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叙论契丹本源于鲜卑宇文部.而宇文部,属东胡民族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大约自首领莫那时起,始居于辽西塞外,经过匈奴、东胡等民族系统间的融合,在十六国时期,宇文鲜卑已成为北方诸游牧部族中一支力量比较强大的民族共同体.库莫奚也同出于宇文部中.因此,诚如许多同志所考证的那样,契丹及库莫奚,在风俗文化的继承上,都有诸多与鲜卑或匈奴等北方民族的相似之处.但是,我们只能说,契丹与库莫奚的先世,都共出于东部鲜卑字文部这一民族共同体中.  相似文献   

2.
古代陕北是中华民族一角具有多元文化的兵燹战略要地,许多北方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这里,与汉人一同开发高原文化。譬如春秋的白狄,中世纪的党项毛人和鲜卑、女真、蒙兀室韦人等等,他们中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北朝和隋代的朔方夏州(今陕北靖边县境)鲜卑族宇文部的莫豆干家室中,宇文贵、宇文忻、宇文恺父子,就是比较突出的历史人物,也是我们研究陕北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论辽袭唐制     
契丹族源出鲜卑,是鲜卑宇文部的别支。北魏登国三年(389年)契丹为北魏所破,退败到黄河(西拉木伦河)以南,土河(老哈河)以北,从此契丹之名才正式见于史籍。 盛唐时期,契丹族仍处于落后的原始部落联盟阶段。可是这个民族,在发达的汉民族的封建文化包围之中和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冲击之下,主动接受了外来的影响,加强了与中原王朝和汉族人民的友好往来。经过顽强的斗争,很快使自己发展成为  相似文献   

4.
宇文部是魏晋十六国时期活跃于北方草原上的一个重要游牧部族,曾对北方草原以至中原地区的历史发生过明显影响。然而不论是古代史籍记载,还是近人研究论著,在宇文部的族属问题上却始终不尽一致,或曰其匈奴,或称其鲜卑。但笔者认为,此两说均于史实不符,因而有必要重新辨明。  相似文献   

5.
公元5世纪拓跋鲜卑族统治中心的平城,是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拓跋鲜卑定都平城后,从物力、人力、技术等各方面都对平城地区的农业经济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使平城的农业经济不仅得以开发,并呈现出相当程度的繁荣。平城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使鲜卑族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也是北魏政权能够武力统一北方,实现稳定统治的根基。  相似文献   

6.
历史发展到东晋(317—420年),中国东北地区鲜卑族各部落以慕容氏为盛,其渐渐统一了鲜卑族。由于两汉、三国、两晋时代鲜卑族逐渐开放,接受汉族人的一些进步文化教育,所以到慕容鲜卑时自然具备向中原学习的基础。慕容氏在政治上明确维护晋朝一统的思想,始终承认鲜卑地区是晋朝的一部分。其重用汉族贤人,使通朝廷,表白忠于朝廷的心  相似文献   

7.
拓跋魏系李陵之后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直到现在,鲜卑族的遗民,即锡伯族、还有八万六千余人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北京、台北等省市自治区。拓跋鲜卑顾名思义原来是从鲜卑族分化出来的一个部落。因为古代有以部落为姓氏的习俗,所以也简称拓跋氏,即以拓跋为姓的氏族。一般地说,我们现代人总认为南北朝时期的拓跋魏王朝是拓跋鲜卑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汉族毫不相干。但是清朝却有人持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对待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的先进文化采取什么态度,是影响民族文化能否得到延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古代的蜀族,妄自尊大,封闭排外而导致蜀族消亡;鲜卑族妄自菲薄,对外来文化盲目趋同,也导致鲜卑族消灭;而吐蕃族则能保持民族自尊心,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为己所用,使得吐蕃沿着本民族的轨道发展壮大,从而成为今天的藏族。中国古代这三个民族的兴亡史,就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9.
史书记载的五处鲜卑山事实上是三座山,即鲜卑族的发源地,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大鲜卑山”;慕容鲜卑部落联盟聚居地,位于朝阳附近的鲜卑山,以及吐谷浑部落联盟的聚居地,位于敦煌附近的鲜卑山.这三座山不仅是鲜卑族兴起和发展不同阶段的直接展示,更是鲜卑诸政权兴起和发展的摇篮,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走向有着重大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论述鲜卑族的历史走向及其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出自东胡族的鲜卑诸部,除与鲜卑本部互为融合外,也融合于匈奴、丁零、高车、蠕蠕、突厥、羯、羌、氏等。至于与汉族的融合,就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11.
试论慕容鲜卑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的慕容部在同匈奴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因而能入主中原,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家。  相似文献   

12.
史书记载的 “鲜卑山”共有五处,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五处“鲜卑山”实际上指的是三座山,即鲜卑的发源地、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大鲜卑山”,朝阳附近、混有乌桓、匈奴部落的慕容鲜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和敦煌附近、以鲜卑为主体,包含乌桓、匈奴及氐、羌部落的吐谷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这三座山不仅是鲜卑族兴起和发展阶段的展示,更是鲜卑诸政权的摇篮,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鲜卑这个民族,东汉以前和中原王朝是没有过接触的,《史记》、《汉书》中都不曾提到它,东汉初年才开始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东汉的鲜卑主要有两个系统:起源于蒙古草原东北角的拓跋鲜卑,东汉时向南、向西进行过两次大迁移,后来建立北魏王朝,历史学上称为“北部鲜卑”。在蒙古草原东南部发展起来的鲜卑人,东汉桓灵时曾建立以檀石槐为首的部落大联盟,习惯上称为“东部鲜卑”。下面我们探讨的即是东部鲜卑的起源问题,文字上一般仍使用魏晋以来汉文传记中“鲜卑”这个名称。 一、关于鲜卑起源的各种说法  相似文献   

14.
鲜卑婚俗在唐代的发展姜观吾唐代婚俗大都来自鲜卑,且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点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来考察。一、婚制方面三、鲜卑族婚姻,无论在择偶或结婚等方面,都比较自由。如防开皇初“乐平公主(周宣帝的皇后,隋文帝长女)有女娥英、妙择昏对、敕贵公子弟集弘圣...  相似文献   

15.
锡伯族源考     
锡伯族源问题,至今仍是民族史研究中的疑案。有的研究者认为,锡伯族与满洲同源;有的认为,“锡伯族与鄂伦春族同祖”;也有的则认为,锡伯是鲜卑的后裔,(即东胡的一支),笔者同意后一种说法,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论证。一众所周知,鲜卑是东胡的一支。东胡并非单一民族,是华夏人对蒙古东部地区各族的总称。服虔说:东胡“在匈奴东,故曰东胡”。东汉来年,东胡为新兴的匈奴族所  相似文献   

16.
北魏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后,二者在对待民族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的态度不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不同,收到的政治效果也不同。东魏北齐大力推行鲜卑化政策,导致鲜卑族和汉族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在政治上败于西魏北周。西魏北周推行"外鲜内汉"的"关中本位政策",成功地促成了鲜卑文化和汉文化的结合,促成了鲜卑族和汉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史书中详尽记载的鲜卑神话共有三个,其一为鲜卑人投鹿侯之妻吞电生下鲜卑部落联盟第一任首领檀石槐,其二为拓跋诘芬与天女相合生下拓跋部始祖拓拔力微,其三则是天降神童成为乞伏部落联盟的首领。通过将这些神话与当时鲜卑族历史相联系可以发现,吞电生子的神话是为了隐瞒檀石槐私生子的事实,天女之子是为了解释拓跋力微母族消失的原因,而天降神童则是说明乞伏部之强大,展现其顺利统辖四部之功。  相似文献   

18.
鲜卑族是北方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建立过较强大的北魏政权。它在北方地区能够建立北魏政权,并且强盛一世,主要是依靠他们原有的较发达的畜牧业以及入主中原以后接受汉族发达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本文以较详实历史记载、出土文物,试述了鲜卑族发达的畜牧业经济以及农业的兴起和手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北朝时期,鲜卑族妇女在婚姻和爱情观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们于婚前、婚后选择伴侣比较自由、随意,贞节观念极为淡薄。这与鲜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残存的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缺少礼教的约束及妇女拥有较高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和亲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而魏晋时期的和亲更具特色,但迄今却无专文论述。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并对其中有关问题予以考述。 一、轲比能与步度根的和亲 轲比能与步度根都是鲜卑族。东汉末年,鲜卑族首领檩石槐(136—181年)统一鲜卑各部,立庭于高柳北弹汗山。其统治区域东西一万一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汉患之,桓帝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