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谈"新写实"小说对"原初现实主义"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写实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倾向,它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摒弃革命现实主义作品中那种强烈的政治色彩、理想主义色彩,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展示生活本相,还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处境,表现出世俗化的倾向。所以说,新写实是原初现实主义的回归,是对革命现实主义的反动。  相似文献   

2.
新现实主义作家关注当下生活直面社会问题 ,注重内容的丰厚真实和以事件写活人物。以客观冷静的写实笔法叙写故事 ,大多以全知的视角、顺时序的结构叙写底层社会的人生 ,采取全聚焦客观型的叙事模式 ,以情节模式谋篇布局 ,大多采取枝桠式的叙事结构。他们坚持文学的大众化平民化追求 ,注重语言的生活化。他们的创作在人物难堪的处境、故事无奈的结局、分享艰难的努力等方面 ,呈现出一种沉郁而不乏温馨的审美风格 ,是“一片沉重而多情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许多小说创作表现出一种新的创作潮流,它们在题材的选择上、人物复杂关系的多层面上、所体现的审美意义上都与80年代末的"新写实主义"有不同之处,是一种"新现实主义"。它试图突破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找到一条理想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并没有按照一种"标准"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进行创作,而是走向了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所谓"泛现实主义化"创作,即作者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而是运用各种创作手法,去不断开拓现实主义"疆域",具体表现在创作中分别向心理的、自然的、古典的三个领域拓展,由此形成了三种"新"的现实主义:即心理主义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其相应的代表作分别为<伊凡·伊里奇之死>、<哈吉穆拉特>和<复活>."泛现实主义化"创作现象的出现,既与作者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使其不甘于一种表现形式有关;也与当时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趋于衰落有关.托尔斯泰的"泛现实主义化"创作一方面使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暂时化解了现实主义所遭遇的危机;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总的来看,"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是对托尔斯泰一生创作风格摇曳多变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论近年来新历史小说创作的转型与回归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出转型与回归趋向:由原来突破现实主义创作成规转向回归现实主义,出现线性完整叙事回归、史诗性艺术追求及确定性价值意义重现等,体现出与同时期的理性历史叙事(即传统历史小说与新革命历史小说)相整合的趋向。这是现实社会和文学秩序重构努力的结果与体现,与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的再次转向及读者阅读心理定势有关,但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叶辛论     
对叶辛的知青题材创作进行全面评析。认为作家敢于直面人生,直面现实。贯穿在叶辛作品中的思想是反对虚夸作伪、瞒上欺下,是反对不正常的徒走形式的社会政治生活,是反对不顾现状、光唱颂歌的反现实主义的创作路子。文章对《孽债》的作品主题与爱情描写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评价与批评。  相似文献   

7.
村上春树在中国--当代中国文学思潮下的村上热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上春树在中国受到关注,是由于他的现实主义作品迎合了当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和价值取向.新写实主义是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创作原则.村上的作品具备了这些要素.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村上是中日读者的选择,也是文学的趋向.他创造的文学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和生命的伤口,并感动着今天所有认真思考生命、生活的人们.  相似文献   

8.
阎真是我国当代文学中对现实与生存描写最有穿透力的作家之一.小说《活着之上》获得首届路遥文学奖,这既是对作家个人创作的肯定,也是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肯定.《活着之上》将笔触深入到高校生活之中,塑造了聂致远、蒙天舒、赵平平等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阎真敢于直面现实生活,用艺术之刀解剖高校教师的生存现状,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打开了一个新的书写之门,这正是《活着之上》这部小说在题材上的价值所在;同时对于现实与理想,生存之下与活着之上的思考,对人性的书写,是其小说的意义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现实主义视阈内的新写实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细小的环节,新写实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本文从现实主义演变这一视角来观照新写实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从注重再现生活、平民化书写和世俗化创作这几点着重探讨新写实小说创作的风格特质。  相似文献   

10.
1“新时期”小说的结束和“后新时期”小说的开始的标志之一是王朔的小说潮。八十年代后期的小说创作,渐渐失去了“新时期”初期的那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汹涌势头,一些旧的形象、旧的激情,渐渐被多元格局下的新的形象、新的情调所替代。进入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被认为是在看取世相上,少了“新时期”的那种浪漫主义的遗风,而转成既直面现象,又认同现实,把“理解”生活放在第一位,置身于有局限、有缺憾的生活之中反映生活,更具清醒而严谨的现实主义神韵。在文体意向上,“新时期”小说高度重视主体的凸现和高扬,而“后新时期”小说…  相似文献   

11.
形象认识论     
本文从讨论形象的表达论与认识论入手 ,深入分析了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性质问题 ,指出人物形象在其独立的生活过程中直接展现出了历史发展的具体面貌 ,从而实现了形象独特的不同于理论思维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岩 《南都学坛》2013,33(1):45-50
中国现代文学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作家却都曾创作过以古老的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现代作家之所以会创作古老的神话,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现代作家在对新文化的积极建构中,对包括神话在内的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汲取;第二,现代作家的神话题材作品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社会的现实关切结合在一起,表现出鲜明的现实指向;第三,创作神话题材作品的作家大都表现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和西方异域文化的多方关照,他们既是新文学的巨匠,也对包括神话在内的古代文学具有深厚的积累。对于现代作家创作神话题材这一文学现象的考察,也丰富了对于现代文学多元性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复杂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研讨视角。  相似文献   

13.
论浙东乡土作家的文化意识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作家群体,二十年代浙东乡土作家的文化意识的形成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他们都先后受过“五四”新文化的洗礼,受过外来的人道主义、无政府主义和进化论的影响,并最终都以信奉马克思主义为归宿。在文学上,他们则呈现了一种开放的多维取向。在主要信奉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的同时,也不排斥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而他们作品所表现的浙东人顽强抗争的思想则承传了浙东先贤刚强气节、爱国为怀的品德及越文化反传统的批判精神。他们文化意识的特点是激进性、多元复合性和相对的浮浅性。  相似文献   

14.
“文学典型”学说是建立在文学语言与社会现实的镜像功能的基础上,认为文学通过语言这种媒介可以忠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学说更是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中的命题,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对文学社会属性和价值功能的一种界定和把握.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理论以文本代替作品,把文学当做语言系统内部的自我指涉,割断文本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关系,使得文学典型学说受到冲击和挑战.论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学说,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关于历史发展、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等论说密切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的重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马恩的典型学说在当代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黄春明分别以自己的故乡为原型,通过想象建构了各自的乡土世界——商州和宜兰。作为直面现实的优秀乡土小说家,他们还敏锐地捕捉到了大陆、台湾社会转型期乡村日常生活的历史新变。处理生活经验和题材的相似为我们比较他们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基础。尽管采用的文体形式不同,乡土观念、创作视角、价值立场也有很大差异,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创作中积极融入新的乡土经验,反映了转型期农民的生存处境和精神镜像,表达了对"精神家园何处在"的思索。  相似文献   

16.
都德“普罗旺斯”题材的小说在特殊的接受语境中被译介到中国来,沈从文从摹仿到他自己独有的“湘西”世界始终与都德有着相似的文学气质。“湘西”和“普罗旺斯”都不仅仅是鸟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放在现实国难的背景上,他们都希望传统能够对新的社会秩序有所补益,只是所选择的价值切面不同。在与现实的交锋中,两个文字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有了不同的走向,这种走向与作家本人的趣味有很大的联系,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到了作家后期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现今却遭到了挑战。有必要再次重申这个命题。要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创性作品,就必须跳出狭小的生活圈子,熟悉新的生活。对经典作品的改编也要讲究度,讲究"特征不变量"。某些创作者为什么陷入著作权官司,某些音乐人为什么竟然想通过吸毒寻找创作灵感,诸如此类的不正常现象都与忽视甚至蔑视"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有关。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中“狭义的生活真实”主要指人物和事件合乎生活的常情常理 ,也就是合乎生活的可然律。广义的“生活真实”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文学作品中的科学性 ,即科学真实 ,指的是用自然规律来检验文学作品中的某些叙述和描写。要考虑作品中所写的景物、器物、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科学性 ,是否符合人与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史实。对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严密性的思考不能不包含着对科学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近年来在中国学界颇受重视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它一反传统文化中男性中心的立场,从女性立场出发去审视文学作品和一切社会文化产品,认为文学作品或社会文化产品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社会等级制度的具体体现,因此,这种文学批评理论不仅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而且具有极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中,表现了两种难以超越的内在见解,即"为艺术的艺术主义"和"为人生的艺术主义"的二律背反,也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立。本文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为例,拟从文中人物心理变化切入,尝试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性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