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幸福理论是亚里士多德道德理论的核心。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概念、性质及其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中的作用等方面内容的阐述,探讨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2.
作为最高之善,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美德) 的生活。这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但并不是其幸福观的独特之处。其灵魂学说,特别是其中关于“理性” 划分为“理性本身”与“在欲求力里的理性”或“被欲求力分有的理性”,不仅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基础,而且也构成了其幸福学说的特别之处。通过这个区分,亚里士多德找到了成就“伦理德性” 的基础,同时也确定了理性本身的活动也即“纯粹理论活动”之所以高于理性的“实践活动” 的理由。因而,虽然合乎伦理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但却只是“次级的幸福”,只有合乎理智德性的生活才是真正最高的幸福。这种生活一方面是合乎神性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是成就每个人真正自己的生活。这意味着,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幸福并非只关乎人性,亦关乎神性。  相似文献   

3.
略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名著——《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关于幸福、最高善、德性和中道的内在联系的分析和阐述,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作了一次梳理,以期亚氏的德性幸福观能够对人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影响极其深远。其中他的幸福观是其伦理学研究的核心。他把“幸福”作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认为幸福在于德性,实践性的现实活动;指出中道原则在实现幸福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太理想化、圣化。不过,其幸福观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一卷中通过目的论论证与功能论证得出幸福是最高的善与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而在第十卷中,幸福却变成了仅仅与智慧同一的思辨活动。这显然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体现出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不一致之处,同时也引发后世思想家对幸福是涵盖论或理智论的论争。但通过细入分析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目的论、功能论证及外在善的佐证,可以将其幸福观解释为一种温和的涵盖论——阶梯幸福观。在阶梯幸福观中,思辨活动是首要的幸福,而合乎德性的活动则是第二位的幸福,同时过实践生活所需要的外在善也包含其中。  相似文献   

6.
“幸福就是快乐的生活”是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论的一则核心命题,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他对幸福和快乐这两个重要的伦理范畴进行了充分而深刻的论述,并在理性的基础上,实现了二者的相互融合。这对建构我们当代的幸福观,正确理解幸福和快乐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主观幸福观和心理幸福观是两个重要概念,分别为"生活善"与"人生善"两个方面。文章首先探析了老年人"生活善"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与幸福感弱相关,其次分析了"人生善"是影响老年人幸福的重要因素,最后从幸福视角探讨"三位一体"居家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四大著作中的经典论著,在吸收了古希腊先期思想家的精髓之后,在这篇论著中形成了以至善作为最终目的,通过德性的实现获得完满的幸福观.本文对其中阐述的幸福观进行了总结,并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我国古代先哲在幸福观方面的优秀思想加以比较,以图更好地理解幸福观的发展,以及在当代对我们获得最终幸福所蕴含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德性、中道的内在联系的分析和阐述,对他的幸福观作了一次梳理,以期其德性幸福观能对人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品德的实现活动,思辨活动是人的最大幸福,幸福和快乐紧密相连,幸福的获得需要外在的条件.他的幸福观把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了起来.他的幸福观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激励人们要为真理而奋斗,有利于集体主义原则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善"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至善和幸福。在他看来,"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在这些目的中,有一个最高的目的,即至善,那就是幸福。人的合乎"善"的行为就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承认、尊重万物的目的并追求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对"善"的理解与描述目的是指导人们能过上一种合乎德行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科伦理学>中重要论述的论题之一,其中,他指出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但幸福的获得是有条件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给我们指出创造幸福生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简述古希腊理性主义幸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古希腊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尽管先哲们对什么是幸福的理解存有差异,但追求幸福的目标是一致的。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脉相承的理性主义幸福观的历史考察是研究幸福问题的重要视域,对建构现代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亚里士多德对“善”和“最高善”(人类幸福)所做的说明。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一方面将“善”界定为人类欲望的目标,据此确定各种善事物之间的排序并最终推导出最高善的存在;另一方面将“善”表述为人类特定功能的施展,由此说明良好地实现并展示这种功能的行为被认为是具有美德和高贵的人类行为,进而指出人类幸福在于灵魂合乎美德的活动。本文试图表明:较之于柏拉图的善理念,亚里士多德所采取的这种具有双重路径的证明模式在阐明“善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在回答“最高善(幸福)是什么”的时候则无法摆脱论证路线本身所带来的局限,后者导致他对最高善的设想和说明出现某种张力。这种张力表明:仅仅从人类的现实活动层面来设想一个具有超越性的“最高善”的思路是有局限的。  相似文献   

15.
从古至今,幸福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问题进行追问和研究,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有影响力的论述者之一。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这两本著作中,他是古希腊时期对于幸福论述的最为深刻、系统的,仅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自身的幸福论体系,学界把他的幸福论划分为涵盖论(inclusivenotion)和理智论(intellectualismnotion),主要就亚里士多德两种幸福的观点做出梳理和解释。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都把善分为两个层次:幸福是最高的、真正的善;其他的事物则因作为实现幸福的手段而成为第二类的善。对于至善他们都认为是没有恶与之相对应的,恶只是与第二类的具体善相对应,恶也就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现实中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现至善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第二类的善,因此,恶就是与德性相对应的人的品质。这样,他实际上表明了,行为以及每人的善恶实际上都在于自己,恶要由行为者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17.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幸福问题是主题性的问题,并且与善、德性等问题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在他看来,善是人的一切活动的目的,而至善即是幸福,幸福同时又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并且合于理智德性的生活是最大的幸福.总的来讲,幸福是生活优裕、行为优良的统一,是完满、自足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是人之功能的最大实现;幸福本身即是完满的、自足的、固有的、本己的,且难于被剥夺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本质在于德性,而有德的实践活动是通达幸福之途。围绕着幸福,亚里士多德着重论述了它与善、最高善、外在善、德性、思辩、中道、快乐等的相互关联与有机作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过于理想化,过于“圣化”,过分被渲染成难以达至,有了些许“阳春白雪”的味道;但对于我们而言,其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客观的且有益的人生感悟与幸福感言,是可以触及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存在着两种幸福观的差异,甚至将这种差异扩大到综合论与理智论之间持续不断的理论论争,往往纠结于哪种幸福更重要和根本。这种论争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细致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由于缺少思想史的考察和整体的判断,并不能凸显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置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德性伦理的理论背景中考察,又能够放在西方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对现代规范伦理的理论反思中凸显复兴德性伦理的幸福意蕴,会更加全面地揭示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根本特点,体现出他所特有的"实践智慧"的幸福张力。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的德富观王晓刚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以现实主义的态度,研究论述了当时社会实际生活和理论研究中人们普遍关心而又争论不休的善与至善问题,从而构成了他的伦理学体系。在对善的分析、幸福的探讨中,亚里士多德阐发了道德与利益及其相互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