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叔伦诗杂考熊飞唐戴叔伦诗,《全唐诗》收录了两卷共二百八十一题二百九十九首又两首诗的五个零句。这近三百首诗,窜伪情况极为严重。此种情况,明胡震亨便已注意到,胡氏《唐音统签》将戴叔伦作品分为三类:一是见于唐人选集、宋人选集及明初高《唐诗品汇》诸编“确然...  相似文献   

2.
敦煌伯3619唐诗写卷校录平议徐俊敦煌伯3619唐诗写卷收诗之多,仅次于伯2555唐人诗文选集残卷和伯2567.2552唐入选唐诗拼合卷,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王重民先生《补全唐诗》(《全唐诗外编》第一编)从本卷中辑录佚诗一首 ̄①,黄永武先生《敦煌伯...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农事诗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丽  杨亚军 《唐都学刊》2005,21(3):152-155
农事诗是古代思想文化的载体,是古代农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统治者实施管理的有效途径,是珍贵的信史资料。从《诗经》到清末,农事诗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以周原贵族巡田、祭祀、祈求丰年为主,更多地传递出官方信息;汉至唐,以文人士子描绘田园美景为主,是田园诗产生、发展并在艺术上达到最高峰时期;宋元明清,是农技诗与田园诗共同繁荣的阶段,农技诗的出现,表明农业在诗歌中的地位由被动的从属地位上升到主动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9,(9):96-102
《诗经》中有大量的反映战争的诗篇,这些诗篇大多产生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笔者重点论述了《诗经》中与陕西有关的战争诗所涉及到的周代军礼、车马、兵器、军队三官等方面的情况。旨在说明周人对礼的崇尚与认可,同样体现在战争中。一方面表现为战争诗中对车马、旌旗、鼓金等相关器物饱含感情的描写,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这些器物背后所代表的纪律和秩序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诗经》农事诗充分体现了周代重农思想。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组织以提高生产水平、将农事与祭祀紧密结合以提高农事地位、强化民众对农事的归属感以激发精神力量,是重农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将农事上升到政治高度,视为立国之本;将重农与德政联系起来,实现农德并重,是周人重农思想的两大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6.
王重民先生《补全唐诗》及《补全唐诗拾遗》“据敦煌残卷补了《全唐诗》的一部分。”由于在敦煌写卷中“古典文学作品之内,诗的数量最多,也最难整理”(补全唐诗序言),因而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唐人佚诗,尚未得到辑录。今就个人所见敦煌遗书,将未录于《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及整理敦煌遗书之诸家著述中的唐人边塞佚诗,辑补如次。  相似文献   

7.
胡安国《春秋传》大量征引诗小序,不仅用其史事,亦用其褒贬、义理,甚至依据诗小序推知周代礼制。诗小序包含的史事、褒贬与其他文献的记载不尽相同,甚至不见于其他历史文献。胡安国采信于诗小序,来源于用而不疑的传统。"疑序""废序"之声倡自宋代,但是在宋以后的科举考试以及学者著作中,诗小序从未被弃用。胡安国以及后来学者不加质疑地使用诗小序,使我们重新审视诗小序的史料价值。诗小序的史料价值未可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8.
从《诗经》看周代的服装王幼敏《诗经》产生的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笔者在读《诗》中,发现其中有不少对当时贵族及平民服装的记述和描写,对此进行了归纳分析,证以其他文献,得以窥知周代贵族平民服装概貌...  相似文献   

9.
赵棚鸽 《唐都学刊》2010,26(3):114-119
"孔子删《诗》"由司马迁提出,《毛诗正义》开始置疑,后世多有论说。《正义》总体赞成此说,但又认为孔子之前已有亡诗、今本《毛诗》部分篇目由太师及国史编定,古诗非皆由孔子删编。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正义》延续前代成说、根据事实立论、反对司马迁等。它在唐代仍能被普遍接受,则是因为这一说法与其时孔子地位下降的社会思潮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北宋熙宁六年(1073)杜陵田概编就《樊川别集》,序云:“集贤校理裴延翰编次杜牧之文,号《樊川文集》二十卷,中有古律诗二百四十九首。且言杜牧始少得恙。尽搜文章阅千百纸,掷焚之,才属留者十二三。疑其散落于世者多矣。旧传集外诗者又九十五首,家家有之。”所言“集外诗”,即《樊川外集》。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始著录,据田氏序  相似文献   

11.
袁枚性灵说诗论既重视抒发主观真性情,亦注重创作时的“江山之助”及表现其对江山景物的审美感受,故有“万里归来说武夷,江山成就六年诗”(《春日杂咏》)的说法。袁枚一生遍游名山大川,足迹印满大江南北,特别是脱离官场后多次远游;到八十老翁时仍徜徉于自然美景之中。赵翼称曰:“其人其笔两风流,红粉青山伴白头。”(《读随园诗题辞》)袁枚的山水景物诗以独有的审美体验、空灵活脱或富于生气的形象,行云流水般自然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曹志敏 《社科纵横》2010,25(10):105-108
魏源是晚清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学术界通常认为魏源《诗古微》主三家《诗》而斥《毛诗》不遗余力,使晚清今文经学的壁垒渐立,但本文通过考察认为,魏源虽然为三家《诗》辩护,认为《毛诗》传授源流不可信,《毛序》非子夏所作,但仍能以公允的态度肯定《毛诗》的优点,批评三家《诗》的缺陷,认为三家《诗》是《毛诗》的益友,在《毛诗》与三家《诗》的问题上,魏源没有门户之见,本文对《诗古微》的门户之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汉书》是汉代引《诗》较多的一部典籍。《汉书》引《诗》显示了《诗经》在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多种文化领域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又体现出“《诗》以正言”的《诗》学观念,并有助于理解其具体含义。考察《汉书》引《诗》可以为《诗经》研究开启一扇新窗。  相似文献   

14.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三百》的经典化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从尘封的历史中现身以来,《诗三百》的经学化过程再一次受到关注,《孔子诗论》的出现为我们探寻《诗经》的经典化源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推进了《诗三百》的普及,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引《诗》、证《诗》比比皆是,《孔子诗论》正是产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孔子诗论》与先秦的用《诗》风气是密切相关的,而《毛诗序》与之是一脉相承的,所注重的都是《诗》的教化作用;《诗论》释《诗》与汉儒解《诗》的方式、内容、思想内涵又有很多差别,对《诗三百》走向经典《诗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兰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刊登的拙文《英中异形诗探析》中,我们将汉语异形诗分为盘中诗、回文诗、宝塔诗、画字诗四种。实际上,盘中诗应属回文诗一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西方异形诗的影响,我国现代也出现了写类似英语里具体诗(con-cretepoem...  相似文献   

16.
上博简《诗论》评《诗》,惜墨如金,对于某首诗的评论,一般只有几字,少则仅用一字。而对于《葛覃》一诗则有大段评论,足见孔子对于《葛覃》一诗的重视。通过分析《诗论》中评述《诗·葛覃》的内容,愚以为有助于解决如下几个问题:(1)廓清历来聚讼不休的诗中“采葛女”的身份,进而比较准确地理解诗意;从上博简《诗论》看《诗经·葛覃》所反映的周代礼俗@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①将第24号简系连于第16号简之后,是李学勤、廖名春、姜广辉等先生的卓见。就两简内容上看,皆有“吾以某诗得……”之类的句式,而16简末句与24简首句…  相似文献   

17.
陈雪雁 《创新》2016,(2):70-75
传统经学诠释中,孟子的"《诗》亡"说被分解成《诗》的某部分、《诗》流传的某环节或《诗》的某方面功能的衰亡;而孟子本义则是作为文学样式的《诗》与它所指引的政教文明方式的整体式微.注疏通过种种限定造成对孟子本义的割裂式理解.孟子"《诗》亡"包含了文章样式的颓败、经典地位的降格及政治、教化与文明样式的衰微.在王道衰微霸道兴起的政教文明格局中,为王道政治奠基的《诗》经衰亡,指引匡正霸道政治的《春秋》经兴作.  相似文献   

18.
新发现的林钧《题陈厚甫红楼梦填词》诗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发现的林钧《题陈厚甫红楼梦填词》诗发微王人恩在“红学”史上,以诗词曲赋的形式评论《红楼梦》者,有“题咏派”之称。如果我们稍加宽泛一点看,那些题咏以“红楼”故事而改编的戏剧、曲艺、绘画等的诗词歌赋,也完全可以归入题咏派之列。一粟编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  相似文献   

19.
清儒三家《诗》辑佚成就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艳庭 《唐都学刊》2006,22(2):85-88
清代三家《诗》辑佚工作分为三期: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陈氏父子《三家诗遗说考》分别代表了清初及中叶的研究成果,清末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为历来搜集、研究三家《诗》的集大成之作。研究这三家的辑轶工作应尽可能联系当时的学术背景,考论诸家著述的成因、得失和承传关系,为清代三家《诗》集佚史理清脉络,并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由于诗画同源,在我国的国画史上不少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诗人。就拿我省的吴昌硕、黄宾虹两位大师来说,他们不仅在绘画方面誉满中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吴昌硕先生有《缶庐诗存》传世,黄宾虹先生是南社的老社员,他们都是诗人。潘天寿先生同他的前辈一样,既是为人称绝的国画大师,也是不可多见的卓越诗人。因此,我们在注意研究、继承潘天寿先生的绘画遗产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他的诗歌成就。潘先生曾把自己的诗作编为《听天图诗存》(以下简称《诗存》)自费出版,其中所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