆》(以下简称《老》)这一短篇小说,几乎被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者忽略掉了。笔者认为《老》可堪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短篇小说的杰作,至少在某些方面能与一些优秀作品相媲美。以叶绍钧“为人熟知的优秀”名作——《潘先生在难中》(以下简称《潘》)为比照可以作很好的说明。《潘》是叶绍钧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写于1924年11月。它以军阀混战为背景,主要刻划了一个苟且偷生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而《老》则是骆宾基写于1942年冬的短篇小说。它是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香港为历史环境,主要塑造了一个由麻木、懦弱到觉醒,反抗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乍看上去,这两篇小说  相似文献   

6.
现代著名作家丁玲早期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末,发表在1928年2月《小说月报》第19卷2号上。它一问世,犹如“抛下了一颗炸弹”,“震惊了一代文艺界”。对于这篇小说的评价,主要是莎菲这一形象,60多年来,毁誉褒贬,莫衷一是。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对作家笔下的莎菲形象,及这一形象所联系的时代作以简略分析。《莎菲女士的日记》所反映的是20年代中期,即“五四”退潮至“大革命”前夜这段时期的社会一角。作家提笔塑造这一形象时,正是“大革命”失败不久、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阵营内部也出现种种复杂的矛盾之时。时代的危机感,社会的重压感,“五四”以来一度得到的自  相似文献   

7.
从海底龙宫到大观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瑞芳 《学术交流》2006,(2):162-167
《聊斋志异》的海底龙宫和《红楼梦》的大观园都是作者心目中的乌托邦,是作家创造出的理想世界,又都因理想世界的丧失而更加悲哀。《聊斋志异》的乌托邦华严楼阁弹指立现,《红楼梦》的乌托邦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旧址新园;聊斋乌托邦跟现实截然不同,红楼乌托邦跟现实犬牙交错。红楼“真真假假”和聊斋“幻由人作”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8.
1 谈到我们对上古史的更新认识,首先,就是黄帝,是不是确有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第一个提到的就是黄帝曾和炎帝在“阪泉”发生过的三次大战。“阪泉”是北京市官厅水库以北地区的古称。过去旧史学界都认为这是春秋战国以后的“神话传说”,甚至有的讲到黄帝,说这是秦汉以后才出现的传说人物,认为中国上古史是“层累”建设起来的。这是前辈历史学者顾颉刚氏的著名观点。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认为不是。这是因为,除了《五帝本纪》、《竹书纪年》、《帝王世纪》之外,关于黄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了。在黄帝与炎帝“阪泉”三次大战之前,黄帝还曾经作过未知吉凶的占卜,《左传》僖公十三年就有关于这个占卜的记叙。可见这个黄帝并  相似文献   

9.
《狂人日记》问世以来,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著,但绝大多数是阐释小说的思想内容的,而忽视了对其艺术方法和特色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造成人们未能确切认识和深刻领悟《狂人日记》思想命意和创作意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多年来存在的关于狂人形象思想特质的歧异理解和有关争论,也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近年来有的论者认为,不弄清《狂人日记》的艺术方法和艺术特征,就不能正确认识狂人形象、乃至小说思想。这个意见是很值得重视的。 《狂人日记》究竟采用了何种艺术方法?研究者先后提出过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并用”了现实…  相似文献   

10.
寓言是什么?照字面来解释,就是“寓意于言”。一个人想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说给别人听的时候,就编一个具体形象的小故事,让听的人从故事里体会道理。这种故事就叫寓言。它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尖锐泼辣,生动活泼,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从文学史来看,寓言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它的产生比小说剧本都早。外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印度有《五卷书》(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最早的寓言集),希腊有《伊索寓言》。我国二千多年前,在《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列子》等书中,都有丰  相似文献   

11.
称“短篇小说之王”的《聊斋志异》 ,在其四百多篇故事中 ,涉及甘肃的竟有七篇。这大概是一般人所不曾想到的。而且 ,这些篇章中既有着蒲松龄所精心创作的故事 ,也具有一定的写实成分 ,因而 ,无论从文化蕴含还是艺术成就的角度来说 ,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一 )《聊斋》中涉及甘肃的七个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对有关甘肃的奇人异事的记载 ,如《杨千总》、《土化兔》。《杨千总》写毕民部公 (按 :即毕自严 )“即家起备兵洮岷时” ,有千总杨花麟来迎 ,途中见一人遗便路侧 ,杨即飞矢射去 ,正中其髻 ,“其人急奔 ,便液污地”。此…  相似文献   

12.
<正> 解放以来的一些论著中,有的认为宗法制起源于宗庙之制或宗法产生于祭祀,有的认为“保留与淘汰的法则,即所谓宗法”,有的认为宗法制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有的说“宗法的维持,主要靠传统习惯,不能用阶级统治来解释”。这些看法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中间人物”论,是林彪、“四人帮”蓄意炮制出来,为其“文艺黑线专政”论服务的理论支柱之一,理应彻底推倒。因为,这一个谬论,其源出于文化大革命前我国文艺战线曾经批判过的所谓“写中间人物”主张,所以,要彻底推倒“中间人物”论,一直是大家认为最棘手的问题。粉碎“四人帮”两年多以后,有的同志写文章仍然认为对所谓“写中间人物”的批判是批对了的,那末“写中间人物”究竟是不是“右倾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谬论,邵荃麟同志是否提出了一个“资产阶级文学主张”?大连小说会议是不是“黑会”?我们认为,有必要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进行公开讨论。  相似文献   

14.
我在《对“调解为主”的质疑》一文中,认为“调解为主”这个提法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需要予以修改。对此,唐德华同志提出异议,认为民事审判工作应当坚持“调解为主”。我在学习将要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同时,读了唐德华同志的这篇文章,觉得还有一些分歧的意见须继续商榷。唐德华同志认为,“各边区政府和抗日根据地的民事审判工作,根据当时提出的‘调解为主、审判为辅’的方针,积极开展法院调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与事实不完全符  相似文献   

15.
郭芳 《东西南北》2011,(22):68-70
在一部英国人写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里,“香格里拉”被描绘成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圣土。 从此。“香格里拉”成为西方世界里“世外桃源”的代名词。这后来被《不列颠文学家辞典》认为是该小说最主要的功绩之一。  相似文献   

16.
南齐诗人谢朓在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这是谢眺山水诗中的名篇。全诗写春日黄昏登山所见的美景,以及遥望京邑金陵时所引起的思念故乡之情。“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的两句。这两句诗,通过新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春日傍晚时天空、江面的壮美景色。上句诗写仰望所见,用“绮比喻晚霞,描画出它绚丽夺目的色彩。下句诗写俯视所见,用“练”来比喻江水,表现出春  相似文献   

17.
1994年4月底,广东省、广州市“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理论研讨会在番禺市举行,现将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观点述要如下:一、坚持用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与会同志认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关于“两手抓”有无结合点以及结合点是什么的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两手抓”必定有结合点,如何理解结合点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领导素质是结合点;有的认为有关机制是结合点;有人认为民族素质是结合点;也有人认为人的素质是结合点,这几种结合点最终都会落到人的素质上.广东、广州在“两手抓”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这是与会者一致肯定的.但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认识上和行动上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体现在片面地看待“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归纳起来有“自然论”、“代替论”、“先后论”、“无关论”、“无用论”、“敷衍论”、“畏难论”、“等待论”、“贴钱论”等观点;行动上的问题主要是重口头轻投资、重突击轻平时、重眼前轻长远等“九重九轻”的失衡做法.这些认识和行动虽然不是普遍问题,但也极需逐一加以改进和解决,否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然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8.
孙红丽 《社科纵横》2005,20(2):168-169
《聊斋志异》和《浮生六记》都是以塑造个性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来主张男女爱情的自由和平等,具有不同于封建时代情欲的特征,带有个体意识觉醒的因子,从而表征了封建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某些征兆。同时,从《聊斋志异》到《浮生六记》还使文学作品中的情欲描写实现了从荒诞恋情到现实婚恋的转变,在现实意义上表明了新的情感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50年代我曾写过一篇谈《七侠五义》的文章,曾论及侠义公案小说所具有的特点。但那篇拙文重点是放在关于“侠”的性质的探讨上,对清官问题谈的不多。近年来,全国各出版社争相刊印大量的公案小说,流传甚广;而街头巷尾众说纷法,往往莫衷一是。这就也使我对清官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思考。现在仅就社会上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粗略地谈一点地意见,向广大读者请教。过去我们一谈到封建时代的著述.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学术论文.都必不可少地强调一个观点.即这些书的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具体谈公案小说,则是做为书中主人公的清官),都是站在…  相似文献   

20.
<正> 《九歌》中《山鬼》一篇,无论是本事的考索,还是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认识,还是在内容的理解上,学术界都存在着较大分歧。有的论著中对其中某些方面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如郭维森先生的《<九歌·山鬼>与望夫石的传说》,揭示出了《山鬼》深厚的思想和感情的蕴含,先得我心。再如陈子展先生的《楚辞直解》,关于《山鬼》本事的解说及其说逐步形成过程的论述,均较前人有所推进。根据这些研究,似本文不必更费笔墨。而实际上,因为目前的研究未能对该诗的有关问题作通盘的彻底的解决,所以以上所举之精当见解,仍然被淹没在各种纷杂的歧说之中,而并未能充分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人们仍在对有关问题进行争论。如聂恩彦先生近年有《<山鬼>的抒情主人公是谁?》一文,认为“在神话传说中,没有山鬼就是巫山神女的记载”,因而不能“人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