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混杂性是翻译的本质特征。全球化时代,翻译的混杂性是一种客观的普遍存在。译者身份的混杂性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赋予译者能动性。翻译策略的混杂性是重塑民族文化身份、抵抗文化殖民的有效途径。全球化时代要求异化与归化的有机结合,即翻译策略的第三条道路。混杂译本是全球化趋势下的自然结果。混杂性是翻译中自身文化与他者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必然产物,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对差异性和多元性的诉求。对混杂性现象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之一,在其鸿篇巨制《文化的定位》中他提出了“混杂”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后殖民理论话语中消解文化霸权和两级对立的有效策略。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其文化身份呈现出显著的“混杂性”。在长达40余年的文学生涯里,休斯在其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将黑人的民族身份与“美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文化身份混杂起来,书写了多元文化的共存,他的作品也呈现出这种“混杂性”,这一相似之处表明巴巴和休斯在探寻少数族裔文化发展的出路之时,都有着包容的心态:他们坚持多重文化身份,倡导以边缘的繁荣实现对中心的消解,以最终达到各种文化之间真正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3.
战后冲绳文化的混杂性并非是在本土文化之上对美日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多重文化的矛盾冲突中走向文化重组,进而形成一种混杂的新型文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冲绳民族在历史舞台上也经历了从“迷茫”到“发声”再到“觉醒”的成长蜕变。战后冲绳文化的混杂性于文学书写中再现的不仅是冲绳民族的成长与蜕变,也是冲绳作家在历史流变中对自我身份及民族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谢默斯·希尼是一位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其诗风格朴实简洁、语言精辟、含义丰富。纵其一生,希尼创作了大量代表了爱尔兰文化的诗歌人物,这些人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暗喻了爱尔兰的种种文化如爱尔兰的文化之根、传统文化、殖民文化、混杂文化。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文化混杂性思想来阐释并解读这些隐含在希尼诗歌中人物身上的复杂文化,有助于探寻北爱尔兰民族不合、政治斗争、宗教冲突的历史文化根源;而且诗人通过莱德维奇等形象,隐喻性地提出的化解策略,对于解决北爱尔兰的文化冲突,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理论兴起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学界,是以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为突出特征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了文化理论和文学批评两个方面,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前殖民地之间的文化权力话语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问题。后殖民理论的自觉和成熟以巴基斯坦裔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的专著Orientalism(...  相似文献   

6.
飞散,这个在后殖民和多元文化视野下获得新意的古词为文化文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拉尔夫·埃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有意营造了语言层面奇妙的混杂性现象,以彰显两个族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飞散写作身份。  相似文献   

7.
性别关系是体现殖民与被殖民关系的另一种解读方式.拉什迪作为流散作家,他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一种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逆转.体现为:从边缘向中心的移动;由虚弱向力量的转化,否定单一和固定模式的女性形象,体现出流散文学所代表的混杂文化.  相似文献   

8.
因殖民现象和移民运动而形成的文化混杂,已经成为后殖民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新移民文学作为流散群体的生活折射,势必会对文化混杂进行富有特色的形象思考,陈霆的《漂流北美》、张翎的《尘世》和苏立群的《混血亚当》即是代表。他们的创作,既从多方面展示了文化混杂的意蕴,凸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崭新认识,也表露了他们对于文化关系的重新探索以及对文化权利的平等追求。  相似文献   

9.
以索亚(Edward W.Soja)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中间通道》的空间建构,发现作家在《中间通道》中构造出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碰撞下多种不同因素共存的异质空间,不仅显明殖民文化的混杂性、异质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揭露殖民文化的罪恶。  相似文献   

10.
美籍华裔作家刘宇昆的科幻小说《狩猎愉快》,勾画了殖民时代和蒸汽时代双重背景下的科幻叙事图景,以赛博格女性主义和文化混杂性展现了两代被殖民者的生存选择与反抗意识。具有三重“他者”身份的女性角色通过赛博格技术实现了对传统父权制和殖民主义的反抗,并且在东西方文化的矛盾与混杂中找到了文化反抗的第三空间——蒸汽机械、赛博格技术与东方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了刘宇昆的跨文化融合视野及后殖民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11.
谈谈翻译中的杂合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合是翻译中的一种现象,是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必然产物.翻译中采用归化法或异化法可以减少或增加译文的杂合程度.在目前不同文化融合处在不断扩张的情形下,要认真思考"杂合"的适度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汉、英文化之间存在空缺是很多译者苦苦思索的问题。后殖民杂合理论主张颠覆和反抗西方文化霸权,在译文中多保留原语的异质文化成分,这对粗俗语的翻译有切实的指导作用。粗俗语的翻译无论在语言文化上还是在翻译策略上,其杂合都是必然而必要的。《水浒传》赛译本和沙译本中粗俗语的翻译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合。在全球化的今天,粗俗语的翻译应当根据其文化空缺程度的不同,在借助归化策略清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更多的异化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平等交流,保持文化差异性和混杂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3.
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的接触,就会产生有意或无意的“杂合”现象。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都具有明显的“杂合”特征,其著译中的“杂合”,多数是其有意所为,目的是要让西方读者注意到世界上其他文化的存在、彰显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因此,“杂合”理论对于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赛珍珠著译的成功,对于我们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进一步做好文学批评及文学翻译等工作,都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杂合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学科领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在翻译领域,学者普遍认为杂合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接触的必然产物。在对中国观众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剧字幕翻译领域,杂合也显示出其优势,为影视字幕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发,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杂合的美剧字幕翻译文本既丰富了汉语语言文化,同时又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从而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15.
"民族美术"的研究和讨论常易被限定于艺术技法的表面研究,而缺乏深入的理论基础,这限制了其学术建设的发展。事实上,"民族美术"这一议题本身并不缺乏文化内涵。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探究"民族美术"背后的文化内蕴,以及研究者所需注意的研究态度,以此勾勒"民族美术"的理论基础,将有助于推动其学术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多样性概念虽然在理解“他者”的问题上有所助益,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人们在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上趋于另一个极端。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简要历史分析,文章揭示了文化多样性概念在理解现实中的种族与族群现象时可能存在的紧张。  相似文献   

17.
通过明清以来的西学中译史,论证了西学中译的文化杂合及非文化殖民性,为防止后殖民翻译外延内涵无限扩大化提供了佐证。西学中译的主流不是后殖民翻译所能涵盖的,而是属于正常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不但来自西方的学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相和社会面貌.而且中国思想也在西方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杂合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而文化失衡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文化失衡会 加剧文化的杂合,对弱势文化造成(包括价值观的)冲击,同时文化杂合又有助于改变文化失衡的现状。面对 文化杂合与文化失衡,译界应该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利用杂合的积极面,共同探讨可行性措施。在翻译 策略上,面向强势文化读者的异化翻译具有积极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把握杂合的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