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芦笙,是苗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乐器。每当苗寨欢庆佳节的时侯,由几十支、几百支芦笙组成的笙乐队,吹奏起各种乐曲,盛装打扮的苗家姑娘们围着芦笙队翩翩起舞。芦笙和着姑娘们优美的舞步,给苗家的节日增添了无比欢乐的气氛。我国西南的瑶、侗、土家、彝、侃、怒、傣、拉祜、纳西、傈僳等族及苦聪人一也喜欢吹芦笙。  相似文献   

2.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民会在他们劳动之余,吹起芦笙,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悠扬的芦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本文主要分析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演变,总结了苗族芦笙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社会功能,指出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中的不足,并在最后提出了保护和发展苗族芦笙艺术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3.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民会在他们劳动之余,吹起芦笙,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悠扬的芦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本文主要分析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演变,总结了苗族芦笙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社会功能,指出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中的不足,并在最后提出了保护和发展苗族芦笙艺术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4.
漫谈芦笙     
我国南方的苗、侗、水、仡佬、彝、佤、景颇、拉祜等少数民族都喜爱吹奏一种多管乐器——芦笙.在苗族人民中,芦笙的群众性尤为广泛,以致人们一提起芦笙就会联想到苗族.居住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的苗族人民,都喜欢吹芦笙,跳芦笙舞.苗族聚居的村寨,大多数都有芦笙乐队,并且专为吹芦笙、跳芦笙舞开辟活动场所——芦笙场或芦笙坡.农闲季节,青年人几乎手不离笙.  相似文献   

5.
芦笙与芦笙场文化高守信芦笙是一种许多少数民族认同的乐器。除苗族外,瑶、侗、水、布依、拉枯等民族都把芦笙视为本民族的固有乐器。特别是在贵州的苗族民间,甚至把芦笙看做是自己民族的代表。芦笙和古代的竿同属一类乐器。在民间传说中,甚至认为芦笙最早出现于仰韶文...  相似文献   

6.
李菁 《民族论坛》2009,(11):52-53
在苗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就盛行着原始的巫术巫风,因为巫与舞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苗族舞蹈蕴含着浓厚的巫文化,苗族芦笙舞就是重要的体现,同时它也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之一。本文通过苗族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巫文化现象的阐释,论述巫文化对苗族芦笙舞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芦笙是苗、侗、水、瑶、伝佬等少数民族常用的一种单簧气鸣乐器,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区。芦笙形制不一,其音响效果独特,演奏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动听。它在贵州诸多少数民族中流行了上千年,历史悠久,与少数民族的伦理观念、道德风尚、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苗族芦笙不是单纯以一件乐器的形式孤存于世,而是集舞蹈、乐曲、词(歌)等文化形式于一体,成为记录苗族苦难历史、彰显苗族独特文化和张扬苗族豪迈、隐忍性格的活化载体,甚或扮演着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融合的特殊角色。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前行,芦笙形制也不断改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贵州省一批芦笙爱好者与当地的民间芦笙制作师傅们一起研究试制,把民间传统的六管芦笙改良成十五管、十八管、二十八管等,突破了传统芦笙不能演奏歌曲、不能转调的局限,甚至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半音阶芦笙。这些改良芦笙的特点是易于转调、移调,较之原来的民间传统芦笙的演奏来说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它除了能自如地演奏民间芦笙乐曲外,还可以演奏较复杂的芦笙乐曲,以及一些外国名曲。由于改良芦笙的成功,使芦笙爱好者们创作出了一些独奏、合奏、重奏等形式的芦笙乐曲。随着芦笙的改良、乐曲的丰...  相似文献   

8.
独具特色的苗族乐器——芦笙黄正彪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苗语称芦笙为“给”、“嘎”或“杆”。其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一般的芦笙,都有一个木制的音斗(笙身),在音斗内插有数根长短不一而粗细大体相同(有的不同)的竹管(一般有6管,多的有12管,...  相似文献   

9.
新光村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市舟溪镇,在凯里市南15公里处,离舟溪镇2公里,新光村聚居着138户潘姓苗族居民,计570多人。这里山青水秀,景色秀丽,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芦笙文化的滋润,使这里的苗族群众敦厚淳朴,勤劳诚实,能歌善舞。是远近闻名的“芦笙村”。州人民政府把新光列为全州100个民族民间文化村寨之一;省文化厅命名新光为“芦笙制作艺术之乡”。  相似文献   

10.
苗寨风情     
郭正英 《中国民族》2007,(5):I0001-I0001
1346251.苗寨旅游中心2.村寨表演队3.苗族节目主持人4.芦笙歌舞5.苗族民居6.镇远县城一角苗寨风情@郭正英~~  相似文献   

11.
下面是广西大苗山苗族兄弟们的四种风俗:赶坡这是在正月初五、正月十六、八月十五等苗族节日里举行的一种盛大集会.这一天,男人们都换上新衣裳、新头巾,妇女们也穿上绣着花边的外衣和百褶裙,从四面八方赶到预定的广场——大都是一个宽敞的山坡上.广场上耸立着许多芦笙架台,上面支架着芦笙,有时轮流比赛,有时齐奏和鸣,笙声悠  相似文献   

12.
<正> 湖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民族舞蹈异彩纷呈。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猴儿鼓舞、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长鼓舞,各具特色,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少数民族欢庆传统节日的重要活动。土家族的“调年令”、苗族的“赶秋”、侗  相似文献   

13.
广西柳州地区歌舞剧团来京演出舞剧《灯花》。在记者招待会上,柳州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的话音刚落,悠扬的芦笙响了起来。一位身着棕色中山装的老人,双手捧着一把芦笙,一根长长的漂亮的羽毛飘拂着。他边吹边舞,声声传出动人的情韵。副局长说,这是我们苗族欢迎客人的一种方式。记者们高兴地鼓起掌来。这个老人就是广西著名的苗族民间艺术家、《灯花》编导之一龙老太。二十八岁进舞校 1954年,龙老太离开广西苗山,来到北京城。舞蹈学校的考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论坛》2012,(5):12-16
"楚风湘韵"赴台湾专场演出,集纳了湘西苗族鼓舞、靖州苗族歌鼟、湘西土家族打溜子、洞口瑶族舞蹈、通道侗族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不同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湖南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个性鲜明、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风貌,展示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正> 芦笙是我国苗、侗等民族所喜爱的吹管乐器,在苗岭侗乡广泛流传,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芦笙由六支竹管组成,大的长至一、二丈、小的只有八、九寸。各地的芦竹在构造和调音上有显著差异,但都声音悠扬悦耳。其伴奏的莽筒,大有八、九寸直径,用树干挖空而成,内安一支有簧塞的竹管,用时两人抬一人吹,声音低沉而雄浑。侗族的传说认为:是苗族和侗族的祖先共同吹响了芦笙,使两个民族世代友好相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此,苗岭侗乡的村村寨寨都有芦笙队,每年农闲时便举行“跳  相似文献   

16.
<正> (一) 苗族是一个酷爱自由的民族。苗族婚俗,处处闪耀着婚姻自由自主的光彩。“跳月”是苗族最古老的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起源于母系社会。《续文献通考》载。“苗人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箕踞;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词,谓之跳月”。《黔南职方纪略》亦载:“蚩尤代炎帝为政。尚利好杀不耻淫奔。民间化之,于是跳月”之风起矣”。蚩尤即苗族先祖,可见,兴起于上古时代的“跳月”活动,从诞生之日起就闪耀着自由的光彩。苗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四月八”、“赶秋”、“芦笙歌会”等、许多都成了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盛大节目。《荆南茁俗记》对“三月三”有较详尽的记载,亦可见一斑:“未婚者悉盛妆往野外,环山距坐,男女各成行,更番歌。截竹以筒,吹以和,音动山谷,女先唱以诱马郎。‘马郎’苗未婚号也。歌毕,  相似文献   

17.
骄傲的芦笙     
正"不讲别的,且讲我们侗人祖先,没有什么娱乐,只拿芦笙做个热闹。"侗族芦笙,据传产生于三国时期,"娱乐""热闹"是《芦笙的来源》款词中所说的芦笙产生的缘由。几根小竹管做成的芦笙,因为它适应了聚族而居的侗族人群体性娱乐的要  相似文献   

18.
骄傲的芦苼     
“不讲别的,且讲我们侗人祖先,没有什么娱乐,只拿芦笙做个热闹。”侗族芦笙,据传产生于三国时期,“娱乐”“热闹”是《芦笙的来源》款词中所说的芦笙产生的缘由。几根小竹管做成的芦笙,因为它适应了聚族而居的侗族人群体性娱乐的要求,尽管曲调很简单,却能够在侗族地区沿袭上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19.
何谓苗族文学,文艺界有不同的界定,有的指反映苗族生活、表达苗族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有的则专指由苗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本文论及的苗族文学是后者,而且仅限于广西当代的苗作者作品.(一)与前几年相比,广西苗族当代文学有了较大的进步,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创作队伍已初步形成.在广西苗族作者中,辈份最高,起步最早的是梁彬同志,他在繁忙的领导工作之余挤时间创作,从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诗歌、评论和民间传说故事.近年来,还编辑出版了《广西苗族民间故事选》和《苗族风俗趣谈》.南丹县的龙  相似文献   

20.
知识荟萃     
56个民族的吉祥物汉族——二龙夺宝,代表神武和力量;蒙古族——骏马,象征进取腾飞;回族——滩羊,象征丰收在望;藏族——卓索切玛(斗),象征丰收;维吾尔族——百灵鸟,代表纯洁高尚;苗族——芦笙,文化和感情的象征;彝族——子摩格理(漆器),象征安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