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宽容的福报     
爱出者爱返,福出后福回。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所谓"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人生在世,处世要宽容,做人更要宽容。汉宣帝时,有一位丞相叫丙吉,这个人人  相似文献   

2.
270多年前的一部幻想小说《格列佛游记》,里面有这样的科学研究描写他惋惜世界上利用蚕来抽丝相沿已久,这是个极大的错误,因为许多昆虫的本领远远超过了蚕,它们既懂得纺又懂得织。数学教授让学生空腹吞食一种饼干,饼干上面写下了各种命题及其证明方法。教授希望饼干消化后,最终能够融人学生的大脑。不过此实验目前还没有完全成功。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2):93-97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都是孔子所说。前一句话的意思是士人在天下有道时就入仕,在天下无道时就隐居。后一句话隐含的意思则是士人在天下无道时应积极入仕,改变现状。于是有人认为孔子的入仕观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实际上,这些人没有从"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语境出发,断章取义,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这句话摘自《论语·泰伯》"笃信好学"章。在此章中,孔子主张士人无论在何时都要以天下为己任,坚守儒家之道。在天下有道时,局势安稳,士人自然应该入仕;在天下无道时,局势动荡,政情复杂,士人必须认真思量,择机而动。在天下无道的前提下,士人在没有找到有道之邦时就选择隐居,避免降志辱身;在找到有道之邦时就积极入仕,救世济民。这才是比较完整的孔子入仕观。如果孔子主张在天下无道时士人唯一的选择就是隐居,那么孔子和那些在乱世中选择冷眼旁观的隐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相似文献   

4.
在中西方教育史上,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伟大的教师形象,对后世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善于倾听的教师,有值得称道的教学倾听实践。从倾听目的、倾听态度、与言说者之间的关系、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四个维度,对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典型教学片段及相关材料进行比较与分析,有助于深入思考当今教学倾听的若干问题,从中获得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孔子之前时代教育关系的成立来源于行政命令或家族办学,本质上是从熟人关系直接派生出来的。与之前教育形式相比较,孔子与其学生的关系最初具有陌生人性质。通过教学活动,他们最终转化为熟人性质甚至是拟亲人性质的师生关系。当拟亲人性质的师生关系出现时,容易蜕变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然而孔子与弟子之间形成的却是道义共同体,从而形成了人际关系中崭新的一伦———“师生”,奠定了古典时代师生关系伦理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6.
电影《孔子》的上映,引起了很多人对了解真实孔子的兴趣。因为时代久远,已无法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但我们从历史典籍中可以了解一些有关孔子的真实情况。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相似文献   

7.
正对中国人来说,养生已经远远超过医学、健身的范围,与传统哲学观完美契合,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底层思维逻辑,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普遍观念。第一天,郑洁就后悔了。痛苦排山倒海而来,她有点吃不消。先是感觉头晕无力,后来,脸上也觉得干燥,一搓,皮屑就下来了,嘴唇也开始爆皮。中午,她睡了一觉,醒来依然没有好转,"洗头时,感觉腿都软了"。郑洁说,当时她就想,"好好吃饭多好,干吗要遭这样的罪?"  相似文献   

8.
当计算机第一次出现时,一些设计者只把它们看作是机械地进行大量数字运算的机器。难怪人们把这些机器称作“计算——机”。然而即使在那时,一些人也已设想到现在被称为“人工智能”计算机的出现。他们认为,计算机不仅能够进行数字运算,而且有可能模拟人类思维的过程。今天,在我们周围出现了这样多的自动记数器、工业机器人,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人工智能所取得的进展已远远超过实际情况。然而,许多“计算机专家”却仍然认为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人有四种类型,第一类是贡献大于索取的人,他们的一生,对社会的进步发展贡献很多,已远远超过社会给予他们的报酬;第二类是贡献和索取大体相等的人,他们为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和社会给予的报酬大体相等;第三类是索取大于贡献的人,他们向社会索取的已超过他们为社会所作的贡献;第四类是纯索取不贡献的人也可称作纯消费人。每个人都可对照一下,你属于哪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申鹏宇 《学术交流》2012,(5):130-133
孔子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我们今天重新检视孔子的思想发现,孔子面对时代课题———周文疲敝提出的解决之道所树立的宏规,一直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影响了两千多年中国人心灵的塑造。孔子在解决时代问题上继往开来,承认周文的礼乐价值,同时又对其改造,疏通文化生命,指点内在的人心。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精神开始自觉,文化价值载体从群体转向个人,关注重心从"天"向"人"转化。在德性人格的成就上,孔子确立的一个人的人格应具有内在人格世界的深度、天人相通的高度、成己成物的广度三种维度,明确了人格塑造的方向。孔子在对中国文化的塑造上且破且立,既破除了人生在世的生理、地域等的限制,又贞定了人生应以成圣为方向,同时标示了儒家之道在世俗的人伦日常中展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公司治理的客体,处于公司治理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地位.董事及董事会不可能具有独立性或中立性,这是由每位董事与生俱来的身份差异决定的.现行公司法一味强调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而相应的董事选举制度设计并不支持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致使董事角色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应明确承认不同类型的董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名选任,并由提名人对被提名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洪 《日本学刊》2006,(3):32-40
日本民主党作为最大的在野政治势力,十年来一直在日本政治局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4月,民主党因“伪造电子邮件”的政治败笔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整合,素以手腕老辣、信念坚毅著称的小泽一郎终于走上前台。随后,作为两大保守政党间新一轮较量的千叶县国会议员补选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胜利结束。民主党的变化给日本保守政治局面带来新的波澜,但无论是对于民主党还是小泽一郎来讲,只有主张相对温和与稳健的内政、外交政策,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9,(11):104-109
历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融合,是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推进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科学与中共党史研究的交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乏从整体上关注和审视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因而,通过研究个案的学术史梳理和考察,为不断深入推进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提供新思路。这是不断完善党史研究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8.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事这一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科学判断。面向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吴占军 《日本研究》2007,44(3):71-76
经历了黑船袭击阵痛的日本,很快确立开国思想.仔细分析幕末日本的对外意识,从其最初就与东亚"华夷秩序"保持暧昧关系,到"脱亚入欧"醉心于西方列强制定的弱肉强食原则,最终发展为走上侵略亚洲、争霸世界的军国主义不归路,可以得出日本这一选择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