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部“下岗”以后……———部分机关干部的心理巡视尤子吟“下岗”并不可怕有备而“下”就把握了成功的第一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全面实施,一场自上而下的机构改革攻坚战也揭开了序幕。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日程表,到今年底,各级党政机关人员将裁减一半,3年内完成机构...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面临最大的课题是产业结构调整,资本结构优化和经营机制转换。要解决这一课题,如何裁减企业的多余和不合要求的劳动力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下岗分流”, “减员增效”一直是企业的热门话题,然而,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下岗、减员  相似文献   

3.
硕士、博士相继下岗、高工、高讲再就业时吃“闭门羹”……人们在惊呼;高级人才掉价了!其实,如此断言有失偏颇。一部分高级人才被淘汰,正是人才资源科学配置机制在起作用。大浪淘沙,造者生存。人才被“储备”,专业不对口。曾几何时,企事业单位“人才储备热”兴起,不管是否适用,用了再说;当然,从事业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讲此举不无积极意义。但是这种“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弊端很快就暴露出来l不是人才另谋高就”跳槽”就是单位”养不起”人才而让其下岗。~位博士后8个月前下岗奔波至今尚未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这就是发生在…  相似文献   

4.
可能由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原 因,笔者总是企盼人人都能成才, 也往往为某些无故浪费生命的人感到 惋惜。而如今,正逢迎接21世纪知识经 济时代到来的挑战之机,却有人对下岗 分流和退休制度的实施产生了错觉,到 了40多岁就预感“年岁大了,没有什么 前途了”、“成不了什么气候了”。尤其是 将要退休或已届退休年龄的人,更感到 “这一辈子就这么的了”,甚至某些退休 的科教人员也既不读书又不看报。这与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需要 很不合拍。 ——这是很值得关注的思想上的 “早衰”现象。 如何防止这一思想上的“早衰…  相似文献   

5.
徐光 《人才瞭望》2006,(9):89-90
有人以“心理感冒”来形容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点出了在企业组织中广泛存在的,也是员工在不知不觉中就很容易染上的疾病。国外研究发现,“压力”是导致“心理感冒”的重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申请人张某,男,33岁,某市医药物资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张某原在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原为医药管理局)机关上班,1993年4月药品监督管理局征得张某同意,安排张某与其他两名同志创办“医药物资供销服务公司”。2002年4月张某因该公司被迫关闭而导致下岗失业。张某下岗失业后,多次要求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其安排工作未果,特向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相似文献   

7.
孟州市向机关低素质干部亮“红灯”■白水平“踏入机关门,如同进入‘保险柜’;当了公务员,等于端起‘铁饭碗’。”这是许多机关干部的一种心态。然而,去年11月底以来,河南省孟州市的机关干部经过“三种能力”测试,却再也没有那种优越感和轻松感了———“下岗干部...  相似文献   

8.
[开栏的话]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一些新事物、新情况不断涌现,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人事工作者见仁见智,这个栏目就是为大家畅所欲言开辟的一个阵地,欢迎您点题!欢迎您参与!2000年第2用点题:“我看博士后下岗”2000年第3期点题:“我谈竞争上岗”请将你的意见写成约500字左右的小文章,寄给我们,截稿日期:每日10日。点题时请将话题选择的背景、原因写出来。本栏主持牛励耘1999年3月12日,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农学博士后之一的肖拴锁,拿他自己的话说“被深圳科技工业园总公司张榜公布下岗”;而深圳科技…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下岗、失业这一重大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国家统计局局长刘洪指出:到1997年末,全国累计有下岗职工1200万人。据有关部门预测,“九五”期间社会新生劳动力达7200万,城镇富余职工2200万,失业职工1900万,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下岗,  相似文献   

10.
我们曾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失业”而自豪。殊不知,这种“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五个人吃着三个人的饭”的做法是一种虚假繁荣。当市场经济的澎湃巨浪 荡涤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后,这一脆弱的表象便最终被打破——包括一部分有专长、有较高学历的人才在内,如今失业、下岗等已无情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门话题。 人们不禁要问:凡是下岗,一般由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所招致,由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排斥所形成,由企业经营机制僵化带来效率低下所造成,按理说,甚富竞争力的企业人才不应在下岗之列。那为何作为职工中的精英力量——一部分人才也同样成了下岗大军中一员呢?  相似文献   

11.
中等个儿,可能是长得壮实的缘故吧,看上去略略有点发福。红润的脸上,带几许富态,几许灵动。如果把刮净的络腮胡子留起来,可能会显出三分威猛。朱永新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心理学史、中国教育思想史。做这两门学问各有各的难处。心理学在我国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老祖宗留下来的成语里,有一句叫“人心叵测”。病态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心理平衡、心理失调、心理年龄……正如“生理”研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精、气、神”弄得直而又玄一样,与中国古典哲学、文化、伦理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心理”研究也是扑朔迷离。中国教育思…  相似文献   

12.
报载,辽宁抚顺市前不久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与众不同的人才市场。入驻市场的招聘主体是市郊乡镇企业,而应聘主体则是城里的下岗专业人员。农民跑进城来选人才,多少让人有些不可思议,似乎有本末倒置、悖于常规之嫌。然而,这一主体换位现象却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城市里的下岗人才积极受聘于乡镇企业,集市异常火爆,有1000余人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工作合同。 不难想象,人们的惯性思维中“城乡差别”是根深蒂固的。在人们的意识中,城里人要比乡下人生活更有品味,工作更有规律,人的素质、才学也就更有档次。城里人招聘乡下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法治的不断完善,法律在社会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诉讼己经成为最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很多涉及当事人切身利益的判决不为当事人所接受。司法是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途径,判决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的最终结果,其最重要的功能应是解纷,而要真正地、一次性地解决纠纷,必须让当事人“服判”,即接受判决。本文旨在对判决可接受性的相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人文教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90后”医学生作为目前学校学习的主体,未来医疗工作的主体,有着不同于“70、80后”医学生的心理特性和学习特性。如何针对“90后”医学生的特性制定合适的人文教育方案,让人文精神更有效地内化,这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医学生个人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国企改革的深入不可避免导致利益的调整,部分人将为整体利益承担个人的牺牲。而对下岗痛苦的现实,埋怨、消沉都于事无补,只有做好再就业的文章,才会使未来充满灿烂的阳光。再就业的途径虽多,但应聘工作,这条道上也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如何避免少走弯路,早日找到自已合适的工作,是下岗职工最困扰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评价自己,确定合理的期望值 下岗是人生的一次震荡,也是人生的一次转折,有人把下岗当做落难的厄运,有人把下岗当做奋起的机遇。在应聘中不能正确定位者,一是期望值过低,因自…  相似文献   

16.
去年9月23日《人民日报》第4版刊登了《喜闻下岗职工获“专利”》一文,读时,与文章作者一起,为下岗职工“自强不息,苦苦钻研,孜孜求索”,攻克科技难关,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最终成为“科技个体户”而欣喜万分。文中介绍了从南京某厂下岗的职工朱某,着眼市场,研制出了用于商品电子防盗系统的印制传感器,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这是一种新型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基础元件,又是消耗性产品,国际上需求量很大,而我国目前使用的全部依赖进口,且价格很高,如将这项专利转化为产品,市场潜力很大。文章还列举了陕西下岗女工…  相似文献   

17.
李名志 《人才开发》2005,(11):52-52
近闻,某市一中心医院“下岗教授出国上岗”的消息,看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35岁的张某是该医院去年从西安一高校附属医院引进的一名副教授,也是目前该院唯一一位心血管内科副教授。2005年3月,刚满一年试用期的他提出同医院签定正式聘用合同,却被单位拒绝了,原因是他在试用期间,虽然医疗技术过硬,但个性太强,对科室主任经常有逆耳之言,同科室的人称他是“技术高、棱角尖”的“怪才”。下岗后的张教授经过两个月的孤独、寂寞后,被迫上网求职,不久,他就被新加坡一家医院高薪聘用而放逐他乡了。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这就怨不得、怪不得本不想…  相似文献   

18.
《人才瞭望》2008,(12):56-56
一是“提示式”调解。仲裁机构收到当事人的申请后,利用立案前的10个工作日,针对事实清楚、政策清晰,具备调解基础的案件进行立案前调解。  相似文献   

19.
据某报载,一病人到医院看病。大夫问 病人:“您每天按时出恭吗?”病人深感奇怪, 干吗看病还问是否“按时出工”呢?照实回 答,已经几个月没有“出工’”了。大夫大惊失 色,一个活着的人,怎么能几个月不“出恭” 呢!大夫接着问:“您不觉得难受吗?”病人 说:“怎么不难受,有什么法子呢,下岗了没 有找到工作。”大夫恍然大悟,他的“出恭”同 病人的“出工”是两件根本不同的事。 其实,早知有这种误会,何不用生活中 的大众词语“大便”呢!“出工”和“出恭”@冯天生  相似文献   

20.
《人才瞭望》2005,(7):106-106
王某,女,36岁,某企业职工。1994年9月,王某的丈夫陈某与某企业签订了“引进技术人员”协议。该协议规定,企业负责办理陈某夫妇的调动并安排工作。随即陈某调入该企业,但企业一直未为其安排工作。1995年10月,企业又将王某调入本单位,双方于1996年5月30日签订了10年期限的劳动合同。1997年2月该企业精简机构,王某作为富余人员下岗待业。下岗期间月生活费200元,王某已领取了3月、4月份的生活费。1997年4月30日,王某因对企业让其下岗不服提请仲裁,要求企业按所签劳动合同恢复工作,补发其3至5月份工资,赔偿其经济损失。企业以王某已申诉为由停发其5月份的生活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