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恩  于绯 《江淮论坛》2013,(2):15-23
本文对FDI与劳动力流动的互动关系及其经济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反思。首次提出研究FDI与劳动力流动的三次浪潮,发现我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和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FDI技术转移产生和实现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FDI分布与劳动力空间流动的趋势基本一致,FDI带来的就业创造、挤出效应导致我国就业量的变动,并且FDI对我国区域人力资本积累从互补作用逐渐转变为替代作用,由此得出FDI与我国劳动力流动具有协同关系。进而在协同关系之上讨论了FDI与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带来的促进论和不确定论,对区域经济差距带来的扩大论和不确定论。反思现有研究成果指出从高、低技术含量FDI和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替代、互补关系入手来探索它们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差距的作用机理,将是未来值得研究的一个方向。最后提出我国要通过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消除低技术含量FDI对高技能劳动力流入的替代,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区域长期增长的政策建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一、FDI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内,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流入被视为东道国资本存量的增加,由于受收益递减的限制,仅能在短期内影响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并不能改变总产出的增长率。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使得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了全新的评价。Balasubramanyam et al(1996)指出,如果决定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被看作是内生的,作为资本、知识与技术复合体的FDI就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经济增长,不仅FDI流入所带来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转移会对东道国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它所产生的外溢效应亦是…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以来,苏州与大连这两个沿海都市经济之间经历了有趣的赶超,苏州赶超了大连。本文从FDI与经济增长视野切入,由表及里地考察与分析了这种赶超现象及其后面的因素。关联数据比较显示,两市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都得益于FDI,经济赶超与两市引进FDI规模变化的时间序列大体吻合。关键变量的尝试性分析显示,两市的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高于劳动,但FDI相对于国内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则不同,其中大连明显优于苏州。考虑到FDI本身就是投资的一部分,它对两市经济赶超的影响就不能忽视。至于FDI之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差异,可从两个地区FDI分布行业差异和国内投资实施的制度差异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4.
将我国1987—2009年经济总体行业和1980—2008年38个工业行业的产出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的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以及劳动的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等6个部分的贡献。实证分析发现:(1)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是促进行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但趋势相反,规模扩张的贡献下降,技术进步的贡献上升并成为最主要的因素,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经济增长模式从规模扩张驱动向技术进步驱动的转变;(2)技术引进带来的适宜性问题导致我国技术效率持续下降,技术效率差异也是行业产出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3)劳动力的结构调整效应要好于资本的结构调整效应,其原因是要素配置机制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FDI影响贸易顺差:基于两缺口模型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钱纳里两缺口模型进行的理论分析显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增长可以无条件地增加其贸易顺差,而FDI扩大贸易顺差则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产出一资本(由FDI与国内资本组成的总资本)比必须大于临界值.对此,本文不仅从产业结构转移、技术外溢、两种体制的投资比赛和劳动力的资本配备等方面给予了理论阐释,而且还运用30个省份的数据作了面板协整经验,实证结果显示:FDI和固定资产投资对贸易顺差具有抑制效应,而城镇劳动力则向上拉动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6.
区域产业素质的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理论并没有系统地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因此,本文从分析区域产业素质的决定因素着手,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用1998年~2006年29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资本素质、劳动力素质、制度素质对全国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本素质和劳动力素质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显著的正相关而制度素质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而西部地区则只有资本素质是很显著的.回归结果还发现,以R&D投入强度为指标的技术素质对区域经济增长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能原因是R&D投入的最终产出不一定是新产品,即不表现在GDP的增长上,或者是我国R&D投入的效率不高.最后根据实证的结果,提出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总量和外资规模总量不断增长,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产业分布格局和产业吸收能力差异可能对FDI资本积累效应和溢出效应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我国1997-2012年省际数据,通过构建外商直接投资FDI效应模型,在考虑地区差异情况下,比较分析了不同产业FDI对我国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显示:FDI的社会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显著的产业差异,这一差异在区域发展水平和外资吸收能力不均衡背景下更为显著。为此,应强化外商直接投资"最优规模"的设计;注重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资吸收能力的提高,防范"飞地经济"模式的形成;优化外资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对外资的吸收与利用,为FDI资本积累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8.
基于时间维度与区域差异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动的特点和趋势进行评估,以及使用多种方法对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TFP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效率,各地区服务业TFP均存在滞后性特征;人力资本、人均消费水平、非农人口所占比重等变量增加时,会促进服务业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松弛变量迅速减少,对提升中国服务业TFP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服务业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显著大于西部和东北地区。由此,不断提升服务业技术效率、提高非农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加快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时间维度与区域差异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动的特点和趋势进行评估,以及使用多种方法对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TFP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效率,各地区服务业TFP均存在滞后性特征;人力资本、人均消费水平、非农人口所占比重等变量增加时,会促进服务业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松弛变量迅速减少,对提升中国服务业TFP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服务业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显著大于西部和东北地区。由此,不断提升服务业技术效率、提高非农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加快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劳动力供给和"人口红利"开始发生变化为基础,阐述与分析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指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边际效率逐步递减的趋势,劳动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具发展空间。本文还指出,在我国高速的经济社会进程中,三次产业产值与劳动者结构存在着"非均衡",以及呈现经济增长率高、劳动弹性低的反向变化,构成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条件。为此,我国需要像资本投入导致技术水平层次的变化一样,提高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力质量,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与劳动力双重过剩是经济面临的"危",正确使用过剩资本以解决过剩劳动力却是化解经济困局的"机"。经济特区是资本流动的通道,是获取国际市场有效需求的窗口,资本与劳动双重过剩的现状使其资本流通功能调整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使用MyintSmith理论分析我国资本与劳动力双重过剩现状,结果表明,有效需求是创造就业的源泉,双向直接投资能促进有效需求增长。实证分析表明IFDI和OFDI分别是就业量的格兰杰因,反之就业量未必促进OFDI与IFDI增长。脉冲响应结果显示,双向直接投资增长冲击能引起就业增长持久的正向响应。稳健性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与空间计量回归方法,双向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教育水平、医疗水平及其空间滞后项等变量对就业增长存在显著正向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2.
Gao(2005)的研究认为:FDI和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他们都是对外贸易活动扩张的结果──对外贸易的增长带来了FDI流入的增加,使得"中心-外围"理论中的"中心"地带的R&D活动的扩散到了"外围"地带,提高了东道国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了全世界的经济增长率。本文运用中国数据对这一假说检验后认为:我国比较优势决定下的贸易结构完全符合Gao假说的前提条件,但对外贸易的扩大并没有增加FDI的流入,没有促进经济的增长。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引进的FDI是出口导向型政策的结果,而不是市场驱动型的结果。FDI客观上推动了出口贸易量的增加。我国作为一个纯资本进口和消费品的净出口的大国贸易模式,最终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使得贸易收益不明显,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本文还因此得出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外向的路径依赖,从这个角度解释了内需十年来一直提不起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学意义上,技术进步(Technical progress)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资本金的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出更多的价值。所以,技术进步可以看成是由于劳动力和资本金的节约、或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效率的提高而带来的经济增长。这个意思与我们从字面上理解的“技术的进步”有很大不同。其一,“技术的进步”不等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有一个转化传递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又需要有一定的投入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全要素生产率(TFP)估算的方法,分离并推算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湖北经济长期增长的贡献,实证的结果表明:资本要素投入是主导湖北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力量,劳动力要素投入对湖北经济增长的作用微弱且呈持续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对湖北经济增长的作用起伏很大,但近年来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强;而且湖北经济增长主导力量目前正由资本要素投入转向技术进步.因此,要进一步促进湖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提高资本投资效率和人力资源素质.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技术创新的商业化转换,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DL)模型,结合我国1983到2006年的有关数据,对我国FDI对三次产业的影响作用作出实证分析,得出结论,FDI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增长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长期作用不显著.并结合我国经济现状分析了原因,提出要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需调整FDI在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投资结构.  相似文献   

16.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从发展趋势来看,可计量的经济增长模型一般采用三个投入要素,即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而资本又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因此,经济增长取决于物质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但是,对于中国的国情还要作具体分析,且不说中国农村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即使在城镇的国有企业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相当多的职工下岗待业,这说明了中国有着充裕的劳动力。所以,一般的劳动力数量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构成限制因素,而受过…  相似文献   

17.
内生性的技术进步建立在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上,能够带来内生性的经济增长.而我国原有的违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技术选择带来的是经济外延式的增长.不同产业、部门、区域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劳动力跨产业、跨部门和跨区域的流动.伴随着劳动力短缺现象的进一步升级,在劳动力流动新趋势的推动下,劳动力成本呈现出上涨趋势,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得以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在产业和区域间重新配置和组合,这有利于改变我国原有的技术进步方向,推动内生性的技术进步,最终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高增长高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关于技术进步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本文采用可分劳动DSGE模型分析框架,模拟技术进步对我国产出和就业的作用。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产出和就业增长影响的不同步性是我国高增长高失业并存的重要原因,即技术进步促进产出增长的同时就业人数没有同等幅度增加,产出增长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相对减弱。模拟结果还表明,技术进步会使投资增加,资本会替代劳动,但即使去掉技术进步造成的资本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技术进步依然促进了就业的净增加。技术进步不是我国高增长高失业并存的原因,相反,技术进步促进了产出和就业的共同增加。  相似文献   

19.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和动态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对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的长期均衡和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FDI对我国的就业产生了负效应;对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较小;FDI对中国资本积累、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科技创新成果和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国内投资、对外贸易、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成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FDI;FDI与市场化程度互为因果关系;FDI是经济增长及国际贸易、产业资本、人力资本、R&D、产业结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不是劳动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01-200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内向型FDI、自主R&D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发现,由于“竞争效应”和“技术差距”的存在,内向型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为负的影响;我国自主R&D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我国的R&D产出弹性与美国、法国的R&D产出弹性相当,高于英国、日本和德国的R&D产出弹性.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内向型FDI与自主R&D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贡献,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