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经济人假说的理论回顾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假说自18世纪末斯密提出“经济人”思路以来,经历了由“古典经济人”到“新古典经济人”再到“新经济人”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人”完全依赖于功利主义得到的学说而发展,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人”则逐渐脱下了功利主义道德经济论的外衣,日益被抽象为数学晶体式的理性经济人。近30年来,经济人假说在非经济领域得到拓展。尽管经济人假说常常遭到非主流经济学家的批评和责难,但其顽强的生命力却带给人们多种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法经济学的理论前提理性经济人,即个人利益最大化之“理性”进行经济史上的梳理,把经济学上的理性回放到哲学的视域中,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法经济学之经济理性进行了粗浅的分析.认为经济理性在近代被膨胀为追求最大效用的工具,经济人被转化为一种理性选择概念,市场被视为一种计算手段和机械结构。  相似文献   

3.
新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经济人假说,充分论证了“经济人”的理性是如何追求并达到自利目的的。“理性经济人”使得经济学理论研究更趋“科学”化成为可能。然细究“理性经济人”的内涵,我们发觉颇值推敲。  相似文献   

4.
以波斯纳为代表的芝加哥法经济学坚持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理论,可以说,二者的理性人假设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但作为芝加哥法经济学个中翘楚的波斯纳,他的法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并不是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复制品。在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广泛受到质疑时,波斯纳并未置身事外。面对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越来越弱的现实以及理性反常现象的挑战,波斯纳与时俱进地通过增设一些附属假定来保护理性人假设的内核,从而实现对理性人假设的现实修正以促进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引起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破产,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滞胀并存”危机的出现又结束了凯恩斯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新古典化趋势,尤其理性预期学派几乎全面复兴了新古典经济学。但是,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各种痼疾,主流经济学的这一新古典化趋势,同样提不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药方,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凯恩斯主义。  相似文献   

6.
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引起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破产,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滞胀并存”危机的出现又结束了凯恩斯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新古典化趋势,尤其理性预期学派几乎全面复兴了新古典经济学。但是,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各种痼疾,主流经济学的这一新古典化趋势,同样提不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药方,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凯恩斯主义。  相似文献   

7.
"理性经济人"假设与新制度经济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从亚当.斯密以来,“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在很长时间里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假设之一。而新制度经济学在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的同时对这种假设做了批判与重新界定,使经济理论对人的研究更接近于现实的人,同时也对制度如何更好地安排从而更符合理性人的要求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完全理性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在完全理性假设基础上进行的模型分析和逻辑推演一直伴随着学界的反思、质疑,甚至挑战。基于对理论演化与实践发展的论述,阐明了有限理性学说的成长与发展在体现经济学理论诉求的同时,动摇了主流经济学之根本,开辟了对经济行为决策的组织内研究。而从有限理性延展出的对经济学伦理考量的复归,对经济理论和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古典决策理论中“完全理性”假说的不足,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说”。关于有限理性的原因争论很多,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有限理性的内在心理根源:决策者感知觉和记忆能力的有限性、注意资源的限制、思维的偏误、情绪等造成决策者的有限理性。有限理性可以分为“理性不能”和“理性不为”两种。  相似文献   

10.
古典经济理性理论在两个方面一直存在着解释力不足的难题,其一是如何解决利益通约性问题,即不同主体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对利益在质与量方面的理解如何通约;其二是如何解释利他的行为。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得经济理性理论可以对这两个问题作出有力的回应。但面对"什么是更值得过的生活"这样的学理问题,经济理性解释理论本来在诸多情况下就缺乏说服力,将其置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野中进行审视,解释力不足的问题则更为凸显。认知神经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的跨学科研究表明,经济理性与道义理性的对接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11.
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不仅无法解释由“囚犯困境”所引发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悖论,也无法解释现实中行为主体在“囚犯困境”情境下对合作行为的选择。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总是将追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等同于理性,进而再把实际行为等同于理性行为。其实,不仅人类寻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且对利他行为的追求也是理性的。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体现出理性“经济人”与理性“道德人”的双重性。对“囚犯困境”悖论的解决应该引入道德维度,引入理性“道德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公共行政:"经济人"假设的适应性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世纪后期以来,用"经济人"假设对公共领域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做出"科学"解释成为一种时尚.它不仅是一种得到广泛认同的理论思潮,而且对于70年代后期以来的行政改革有着巨大的影响.许多行政改革的模型,都是根据这些理论做出的设计.但是,"经济人"假设以及在这一假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不过是近代以来个人主义方法论原则的极端化发展.结果,它使近代经典理论中的合理内核丧失了,虽然它在理论上实现了建立统一范式的目标,但在实践上却潜藏着以人的自私自利性征服公共领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理性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在这一假设下,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极度理性的,人的情绪和感情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极其有限。但研究者在研究市场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以此假设为前提的数学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许多现实中的经济活动。因此,大量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从人们的心理、行为角度出发,考虑人的感情因素和情绪因素对市场中经济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经济人假设"中的"自利"和"理性"都具有不可检验性和非现实性,因而"经济人假设"历来是经济学界一个永久的争论话题.提出用"动态发展的广义经济人假设"来取代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并依然沿用"自利"和"理性"两内核,只不过引入"广义自利"和"广义理性"的概念,而且强调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广义自利人"和"广义理性人",这一新的视角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决策者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只是人类的理性本性之所在,决策者在各种现实约束条件下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利益只是决策者价值判断准则体系中一部分,尤其在纯经济决策中,经济利益是价值的主体,但并不排除其它非理性价值因素对决策者价值判断的影响。现实的决策价值准则体系既包含理性的经济利益,也包含非理性的情感偏好、习俗、文化、宗教等因素;决策者的决策能力既包含理性认知能力又包含非理性认知能力。理性认知能力不仅是有限的(西蒙的假设),而且还是动态变化的。非理性认知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性决策不可或缺的要素,与理性认知能力一样,非理性认知能力也具有变量特征,它同样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此,基于“现实”假设的决策理论,遵循受现实约束条件限制的最大化原则,决策价值准则体系既包含经济理性,又包含其它非理性因素,决策思维方式既包含理性的逻辑思维又包含非理性的感性思维,基于“现实”假设的决策理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者风险偏好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为金融学是在质疑经典金融理论关于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风险回避和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特征的前提假设中产生的。面对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行为金融学引入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与范式,指出投资者在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由于个体认知方式与价值判断的不同,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而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前提假设。因而投资者并不总是理性的,其行为经常出现非贝叶斯法则预期、风险追求和期望值的多样性。行为金融理论关于投资者风险决策偏好不完全理性的观点将为我国不够成熟的证券市场防范风险,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管理对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理性经济人假定的制度规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假定出发,必然的逻辑结论是:无论生产是否社会化、产品的消费是否有可分性、排他性,建立在彻底的私有产权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是最理想的社会经济制度。因此,理性经济人是一个具有明确制度规范意义的分析假定。但这不是一个合理的理论抽象,它难以说明人的需求的形成及其发展,以及它和社会历史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导致了新古典经济学成为一个虽精致却又严重封闭的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隐含假设,是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但现实中的人做不到完全理性。西蒙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项目评价与决策的有限理性有多种表现。决策的三要素——目标、方案、决策行为,都很大程度地受到有限理性的影响,并会导致一定的决策效果偏差。有限理性对于不同类型项目的影响方式又有着重要的差异。为应对有限理性的消极影响,应对决策活动进行一些规制:首先,调整决策预期和决策行为,既然最优选择可遇不可求,能够获得满意方案即可;其次,在决策方式上,灵活地采取诸如群体决策、集中/分散决策、柔性决策等方式,来尽量消除有限理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运用税收自愿论、功利主义伦理学和心理契约理论分析"搭便车"造成的虚假的需求曲线问题。指出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一个研究市场中的私人行为,主要关乎私人决策,一个是政治程序中的公共选择,属于公共决策,人的行为和动机应有一定区分。与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有所不同,公共财政学的初始假设不应是单纯的经济人,而应该是与政府有着成熟稳定的心理契约,有一定社会责任感,且拥有较多理性成分的理性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搭便车行为及其所引发的需求曲线的虚假性质,并彻底解决公共财政学理论基础的不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20.
消费和储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构成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生命周期理论在对凯恩斯消费储蓄理论哲学批判的基础上,把跨时消费引入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中,使对消费和储蓄问题的研究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有科学性;生命周期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分析具有极强的阐释力,因为该理论认为一个典型的消费者在安排消费和储蓄时,是从其整个生命周期以追求跨时消费平滑来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已形成了中国式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为规范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储蓄行为,引导消费和储蓄行为合理化、科学化,应该以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之成为既能体现社会公平又能促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制度体系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